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范文五篇

时间:2022-06-22 13:30:09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落花是汉语词语,拼音:luòhuā释义:凋谢而落下的花朵出自《惜花》,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落

落花是汉语词语,拼音:luò huā释义:凋谢而落下的花朵出自《惜花》,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5篇

第一篇: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

4 灯 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cf508809128ec4e73ae921b6af81d875.png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b741827943b3e6b5f606943d507efa95.png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207a79c839e13ca2d7c1996054ed9018.png首尾呼应

,寄寓淳朴情感F

抒发爱国热情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小结: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三、板书设计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成功不是只有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谁与争锋。

在你不害怕的时候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的时候不去斗牛,这没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的时候还去斗牛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无行动决无快乐。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之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之路。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只要我努力过,尽力过,哪怕我失败了,我也能拍着胸膛说:"我问心无愧。"

用今天的泪播种,收获明天的微笑。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凑合凑合,自己负责。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我中考,我自信!我尽力我无悔!

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才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相信自己能突破重围。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相信自己我能行!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爱拼才会赢努力拼搏,青春无悔!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 )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 )

  3.竭力保持庄重。 ( )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 )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 )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 )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第二篇: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

1 社 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c0955f2cc4ebf6fc443ecb63cd3e26ac.png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27c39b0e0a77ed4dbbc711b88cb87522.png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

262de0b4ae8e7de61be54277e3abecdc.png520843acac957581dff2ef7d13330dd0.png

多种表达方式61e4338acac87651ee53d5914743c506.png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94e31d82461b7ee0952248be0094740c.png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aa6063f969872de130caaf8566827f44.png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6c9a271881fa0e5f7f418db52b5b6a4.png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

262de0b4ae8e7de61be54277e3abecdc.png9dd9236792b3f9ec4875a5002b058a08.png9dcd66f8461c626e3df3b570b530ea98.png→赞美与向往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

生: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为诗配画

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

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

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3.诗:(清)郑板桥《题竹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清)郑板桥《竹图》

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欣赏歌曲《思君》片段

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

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

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小结: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

三、板书设计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成功不是只有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谁与争锋。

在你不害怕的时候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的时候不去斗牛,这没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的时候还去斗牛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但无行动决无快乐。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之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之路。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只要我努力过,尽力过,哪怕我失败了,我也能拍着胸膛说:"我问心无愧。"

用今天的泪播种,收获明天的微笑。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弱者只有千难万难,而勇者则能披荆斩棘;愚者只有声声哀叹,智者却有千路万路。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凑合凑合,自己负责。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我中考,我自信!我尽力我无悔!

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才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相信自己能突破重围。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安乐给人予舒适,却又给人予早逝;劳作给人予磨砺,却能给人予长久。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相信自己我能行!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爱拼才会赢努力拼搏,青春无悔!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 )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 )

  3.竭力保持庄重。 ( )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 )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 )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 )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第三篇: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my classroom. I’m number . I like this number and I hope today it will be my lucky number. Now, please let me begin my speech.

My topic is 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It’s from New Standard English for Ss’ book 1. I’d like to divide my speech into 5 parts: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the S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design.

Part 1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a reading text, and it’s about a student’s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so it’s easy to arouse the Ss’ learning interests.

My teaching aims include 3 aims.

Firstly, knowledge aims: help Ss learn the n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Secondly, ability aims: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train their abilit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working in pairs or groups.

Thirdly, emotional aims: develop the Ss’ teamwork spirit and set up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in this lesson,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 mastering the usage of th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such as, look forward to, far away.

While the Difficult point is how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real situation.

Part 2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My Ss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7 years. They can understand some words and simple sentences. They are active, interested in new things and like competition. They like learning through working in pairs or groups. But they always have little chance to speak English. So, I’d like to make more chances for them to speak in class.

Part 3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this lesson, I will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otal situational action. As for learning methods, the Ss can work in pairs or groups.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In this part, there are six steps.

Step 1 Lead- in (3mins)

I will say HELLO to Ss and ask them to talk about their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and then share with us. My purpose is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s in this lesson.

Step 2 Pre-reading (10mins)

●Do a guessing game. Show some funny pictures and sentences on PPT and then ask the S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s.

Predicting: based on the title/ pictures on the text. ( 看具体情况而定)

●Practic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Match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he Chinese meanings.

Show some pictures/ a video and new words of this lesson on PPT, and ask the Ss to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

Purpose: through guessing, I want to arouse S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help them to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hich is good for the following learning.

Step 3 While- reading (15mins)

There are two activities for the Ss.

Activity one , fast reading:

I will let Ss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when/ what/ ………. ) / do some an easy exercise in the book.

This can help Ss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Activity two, careful reading.

Let Ss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take some important notes and then discuss in pairs to fill in the table, make an outline of the article, find the topic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etc.

My purpose is to develop Ss’ reading ability. Fast reading is for the general idea, and careful reading is for details, and help S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Step 4 Post-reading (10mins)

I will divide the S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show some key words on the PPT, then ask Ss to discuss their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 / to retell the article.

其他参考活动:

1.Debate----当话题有矛盾的双面

2.Discussion——当话题是讨论解决问题

3.Do a survey——调查相关问题

4.Make a report——小组合作,反馈

Purpose: to develop Ss’ teamwork spirit and train their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by themselves. In class, the teacher is just a guide, while the Ss are th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ion/retelling can help S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lesson, and encourage some of them overcome shyness to speak Enligh in class.

Step 5 Summary (2mins)

I will ask Ss to summariz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by themselves. In my opinion, this can help students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ned in time.

Step 6 Homework (2mins)

I’d like to give the Ss different homework. All of them will write a compositon according to their discussion/ retelling, and some of them could get more material about this topic and then write a report.

My purpose is to develop the Ss’ writing ability. I think homework is an extension or supplement of class, and it is good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xt lesson.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

Title

New words new phrases sentences

This is the title/ topic. The left part is used to write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 right part is used to write sentences.

That’s all. Thank you!

第四篇: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附件一:课文

 

 

 

第五篇: 部编版落花生说课稿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3) 心态问题 

一、 消费者分析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四、影响的宏观环境分析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2003年,全年商品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秘诀:好市口+个性经营  (五)课后小练笔。

1、荣晓华、孙喜林《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附件一:课文

调研提纲: 

2003年,全年商品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标题:上海发出通知为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2004年3月17日

 

3、消费“多样化”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712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