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集合5篇

时间:2022-08-12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动物或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动物或其他生物社会行为也属于社会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生物,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社会又被歪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5篇

【篇一】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 什么是社会治理

1、什么叫社会:社会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提高的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社会也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2、什么叫治理:治理就是政府一维持秩序为目标公共事务为对象,运用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政治运动。

3、社会治理就是国家运用法定的权力,为了保障社会经济、政治秩序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运动。

二、人的需求层次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于1943年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文章描述了人类不同需求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也就是说人(呼吸、食物、睡眠、生理平衡、住所)维持生存的需要,第二个层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第三个层次爱与归属的需要(友情、爱情),每个人都有爱的归属,都需要得到团体和集体的认同、支持和温暖,热爱什么,追求什么

第四个层次,尊重的需要(成就、名声、地位、晋升的机会、自我尊重、信心、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解决问题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这种需要追求超越名利、地位和金钱,是实现个人理想高境界的追求。

一般来说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对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追求。

如何满足人民的较高层次需求,这就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需创新治理体制。

三、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明显增多,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就当前情况: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高速发展, GDP总量已超过英、德、法、日进入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严重的腐败现象而导致社会上怪象百出,社会的稳定和谐受到冲击,安居乐业受到挑战。特别是民仇官、贫仇富、弱忌强和官压民、富欺贫、强凌弱等各种行为及心理,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和社会乱象百出。这里仅举几例:

因对拆迁安置政策不满的云南绥江部分村民于2011年3月25日11时至29 日15时,聚集县政府采取堵路,封锁多条县城主干道等极端方式反映诉求,最多时达2000余人,第一天个别村民与施工单位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第二天个别民警被推倒后遭踩踏,第三天,公安局长被围堵踩踏,第五天调动400多名特警、武警与民兵包围路点,强力清场,共持续了102个小时,17名干警与多名工作人员被打伤,原因是征地补偿金太低,如:水田只补2.26万元每亩,安置补助费为1.356万元每亩。这是群众反映利益诉求政府没有合理解决。

今年4月30日19 时,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几个暴徒持刀砍伤无辜群众,同时引爆爆炸装置,造成了3人死亡、79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这是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

今年4月29日下午15时,河南省卢氏县文广新局局长贾建涛中午醉酒,要到自己停放在河南省广电局的院内取车被另一车辆挡住,大发雷霆,嘴里不干净的骂人,并把另一车辆的刮雨器掰断扔在地上,又跑进河南广播大厦一通大闹,最终河南省电台的一名女记者走到后,他又蛮横上前厮拽,扯拽20多米,导致这名女记者胳膊多出软组织挫伤,报警后,这位局长对民警说:“我是卢氏县的高级干部”。这哪有一点像共产党的干部。

4月28 日浙江慈溪一位抱着两个小孩的母亲因与丈夫吵架,竟然将自己的孩子扔到车辆川流不息的路上,导致一个孩子被压身亡。这连起码的母爱也丧失了。

冀中星因身残,个人诉求无门,自制炸弹,在北京机场扬言引爆炸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这反映当地政府不作为。

等等此类问题比较多。有的群众讨论说社会上有20多,交通事故多、诈骗绑架多、偷盗抢劫多、拐卖妇女儿童多、假货假药多、食品安全问题多、住房困难多、残疾人多、讨钱要饭多、留守儿童多、孤寡老人多、“四二一”家庭多、无业可就多、低收入人群多、群体事件多、城管打人多、拆迁征地闹事多、政府部分职能机构不作为多、买官卖官多、到机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多、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多。这20多年来,既是以社会治理有不当之处造成的,也是当下和今后社会治理必然解决的。如不解决,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就无法保证,和谐社会构建就会落空。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把责任推给部分党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导致的。固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比较严重,但据此就把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全部推给党员干部是不公平的,其实社会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发展与治理不同步和阶段特征的集中体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人均收入差距明显扩大造成了穷人太多,生活没有出路的太多,被逼无奈不怕走向绝路的人太多。给社会埋下隐患。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真诚,没能从群众利益出发,为了升官发财,只求GDP增长导致一些项目决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百姓利益。

三是社会治理不作为,乱作为,不体察民情造成的。对这些问题产生,要有正确的分析,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出现就否定整个制度。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面对发展中烦恼,有人困惑,有人疑虑,甚至产生一些片面错误为认识,动摇理想信念,怀疑目前我国所走路以及取得成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迷失方向,产生这些错误的认识除了立场问题,经验问题,大多源于错误的思想方法。要汇聚共识,汇聚力量就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做出准确判断,才能治理好社会,才能确保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形势:

