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范文三篇

时间:2022-05-19 10:20:16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

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 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3篇

第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作者:何太淑 周率 刘邦凡
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01期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从现状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还存在不够广泛和深入、教育形式单一、党和政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欠缺。为此,应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组织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推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教育运行和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教育主体;教育体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1-0087-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个倡导’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13BKS080)。

         作者简介:何太淑(1965-),女,重庆丰都人,燕山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率(1990-),男,沈阳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教育;刘邦凡(1967-),男,重庆涪陵人,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与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加之网络时代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这些方面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发现并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做出努力。

第二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市地:滨州

论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语】。简单的话语,精辟的道理,一语惊醒国中人——中国必须对外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富民强国之路。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管理模式,是和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力量决定整个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模式,国家仅对经济行为进行综合宏观调控,不进行直接干预和影响,一切行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简要地说就是政府制定规则,依法行政。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政府制定法律大家遵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经济活动是靠契约连接在一起的。有了信用和契约,社会才能成为一个联系紧密、运转有序的有机整体。市场经济是理性、缜密经济。社会主义本来就要求是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是理性的。市场经济还是民主和开放的经济。民主化尤其是企业有效的结构治理的基础。对外开放是经济市场化之大势所趋,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特征,才能把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伟大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

市场经济有多种模式,我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早在1970、1980年代,以邓小平先生为首的先辈就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起点,引导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主编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所主任林达光时与林达光的对话中提到: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吸收了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并形成了更为成熟和规范的提法:社会主义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决议》提出的这个观点,相对于排斥市场调节,只承认计划经济的传统观点,是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一大历史进步。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同历史决议中的提法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在《决定》中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通过《决定》我们已经看到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已经确立。《决定》还同时确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种制度性变革使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与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就业制度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劳动者要通过市场自主择业,企业要通过市场自主用工,劳动者无论在何种性质的企业就业,都应该得到大体相等的劳动报酬,否则,劳动力就要流动,这就要求全社会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分配消费资料。这样,消费资料的分配在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同依据和标准就不存在了,其逻辑的必然结果或者都是按劳分配,或者都不是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再把按劳分配说成是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原则,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原则,就与现实不符了。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纯粹的公有制企业将越来越少,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消费资料是按何种原则进行分配呢?分配给劳动者的消费资料中,哪些是按劳分配的?哪些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这也是一个没有必要区分也根本无法区分的问题。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并不是看企业的性质和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而是首先看这个企业能给他多少工资。如果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能够得到比在公有制企业就业高得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会心甘情愿地抛弃“主人”名份而去扮演雇佣劳动者的角色。这种情况,现已不是个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把按劳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的优越性来看待,只能对劳动就业和工资分配的市场化改革设置理论障碍。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里发展市场经济。

在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只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是因为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优势结合了起来,互相补充与制衡,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这种结合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伟大的设计。我们看看邓小平先生的这段表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细细品味这段意味深长的话,再看看我们今天对市场经济的主张,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既然“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就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就没有意识形态的标准之争,他没有专利,属于全人类共有,就看你愿不愿意加入而已。邓小平的伟大就在于他实事求是,看到了历史的这一需要,表达了这一需要,实现了这一需要,这才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也有风险。市场经济内含着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共产党人可以理解和包容它,但它却不肯反过来包容共产党的价值体系,它会催生出许多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还会渗透到共产党内,催生出消极腐败现象,内外结合使共产党变质。

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参与、干预和主导的成分占了经济总量的30%左右,其中最典型的要算全国各地的开发区,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占据最好的地盘、资源、业态、环境和市场等,并利用权力随心所欲地在疯狂的“招商引资”活动中慷权力之慨、慷政策之慨、慷资源之慨、慷市场之慨,尤其对外商外资更是倾力“优惠”。更可笑的是,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堪称“世界之最”,其数量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空前绝后”,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和目瞪口呆。在中央政府痛下决心清理前达到了近万家,清理整顿取消了7000多家,现在还剩2000多家。而全国各地开发区的“管委会”究竟是什么性质?是政府的?还是行业管理委员会?抑或是中介组织?谁也说不清,因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该组织无处不在,的确耐人寻味。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成分,势必决定国营和民营以及外商之间的相互博弈,由于政府手握大权,就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1: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对三方都平等时,将会“相安无事”;2:对政府一方有利时,政府就会“装聋作哑”;3:对民营和外商有利时,政府就会想方设法修改游戏规则;4:如果只对民营一方无利时,有可能“不闻不问”,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艰难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这是不是很矛盾呢?是很矛盾,但现实本身就是这样的。对立面的统一,双方互相排斥着,但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排斥掉,也就拆掉了自己赖以存身的依据,二者实际上又是互相依存的。

