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穷人》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时间:2022-05-21 14: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穷人》集中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05年。《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穷人》说课稿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版《穷人》说课稿5篇

【篇1】部编版《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汹涌澎湃、倒霉”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与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心灵美好,文章中多处出现的人物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学生不易于整体把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我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悲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感情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穷人”发散开去,启发谈话,引导探究“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认读、理解情况,抽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穷人”,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反馈交流,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由“穷”字串起全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生活状况,为后文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质做铺垫。

3.学生初步感受到穷人的“穷”后,教师介绍文章写作背景。

背景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本背后的深意有一个初步了解。

4.教师总结、过渡。

总结生活穷的一面,同时引入对家庭温馨一面的探究。结合相关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与环境的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5.教师小结。

由感知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从而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并根据小说要素,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感知小说的特点。

分析这一部分在全文的作用,体会写法。

(四)感受桑娜的善良。

引导性提问: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进行了相关描写。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

引导代入思考:桑娜忐忑不安,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生动。

引导性提问:桑娜家有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想一想,找出原因。让学生探究人物的品质。
创设情境,引导拓展交流: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个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出自一个做母亲的责任。这源于善良、母爱和良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矛盾处境和心理,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5.这部分的省略号都有什么作用?

引导注意细节的把握,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生动、细致。

(五)感受丈夫的态度。

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关注渔夫的态度,并通过交流,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
让学生结合相关句子,交流、体会渔夫在做这一决定过程中的挣扎、矛盾,以及做出决定后闪现的人性光芒。

结合重点字词,引导带入想象渔夫的心理,感受渔夫的人物形象。

师小结:这部分内容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

通过小结,概括回顾这一部分内容,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受。

(六)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

2.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3.读读这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忐忑不安——如释重负,桑娜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4.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但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

(不谋而合,心心相印。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对文章结尾的学习,以探究渔夫和妻子共同的想法进行,既是对小说简短而富有深意的结尾的理解,同时又深化对“穷人”高尚品质的感悟。

(七)知识拓展。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语意的跳跃。

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如“我嘛……缝缝补补……”

文章的描写很有特点,文中多处妙用省略号,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突出了穷人美好的心灵。最后进行知识拓展,既是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是学习文中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八)课文小结。

《穷人》这篇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的事,表现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围绕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表现穷人的困境与心理,凸显穷人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

屋外寒风呼啸
等待渔夫 屋内温暖舒适

探望西蒙 抱回孩子

穷人 抱回孤儿 忐忑不安 继续等待 生活艰难 朴实善良

思考决定 收养孤儿

渔夫归来 夫妻二人 不谋而合

【篇2】部编版《穷人》说课稿

《13、穷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穷人》是第三单元第九课,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2.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四、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现在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认读并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对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出示课题、解题

1.出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一下他。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穷人。

2.托尔斯泰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找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课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尔斯泰写了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他笔下的穷人是怎样的。

(设计思路: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的穷人是谁?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课前对课文词语的预习情况

搁板 抱怨 掀起 湿淋淋 撕破 倒霉 忧虑 魁梧 蜷缩 黧黑 呼啸 汹涌 澎湃 心惊肉跳

3.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连线方式检测。

4.思考:课文写的穷人是谁?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篇幅长,可以将人物串联起来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渔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自主探究,感悟“穷”。

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并用笔画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 交流: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穷人“穷”在哪里?

总结:屋内摆设看出穷

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劳动: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邻居西蒙穷的没钱看病。

师: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仍冒着寒冷和危险出海;桑娜也从早忙到晚,即便他们这么勤劳,也只能吃黑面包和鱼,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邻居西蒙穷的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沙皇统治的黑暗。

(设计思路: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课文只写了桑娜和她丈夫的穷吗?除了穷,说说桑娜和她丈夫还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这些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他们的精神并不穷!