以二个方面来判断分析形势

1、用“古今中外”方法认清大势。

用这种方法分析,研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把握规律性,掌握主动权。

所谓“古”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抹黑昨天也就是暗淡了明天。否定了来路也就迷失去路。今天的路是历史之路的延伸,承载着民族命运是一条创造奇迹,改选面貌,成就梦想之路,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从来没有 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这样意气风发。把中国问题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联系起来看,任何妄自菲薄、厚古薄今、犹豫迟疑都是缺乏实事根据的。

所谓“今”,就是从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看问题,研究所呈现的新的历史特点,要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看时代,看问题,看改革。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利益调整期,改革攻坚期,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陈痛期,这些审时度势的重大判断,反映了阶段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恰恰是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根据,是战略定力和改革动力的源泉。看风景这边独好,又看激流险滩;看总量第二,又看结构失衡;看发展潜力,又看瓶颈制约;看制度优越,又看机制弊端,只有辩证看阶段性特征,才能使我们啃起硬骨头来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锐不可当。

所谓“中”,既从中国基本国情看问题,从中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古国进行的。这就决定了遇到矛盾和问题极其复杂,比如当前存在的资源瓶颈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并不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而是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超大规模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有些人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昝于改革开放,认为都是制度带来的,或者都是改革惹的祸”,而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怎么会有惊天的发展成就呢?国情决定道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分析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所谓“外”,就是以国际视野看问题,把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放到世界历史长河中去认识。通过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当前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国际比较有科学方法,只看同不看异或只看异不看同。选择性比较而不是全方位比较,非对称性比较而不是以相同标准,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我们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是各国在走向现代化新面临的共性问题。比如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带来的就业为是问题,以及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跨入4000美元时都必然碰到的问题。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许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历史上都曾遇到过,伦敦从雾都茫茫到今日碧水蓝天。经历了很长时间。所不同的是中国要在较短的时间走完别国的几百年所走的路,而且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问题必然集中呈现,叠加在一起,这也正是这场斗争的伟大之所在。

2、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①要理性客观的看问题,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理性对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客观存在,不会因否认而消失,因轻视而渺小。也不会因夸大而变得无可救药。对于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既然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也不能“戴上有色眼镜,看是非”,定曲直,更不能故意夸大矛盾,视为洪水猛兽。比如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近来因为一张“人在证途”图表而成为热议的焦点。对于这样问题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客观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承认这些证件历史上的对管理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客观的分析证件过多过滥的弊端,并积极帮助政府一道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另一种则是一味吐槽之后并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把一切证件都说成腐败的温床,并抹杀了各级政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作的努力。很显然,前一种态度更具有建设性。因而对当前某一社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时,应当善于理性思考,而不能凭感情用事;当我们想达成某种愿望之时,不妨想想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为了一种超越现实而暂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纠结,无异于“庸人自扰”;唯恐天下不乱,歪曲事实真相,随意传播谣言,或采取非理性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更是为社会所不允许。

②要发展地看问题,就是把问题和矛盾解决看作一个过程,看变化,看方向,看趋势。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方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如果静止地看问题,就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所吓倒,就会丧失信心。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相联系的,也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问题的解决要从改变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入手。而各种条件的改变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比如城乡二元问题,是历史文化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原因,人口原因,体制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能解决的。消除城乡差别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要从城镇化进程的每一个进步中看变化,看发展,看趋势,而不能急于求。盲目蛮干。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立体的思维看问题。

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也不都是直线思维所能解决的。应当把直线与曲线看成是对立统一。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需要进行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分析问题时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既要分析矛盾的范围、数量程度,也要分析矛盾的性质,既要分析矛盾的小环境,也要分析大环境,既要看解决矛盾的有利条件,也要看不利因素。

④要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看大势、看主流、看方向。

既“不为浮云遮望眼”,也不可“横挑鼻子竖挑眼”。而有人只看社会的阴暗面,不看光明面,这也“不靠谱”,那也需要“质疑”。比如,有些人只看到道德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只抓住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社会失序的个别现象,把这些个别现象加以扩大,把道德状况看得一遍漆黑。实事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实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基层干部等一系列最美的群体出现,恰恰折射出社会道德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看问题更要看本质,看支流更要看主流,看工作当中的缺点更要看到党和国家付出的艰辛努力。既满怀激情又秉持科学理性;既不为困难吓倒,也不盲目乐观;如履薄冰而又充满自信,心忧天下而又勇担责任,这才是应有的成熟“国民心志”。