再次,在社会主义中,共产党的领导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领导,同时也是社会经济过程的领导,它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优势,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但却经常被人忽视的经济职能。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具有更充分地发展了的人性,必须是具有了新的价值体系的人,有了这种价值体系,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做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职能,调节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不只是私有制才有商品经济,公有制也有商品经济;不只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市场经济。那种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相融,要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取消公有制,要保持公有制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难看出,其一,只有坚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发展前途。其二,既要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也要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就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市场经济的优劣,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不良作用的发挥,使其运作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既定改革原则,把所有制改革当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社会主义不但要搞市场经济,而且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应该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问题,即不仅要看到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可能性,还要看到这种结合的条件性、历史性,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的调节机制,它是通过激发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调节的,它既刺激着人们通过合理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也刺激着人们通过各种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手段追求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利益。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损益型的调节机制,是通过市场主体有的得益、赢利而致富及有的亏损、失利而贫穷的机制来调节的。它所强调的平等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是通过牺牲结果上的平等来获得效益和效率的。因此,它会不断扩大人们之间在拥有财富上的差距,造成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社会集团之间的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是在部分资源被浪费、被牺牲的社会成本基础上实现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自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双重性的。它在把人从各种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同时,使人的这种独立性深深陷入到对物的依赖之中。人的价值要通过商品、货币、物的价值表现出来,还会严重地损害和扭曲人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上述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其价值追求相矛盾的。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手段并不是完全绝对地被动和受人摆布的,它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整个社会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会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影响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一旦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就会以一种不随当事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实际上,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问题中就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我们遇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之间的关系;在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遇到了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我们还只能说在思想上理论上初步认识到了,在实践上也做出了初步成功的尝试,至于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长期的创造性探索和努力。我们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重要历史地位,既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否定我们今天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同时,也不能用我们今天的实践和理论去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从人类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终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永恒论、万岁论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符合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在20世纪的演变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梁守民:《再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

周克任 :《经济评论 》 199903 第22~24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1979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W.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原刊载于《实事求是》1996年第2期)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第三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现代化论文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是治理一国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升人的本性、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多数国家都给予高度重视。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此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实践 高校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作为当今世界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实行的足资本主义制度,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尤为重视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虽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说法,但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渗透教育中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任何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之一,不存忽视。我国也不例外,在实行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不足。做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立足实际,研究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探求本国之道,以进一步提高我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一、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美国虽然未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做的相当隐蔽,但还是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教育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也就是要培养出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并有爱国主义情操的公民。从表象上看是为了使公民获得基本的公民知识,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这是一个政治目标,也是个全民政治社会化的行为。基泽克将个人的政治社会化历程划分为早期的政治社会化(儿童期)、青年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儿童期和青年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很大。

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的高校教育同中国一样,德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公开的、正面的教育。在美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灌输教育,另一种是启发式教育。高校教师在传授社会政治思想准则和标准的时候,观点和立场不能有丝毫的模糊和中立的态度。

尽管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但是,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学校都不允许宣传和传播与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相违背的政治主张,由于西方的政治气氛是多元化的,始终处于资产阶级价值体系之下,这样他们的客观思维模式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更加准确的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元化的。

(一)、社会性教育

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只有同时加强对全社会民众的思想教化,才有可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美国人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利用公共环境资源,全力营造思想教化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全体成员处于普遍的接受教育。“所有公民都有权受大学前的自由教育----因为他们都是人”。真正地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延伸,同时又巩固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和部门,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都要为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为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美国那些与他们历史相关的纪念馆的前面都加有一个“National”,强调了国家意识,成功地实现了移民国家国家意识统一问题。实践出真知,杜威反对用抽象地说教进行道德教育,认为这种方法等于是在岸上教游泳,如只抽象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只会将道德“降低为某种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至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熟记和背诵道德名词和概念的“好学生” 。美国教育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载体的目的性、群众性、实践性、感染性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进而思考,得出结论。新生入学、老生毕业、校庆、国庆、节假日都要举行全校性的活动,奏美国国歌。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国歌国旗教育的国家,人们对国旗有着由衷的景仰,在美国人的衣服、帽子、甚至脸上看到国旗都不足为怪。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项目中受了压力的考验。至于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环境保护活动等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能力。

(二)、渗透式教育

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思想说教,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就说:“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但“美国是不公开宣讲道德教育的,他们认为道德只能靠养成,而不能靠宣传, 所以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格外注意从小处培养学生、公民的道德素养,而不是大肆地空洞的宣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这种有意识地进行的无意识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适应了人们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易于形成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的效果,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教育的潜隐性能够有效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减少人们的反对和抵触情绪。2003年美国国庆之际,政府推出了一套以“自由”为主题的互联网邮票。以邮票为载体,没有文字解释和理论说教却达到了发展性教育的效果:华盛顿本身的象征意义及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等就会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三)、发展式教育