合作探究:找出体现桑娜和渔夫品质的句子,用“──”划出来,小组互相读一读,交流读后感受。

提示:分析人物的形象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关键词。

小组汇报交流。

1. 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总结:这是坏境描写,屋里的温暖舒适和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他们虽然很穷但小家很温暖,突出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能干,也反映了他们生活的穷困。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这对夫妻的勤劳和桑娜对丈夫和孩子的爱。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看似矛盾的心理体现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她忐忑不安地想:……

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用文中的词形容是忐忑不安。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心理活动时断时续,凸显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齐读。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2)同桌分角色朗读。

对话中有两个沉默?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3)对渔夫的描写

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我们从文章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感受到了桑娜和丈夫的高贵品质。

(设计思路:抓住课文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也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

(五)课堂延伸

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六)作业布置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穷人》。

六、说板书设计

穷人

生活穷困 品质高尚

环境、人物心理活动、对话

七、说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展现了桑娜与渔夫高尚的灵魂。针对课文特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应着力于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人物品质。本课在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后,紧紧抓住“穷”字深入学习,他们什么地方“穷”?为什么又可以说不穷?通过重点词句的阅读思考抓住人物高尚品质,品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中与学生一起理解、赏析、朗读文中的词句,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但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预习的不够充分,课堂交流的时间短而浅,教师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在备课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高于学生的思考。总之,为实现高效课堂还需进一步努力。

《13、穷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现在我就今天执教的《穷人》一课进行说课。《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本课我设计了两个课时,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学习人物心理和人物对话以及标点符号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善良的品质。而其他环节,像生字学习、用小说三要素法概括大意、还有学习环境描写感受家庭穷苦都放在了第一课时。简单来说,本课的主线就是围绕穷人“不穷”展开的。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亮点有以下方面:

1.一线贯穿、目标明确,学生能理解老师的问题并能有法可依的解决问题。比如主问题就是让学生围绕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来感受桑娜和渔夫品质,目标具体操作性强。

2.词语归类,高年级对词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能读正确和理解词义,要学会归类积累词语,本课由于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运用的描写手法很多,所以很适合归类识词。

3.抓住“忐忑不安”一词体会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桑娜品质的写法,抓住语言、动作、神态从人物对话的角度学习刻画渔夫品质的写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会抓关键词体会语言的魅力。

4.小标点大用途,本课心理描写文段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十三处省略号,以第九、十一段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表示心理活动时断时续”这一作用,然后再拓展到全文,让学生明白,写好一篇文章除了语言技巧,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5.由于文中所描述的贫穷境况离孩子们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如此辛苦、如此努力的一家人却生活得如此贫寒,所以补充背景资料很重要,课前让孩子自己搜集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的社会现状,课上我也给孩子们做了补充,适时造境让孩子感受到桑娜为何“忐忑不安”,和渔夫做出收养孤儿的决定有多么的可贵,也为文章的续写做好了铺垫。

在践行“会表达”这一目标时,我主要是从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来体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书面表达放在了课下,语言表达就是锻炼高年级学生表达要清晰,要有条理,要通过表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本课中设计的感受人物品质方面“我和大家交流的句子是……我找到的关键词是……我从这一部分……描写(心理、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桑娜/渔夫是一个……的人。”这正是在锻炼高年级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本课在践行以上方面时一定是存在不足的,预设总是丰满的,生成总是骨感的,在语文教学方面我要努力的还有很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琢磨的过程,愿我们都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撑一支长篙,引领孩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语文天地中的无限风光。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13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轰鸣”“抱怨”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关注情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形象。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14个生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把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进行分类,生字分类注意“唉”“嘿”“嘛”“喃”一类偏旁相同、结构相同,表示语气的字,在指导读音中,可以把课文中带有这些字的相应语句呈现出来,放在语句中更好地把握读音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情感。“沉思”“抱怨”“忧虑”这类动词表示心理活动,教师出示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还能从人物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自作自受”“湿淋淋”时,要适当地拓展ABAC式和ABB式的词语。

本课生字读音中要注意“淋”的声母是边音,“皱”“勺”是翘舌音,注意零声母生字“唉”的读音。书写方面,书写“皱”时要注意左右相等。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细节描写很有特色。基于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独立感悟和掌握方法为主,教学时如何做到“面上到点、点上到位”呢?设计时不要过分纠结细节,可以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出现的三个场景: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桑娜看望西蒙后抱回西蒙的孩子,桑娜说明实情获得丈夫支持。三个场景的描述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孩子,渔夫回来后,两人一度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表达,让学生的学习从学过走向学会,把学习落实到运用上。

【教学准备】

(1)收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资料及《穷人》写作背景。

(2)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3)初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及词语,自主学习生字词。

(4)通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情节及文中描写的三个主要场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风暴、轰鸣”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读好句子,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场景描写。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桑娜家生活的困难,认识人物勤劳的形象。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

2.作者介绍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童话。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word/media/image1_1.png