同时,辩证地看还要求不能事物绝对化。收好一个东西,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物极必反。比如,如果自由没有了边界,走向极端自由主义,社会就会陷入“人与人”是狼人战争;平安没有了边界,陷入平均主义,社会鼓励懒惰,消除社会活力。我们看待问题,心里都应始终装着一条边界,刻上一条底线,不能把相对的说成绝对的,把偶然的说成是必然的,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把局部的扩大为全局的,把暂时的是长期的,把特殊的个别说成是普遍的。

按照以上方法,对我国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正确的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成发生深刻变动,给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新课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社会治理实际是对人的治理和提供社会服务,使社会有序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个户口本、一个粮油证、一张介绍信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主要是管户籍人、单位人,而不是管实有人口、社会人,现在迫切建立一套能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我们进行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人民决定的。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就注定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决定的今天我国的制度模式。如果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不仅不能成功,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像前苏联的解体)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基本模式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社会治理新模式。

我认为,作为国家层面,抓网格化管理,使社会安定有序,抓社会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使人民安居乐业,抓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体到我们县:就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立三个中心二个工作站,真正解决群众诉求顺畅表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权益得到保障、服务达到满意的4个方面问题。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所辖的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门人员负责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并提供必要服务,以满足人们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作为县一级成立社会服务综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行政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社会信息化服务管理办公室,并专门设立社会服务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下设两大平台:1、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2、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乡镇一级设立为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网格管理中心,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网格管理工作站,整合乡镇所有服务单位功能,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通过网上办公,直接办理所需要的各种证件,减化程序,减少审批手续。使办事效率提高,减少行政成本。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群众所反映问题,派送到相关部门办理,办结后由网格管理员通过末端反馈指挥中心。未办结的挂在网上便于监督,对重点人群实行网上监督。

社会化服务指挥平台设立网站,为民提供各种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以及各种所需服务信息,政府为残疾、孤独老人等人群提供免费服务,对村民或社区居民提供有偿服务,这种服务快捷、有效,通过三维地图,反映服务辖区各种服务。

同时建立相应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以解决政府解决不了,由居民互动、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队提供各类服务。

通过这样模式真正解决为民服务便捷的渠道,使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

【篇二】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协商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倾听意见的过程中与群众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要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有效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

【篇三】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最后,以活跃社区生活为重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满足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带动新老居民投身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公益、促进邻里和睦。

作者:贺风玲 林杰雄

【篇四】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协商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倾听意见的过程中与群众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要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有效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

【篇五】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名称

近年来,全省各地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工作样本。

南京市的“建邺模式”:

整合部门,三级互动。区级层面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将综治办、社建工委、民政局整合成立区社会管理服务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使全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一体化。街道按“一室三区”组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优化管理服务功能,组成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部门整合和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集成了区域综合治理、民生事务协调和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三大功能。

参与多元,资源集成。设立86512345“幸福宜居热线”、“幸福建邺”微博、“微建邺”微信账号等互动渠道,2.2万件次居民诉求,全部在平台形成工单,按流程办理。公开招募市民网格员,以诉求兑积分换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按“一体两翼”、“枢纽引领”的思路培育布局社会组织,即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主体,街道、社区培育中心为两翼,群团组织及驻区单位为枢纽,实现主体有效驱动、两翼衔接补充、枢纽引领辐射。建立公益创投基金,92个公益项目获得500余万元财政扶持。

圈网互融,幸福乐居。从2012年5月起,连续投入53亿元,分4批建设128个项目,形成5分钟便民生活圈、10分钟综合服务保障圈、15分钟优质医疗圈。全区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310个网格,社区民警、交警、城管、工商、药监、环保等执法力量组团下沉至网格,构建由网格社工统筹协调的“1+N”网格服务体系,并制定网格职责及规范,规范网格员“六个一”配置,增强了网格解决问题的能力。

徐州市的“睢宁模式”:

构建村民交流平台。由财政统一扶持,通过“一个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五个一”形式,搭起“舞动乡村”的平台。由文广新体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文艺骨干对镇村干部进行文艺技能培训。村里设立文明乡风工作站,组建义工调解室。

构建村民议事平台。每周由村支部书记在“舞动乡村”现场向群众报告村里工作开展情况,听取群众建议。每两月召开一次村民议事会,对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求意见,组织票决。每半年在“舞动乡村”现场开展勤政廉政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述职,班子其他成员书面述职,接受群众评议和组织评议。