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要体现教育的新颖性、目的性、时代性等特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从学生小事、总统选举、社会弊端等都成为其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发表见解,深化社会理解,对于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也并非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宗教式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最浓的国家,美国人认为宗教是能超越种族、党派等界限并将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的纽带。美国人借助上帝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美国的宗教是维系社会和人的重要精神形式,宗教始终贯穿个人的生命整个过程,如人的出生、结婚、死亡都必须由宗教举行仪式。美国利用宗教活动、宗教闭体和宗教信仰等宗教教育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私立学校基木都开设宗教课程,宗教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导他们抑恶扬善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虽然说美国学校已经明确禁止进行宗教教育,但是事实上,许多学校仍然以宗教为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美国人挂在嘴边的God Bless America(上帝保佑美国),印在钞票上的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连美国的总统们的演说,都是以God bless you/America(上帝保佑你、美国)结束。特别是私立学校,宗教活动还是很多的。虽然宗教活动在学校的形式改变了,但是美国人信仰上帝的精神一直存在。

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与美国相比中国重理论化

中美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德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并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德育内容、课堂组织和教育目标上差异显著。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溢美之词更是长篇累牍:“墙上纸上、制度、措施、计划,一应俱全;大会小会理论、经验、成绩,头头是道。”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只是停留在会议上口头的宣扬、计划的罗列。纵使我们每年也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参观科技馆,举办晚会,进行社会问题探讨等,但总体而言,我们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阶段性而轻长期性。活动下来,学生的报告写得长而又长,格式准确无误,但说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的素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补充和巩固课堂教学,我们显然重视不够。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和归属认识不清;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朝令夕改;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课程内容空、大、全,教材建设滞后,课程从业人员层次不一,专业知识不精,更不可能把握学术前沿问题;教育的合力缺失,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角色不清等问题突出。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统一抽象化;美国高校德育课程自主化、具体化。从2006年9月起,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些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化、系统化,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而美国高校开设的德育类课程主要是开设的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的专题。美国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二)、与美国重文化渗透相比中国重正面引导

除了课程教育外,中国高校还采取党团组织活动和个别思想工作两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中国高校无论是校级到系级到班级都设有比较完备的党、团组织体系。当组织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团组织是先进青年中起到党的助手作用的先进群众组织,两种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帮助等各种方式使后者达到自我教育和管理、提高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美国的教育模式中,高校在德育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宗教活动。美国高校和很多中国高校一样也有专门的、相对较为独立的心理辅导机构,该组织无论在组织、人员配备、活动形式、经费支持等各方面都有很详细而且有效的安排计划。尽管中美两国高校在教育工作机构设置和工作方法上有着较为相近的做法,但是中美两国高校在专业教学科研上的渗透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高校设置有专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并且在文科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渗透有关德育的内容。但是,在理工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则很少有关德育的内容。与之相反的是,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文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育,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宗教、伦理等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同时美国高校也非常重视在理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得自然学科的知识可以有机地与德育培养结合起来。

(三)、多元价值观冲击社会主义方向

多元价值观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传人我国,加之人们主体要求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面临挑战,教育的价值意义引导功能面临被取消的困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贯彻、实施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抵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果不能武装人民的头脑,社会主义方向就有可能发生偏离,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遭受打击。

四、美国教育给我国的启示

(一)、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
  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确定为我国高校德育的核心目标。爱国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民族精神则体现着人类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和灵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采用一些鲜明、生动、活泼的形式:一些简洁的口号、标语,一些生动、真实的个人事迹等,当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应该结合时事,例如钓鱼岛事件、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台独分子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等等我们的老师要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正确引导和疏解,使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理解和支持国家作出的各项决定。
  (二)、突出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德育的双向互动功能
  抛弃抽象、枯燥的说教,以情感为突破口,研究德育对象的接受性心理。要以事实材料代替凭空的宣传;以幽默和美学补充单调的文字内容和平铺直叙的教授;以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强化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以民主、开放和平等的态度取代教师的权威。

(三)、重视渗透式教育

无意识思想教育方式因其隐匿性、平等性、渗透性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拓展思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教材的可阐释性、教材呈现方式的亲切感、教材要向学生的生活开放的原则,挖掘教育资源,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启迪学生思维,从思想上把握人,实现人的精神塑造与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适时、适度地加以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大工程,必须通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宣扬社会基本的价值规则,保障人性的提升,引导人们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仍要发挥有意识教育系统性强、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等优势,实现教育方式的结合,双剑合璧,理论教学与有益活动相结合,单向灌输与有益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传媒教育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社会化,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与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做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加强改进,借鉴美国的好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使之社会化、渗透化、信仰化、平等化。并达到一个我们都想得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姚云云,刘金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50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