文学史上的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他用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穷人)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地从作者简介导入本课,人物的图画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

课件出示:

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提示纠正:“淋”的声母是边音,生字“皱”“勺”是翘舌音。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男女生接龙读,全部齐读。

课件出示:

渔夫 汹涌澎湃 风暴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困难 阴冷 自作自受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忧虑 后脑勺

①“忧虑”“抱怨”描写心理状态。其中“抱怨”是指心中对某一事物不满。

②“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文中是桑娜因屋外的恶劣环境而心中特别不安。

(3)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带点的词的读音及意义。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潮湿”都是翘舌音,偏旁相同;“又潮湿又阴冷”写出了西蒙家的艰难。

3.快速读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作者介绍的三个穷人中着力表现的是谁?围绕她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后,交流。

(1)桑娜、西蒙、渔夫中侧重表现桑娜。

(2)以桑娜的活动为线,重点描述了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桑娜看望西蒙后抱回西蒙的孩子、桑娜说明实情获得丈夫支持这三个场景。

课件出示:

①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②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③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3)三个场景中作者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示:桑娜与丈夫收养西蒙的孩子。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安排四个层次的读: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第三步快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细心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三、研读场景一,初识人物形象

过渡: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得怎样。面对“穷”境,人物展现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①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②“沉思”“勉强”是什么意思?

沉思:文中指桑娜在寂静和孤独中对生活现状深沉思索。

勉强:文中指桑娜一家靠打鱼凑合将就着过日子。

③桑娜家境的此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

(板书:心理)

④齐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⑤小结:这段文字以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2)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①桑娜家虽穷,但却温暖而舒适。

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②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认识人物形象。

a.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了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更显出家庭的温暖。)

b.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变红)

引导学生体会渔夫和桑娜通过辛勤劳动将家布置得非常温暖、舒服。

c.这段文字表现了渔夫和桑娜怎样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勤劳,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板书:勤劳)

③男女生合作读屋内、屋外环境描写的句子。

④小结: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3.总结。

桑娜一家七口人,住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虽然穷,但在桑娜和丈夫的努力下,勉强度日。这样的状况如果再加上两个人,他们的生活会更艰难吗?我们下次课再学习。

四、课后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的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3.品析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和家庭的贫困,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第1、2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勤劳和家庭贫困的句子。)

2.接下来,桑娜一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她和渔夫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场景二,再识人物形象

1.出示三个场景,指名读第二个场景。

课件出示:

①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②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③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过渡:在这些穷苦的渔民身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2.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桑娜。

3.学生交流读书感悟并指导朗读。

示例一: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1)从这段对西蒙小屋的描写可以看出什么?

从西蒙死时的神情“冰冷发青的脸上”看出西蒙死得很痛苦;“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细节描写,看出她死前的挣扎、不舍,其场景让人揪心。

从“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稻草”“旧衣服”等词语可以看到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苦,值得同情。

西蒙深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临死前也不忘孩子。

(2)从“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细节描写中,结合上下文想象西蒙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板书:孩子)

(3)齐读课件句子,感受环境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的画面。

示例二:

课件出示: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1)两次出现“寡妇的日子”,一次是“真困难”,一次是“真难过”,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你读出来什么?

西蒙的家庭特别贫困,特别穷,快到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桑娜很有同情心,知道邻居西蒙生病,想去看望。

桑娜很善良,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牵挂女邻居西蒙。

(2)指名读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的善良。(板书:善良)

4.小结: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心疼!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再读课文第7自然段吧。(齐读第7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桑娜的心理活动,既要让学生感到西蒙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西蒙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桑娜品格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熏陶效果。

5.读课文第8~11自然段。

过渡:面对西蒙惨死的场面,桑娜会怎么做呢?

(1)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悟她的品质。

(2)出示句子,体会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预设:

①这三句话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得到桑娜行动很干脆。

②“裹”“抱”“放”“拉”一系列动作做得是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桑娜已经把西蒙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呀!

③想法简单。自己家的生活本来就很苦,如果多了两个人,日子会更难过。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非这样做不可”。说明她明白救助苦难不需要理由,这是多么伟大的善举呀!

④齐读这段话,感受桑娜的善意之举。

(3)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桑娜心路历程。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预设:

①“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丈夫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分忧,反而擅自做主抱回两个孩子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桑娜想丈夫快回来,可自己又没准备好,想收养孩子又怕受到责罚的矛盾、紧张不安的心情。

③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桑娜为了照顾西蒙的遗孤,甘愿受责罚。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④这里连续用到省略号,有何作用?