构建问计于民平台。开展“三解三促”、“三问三请”活动,建立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睢宁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所包挂的镇(园区),通过“舞动乡村”活动平台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选派百名机关优秀干部进镇入村,走进“舞动乡村”活动现场,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构建干部服务平台。安排职能部门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岗位、送服务的“六送”活动。

构建文化建设平台。借助“舞动乡村”平台,通过老歌新唱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渗透进去,结合乡村的特点,形成特色文化。

构建化育民风平台。要求各村在文化活动间隙建立“干部说事”、“有一说一”、“道德讲堂”等栏目,宣传政策、化育民风。

南通市的“海门模式”: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理念。市乡两级建立社会治理创新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总挂帅、班子成员具体牵头,对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层级管理。建立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考评体系,将各地、各部门社会治理绩效纳入党政综合考评,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评。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项目、装备、队伍的保障力度,并配套建立奖励基金。手段上有效转变,在处理治理与服务的关系上更加突出服务,在加大服务中提升治理水平;在处理建设和治理的关系上,更加重视民生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在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处置上,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也注重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

完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海门市与国家行政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学科研基地。还被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确立为社会治理创新教学科研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对海门的经济、社会领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摸清社会治理现状、找准社会治理着力点,共同为社会治理工作把脉。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经验和实施效果,制定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以此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加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创新乡村行”宣讲活动,每年举办70多场,向镇村干部、村民小组网格管理员和基层群众集中宣传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受教育人员达6万人左右。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序时化查评的良性工作机制,强化对“十大社会治理惠民工程”、40个具体项目的推进落实。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平安建设综合指标考评体系,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反映社会走势的诸多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稳定风险评估等项目已成为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打造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三中心一基地”、交通事故调处中心、稳定指数评价体系、社区管理“四长”负责制、国安办实体化建设、社会管理舆论宣传工程等一批具有海门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以敢试敢闯、奋勇争先的精神,大胆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新办法,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新水平。启动社会治理三级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基层社会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全覆盖”,实现矛盾纠纷由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强化民生服务,利益协调、法治保障、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等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化解了大批矛盾和问题。加强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动态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社会治安总体保持平稳,公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3.42%和95.66%,位列全省前列。

常州市的“武进模式”:

科学划分社区网格。按照城市社区250户、农村社区150户规模,根据“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地理位置、人员熟悉的程度等因素。

按照“1+X+Y”模式设置网格管理员。其中“1”为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1-2个网格,为本网格内第一责任人即网格长;“X”为网格协理员,主要指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治安联防人员、物管人员等;“Y”为网格信息员,如村(居)民代表、楼栋长、居民志愿者等。网格管理员在社区“两委”领导下,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事务协管员、民主管理监督员”等职责。目前,全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已全面构建完成,共划分网格2521个,配备网格长2515名、网格协理员26446、网格信息员13904名。

实施“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充分梳理社区服务管理事务后,创造性地提出将网格长、信息员、楼道长、城管、联防全部整合编入网格内。城管和联防全部由居委会从社区内招聘,由管理处任命社区民警任社区副主任,主抓社区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工作。由社区居委会制定《社区平安建设考核细则》,明确将平安社区建设的5类18项指标分解到各个网格,作为各网格年度考核和网格长个人考评的重要标准,将社区力量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强化干群互动,建立了以各网格居民代表、社区党员等为主体的社区“民主议事会”,定期集中商议社区各网格矛盾、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不仅提高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办事效率,也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

无锡市的“荣巷模式”:

该市滨湖区的荣巷街道充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等资源,形成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控、帮扶帮教联动、特殊人群联管、重点工作联抓”的格局。积极构建以社区治安防范网、矛盾纠纷调解网、重点人员管控网为基本框架的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将涉及拆迁安置、老小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均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举行听证议事会,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运用“一线工作法”,采取领导包案、专人专案、“一户一策”、协商会办等方式,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对事改企引发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约谈重点人员,将矛盾稳控在基层;依法调处劳资纠纷,引导职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在“校地法苑”建设中,他们通过项目研讨、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切实完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实践交流等工作体系。

在社区一方面统一打造法律服务窗口、热线、邮箱、宣传栏和法律QQ群等工作平台,组织法律与社工专业大学生、法律服务和社会实践指导员共同参与,营造“人人学法懂法、人人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建立社会治理服务站,在居民小组和居委会配备民情信息员,形成街道、社区、楼组三级网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15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