表明桑娜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

⑤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4)小结: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

从桑娜的动作中去体会她抱回孩子时的毫不犹豫。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三、研读场景三,深化人物形象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内心忐忑不安,自家的生活已是朝不保夕,再加上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渔夫回来后是如何表现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12~2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

①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②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③场景三中几次写到“沉默”,把句子画出来,并体会为什么“沉默”。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2)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自由朗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②引导交流:

A.“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从渔夫的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渔夫想到变成孤儿的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会很困难,思考着想把他们抱过来。)

B.“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小孩不能和死人在一起,必须得抱过来。)

C.“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说明了什么?这里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熬”说明为了抚养邻居孩子,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从中可以看出渔夫善良、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渔夫的美好心灵。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次沉默的句子。

课件出示: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①第一次桑娜和丈夫都“沉默”了,他们会想些什么?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自己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课件出示: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 !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②桑娜第二次为什么“沉默”?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③从两次“沉默”中你对桑娜有怎样的认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灵。

④男女生读,感受从“沉默”表现出的人物善良的品质。

【设计意图】

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四、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导语: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半部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交代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美好形象。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代桑娜贫穷的家境?(凸显人物品质)

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

3.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人物品质体现在细致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上,在心理矛盾冲突中展现桑娜善良的高贵品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灵的纯净与美好以及穷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设计意图】

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桑娜在丈夫回来后第一次“沉默”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想象、续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2_1.png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进行品析,多形式指导朗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学习三个场景的同时,感悟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更有效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感人。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展开,其中对桑娜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行着重分析,在感受到人物担心、害怕、矛盾、紧张、不安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展现人物富有同情心、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环境、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如恶劣天气渲染气氛,家庭环境突出人物的勤劳,西蒙死时的状态反映穷人生活的不易等。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情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不仅要读出桑娜的善良,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本课教学设计中,在读出个性化上有所欠缺,需要在读的基础上加深难度。

【篇3】部编版《穷人》说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苏家洼镇大刘庄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名叫刘艳春。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上册第九课《穷人》。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通过朗读,一般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人物品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进一步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

三、设计理念: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文章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而且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学生不易于整体把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文中两段心理描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抓重点语句进行文本感悟与品析,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在层层朗读中,品悟人物内心,实现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化朗读。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针对教材这一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四、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六、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七、说学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学法上,教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说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说课时安排: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直扑重点,抓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美好心灵。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

十、说教学思路

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潮随着行文而波涛起伏,因此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引情入境——研读感悟,激情碰撞——真情交流,内化升华——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一)复习导入,引情入境

上课开始,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时学的内容,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方面起到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整理脑海里的相关认知储备,对新课学习——研究本课主要人物形成一个经验背景,可以使新课学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研读感悟,激情碰撞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句子后,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感受到“这样做”和“非这样做不可”应读重音,应读的坚定而有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当学生明白这一点后,我便又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句话,在读中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

我这样设计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桑娜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桑娜在继续等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学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趁势我又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是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体会到桑娜一家生活贫穷的?学生通过朗读很快找到描写桑娜家庭情景的相关语句,这些环境的描写,更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凄凉境地。

此时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

这样一来,对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后,在全班内评读,在评读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并且达到心灵的碰撞。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习穷人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四)拓展练习,深化主题

我把第四个环节放在了课后小练笔中,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我首先以一种非常焦急的心情描述了这样一段话: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此时出示插图并布置续写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穷 人

桑 娜 渔 夫

忐忑不安 熬

宁可···也不···

【篇4】部编版《穷人》说课稿

《穷人》说课稿
Lecture notes of the poor


《穷人》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教学板书内容及其说明文字。(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篇5】部编版《穷人》说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实验小学 姜明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实验小学的姜明明。今天,请和我一起走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穷人》,一起聚焦感悟人间真情的美好,一起探寻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奥秘,一起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这一课教学进行说课阐述:

一、说教材

1.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8个主题单元,第三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安排教学内容的。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围绕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回顾拓展”中的“课外书屋”,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间真爱,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

横向联系:本册教材的八个单元,主题教育思想鲜明,文体阅读样式全面,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语文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第三单元属小说单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阅读引导,意义非常重要。,

纵向联系: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学段中,就曾阅读到体现“人间真情”的文章。随着第三学段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会进一步的升华,这也是教材编者的目的。

3.课文解读:

第九课《穷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诗歌《穷苦人》改编的一篇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生活极度困窘的情况下,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曲折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心理描写,赋予了它典型的文体色彩,堪称是小说中的典范之作。

《穷人》是四篇当中的重点讲读课文,具有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的带动作用。

二、说学情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五年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阅读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画情节曲线、写批注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现在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容易体会生活举步维艰的穷人收养孤儿这种善良的品质,所以,要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阅读其它书籍了解时代背景,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体会交流,感受穷人艰难的生活及善良的可贵。

学生对小说文体的表达逻辑不甚了解,正好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入手,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另外,学生到了六年级,在作文中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是难点。因此,读写结合训练的设计正是学情所需要的。

三、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我设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研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的方法训练)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感受,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目标中,“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是教学重点。“感悟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是教学难点。

四、说模式

依据我校惜时、增量、提效的教学指导思想,五六年级在精读课文讲授中坚持“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原则,我采用了“分步导读,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1.回顾导入,明确目标(会学)

2.深层研读,合作探究(会读)

3.品赏语言,学习写法(会读)

4.读写延伸,深化主题(会写)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归纳、总结、升华。)

五、说方法

1.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讲授法、研读感悟法和读写结合法。

讲授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关键语段的思考,如课文第9段中“忐忑不安”的品评和文中省略号的使用。

研读感悟法主要是给学生用心默读、用心感悟、静静思考的时间,运用所学的圈点批注等方法,体会人物品质。在小组研读、讨论、分享中,进行思维碰撞,加深理解。

读写结合法,读是基础、是根本,写是运用,是深化,读写结合点要典型,示范性要强。

2.说学法

学生采用“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升华。

六、说设计

1.回顾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

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学生通过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化对故事情节的记忆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故事思路,为深入研读故事中人物品质奠定思维依托。)

2.深层研读,合作探究。(10分钟)

(1)利用导学单,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简单的词语做批注,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悟。

(2)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3)引导全班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对人物善心大爱的感悟,让危难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在全体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大爱无言,静默是金。学生利用导学单,默读文本,静静地思考,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人间真爱的向往。)

3.品赏语言,学习写法。(14分钟,品析重点段)

《穷人》这篇小说可谓字字珠玑,描写渔夫和桑娜的句子处处可以品悟,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学会舍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将研读重点聚焦在第九自然段,聚焦在对桑娜的心理描写上。由“为何桑娜会忐忑不安”为线索,引导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对桑娜一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话锋一转:“是啊,孩子们,此时桑娜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那么在她毫不犹豫地将孩子抱起的一瞬间,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呢?她有没有想,把别人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呢?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她有没有想,这样自己会更苦?是同情和善良让她只想收养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但她把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又是忐忑不安的。”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感情朗读,深刻感悟桑娜善良的人性之美。随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省略号背后的内容,“还语文以画面、以旋律、以意象。”

在感悟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后,我顺势点拨:“孩子们,一串省略号,一串冒号,一串感叹号,简简单单的标点符号,写出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写出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用这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读经典,不但要读到文字,还要读到标点符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赏重点词句和省略号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也为后面的写作训练做好了铺垫。)

4.读写结合,深化主题(12分钟)

在学生充分感受桑娜矛盾心理的同时,我将阅读内容顺势迁移至西蒙临死前的描写上,打开导学单,用一段话写一写西蒙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在她的心中,也许有期盼,也许有渴望,也许有担忧,也许有自责,也许有牵挂......在你写下的时候,适当地运用省略号。”

(设计意图:心理描写的训练得到强化,通过当堂检测,做到一课一写,一课一得。)

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大师笔下的穷人,生活上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他们的美好品质凝聚成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人间真爱”。

当《穷人》带给我们的温馨氤氲在每个人的心头时,我布置学生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这样就深化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继续感受小说的无穷魅力。

七、板书设计

9.穷 人

勤劳

善良 心理描写

母爱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故事----善良---心理描写 ”的设计思路, 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体现,训练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结束语:

阅读人间真情,我们方知高尚的另一个称呼叫善良;品味人间真情,我们方知高尚的美德蕴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感悟人间真情,探寻高尚的品质是师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也是语文教育探索的过程,愿我们在文质兼美的美文长河中,撑一支长篙,引领孩子运用品读批注的方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单元大语文读写天地中的无限风光。

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指导!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4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