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思想汇报 >

党员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时间:2022-05-11 12: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护航乡村振兴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必然之举,而法治文化建设则是法治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只有厚植乡村的法治文化土壤,提升法治文化品质,方可使法治文化“软实力”变成助推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扩大阵地建设,厚植乡村法治文化“品牌化”土壤。只有让法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法律法规里的生硬文字、僵化条文才能转化为铭刻在群众内心的信仰。最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盘活乡间法治元素,为村民搭建寓教于乐的法治宣教平台。要擦亮乡村法治文化“品牌”,在新村改造中实现物质、文化的同频共振。整理本村法治名人、典故、警言等法治资源,打造高标准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制长廊等美观又不失实用的文化阵地,让村民在“无心插柳”中接受法治浸润。同时念好“文化经”,打好“组合拳”,为传统文化融入法治元素,将其与快板书、地方戏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用村民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最质朴的人文情怀弘扬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识。拉起一支法治文艺作品创作队伍,定期开展以传统文化形式为载体的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将法治文化入脑入心。

  强化人才助力,厚植乡村法治文化“专业化”土壤。推进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拉起队伍是基础工作,人才到位才是关键一招。乡村普法队伍是否“专业化”直接影响着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质量。要大力“施肥育才”,培养本村本区域的“法律明白人”,定期组织基层综治、司法部门干部、村“两委”成员以及本村法律专业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是深化“征地拆迁、土地流转、民工维权”等与村民紧密相关的法律政策培训学习,构筑本地法治文化人才高地,建立村民法治文化“知识宝库”。要注重“多面引才”,基层党组织通过社会化方式,将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法治文化讲师团队引入农村,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法治文化熏陶;
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相关企业、司法部门、高校合作,搭建法治文化学习交流平台,迅速提升本地文艺骨干、理论研究员、热心法治文化等各类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为发展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智力支持。

  聚力数字赋能,厚植乡村法治文化“智慧化”土壤。“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人在做,云在算”的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我国的法治乡村建设形成了“互联网+普法”的新格局。要不断探索“大数据+法治文化宣传”新模式,通过“数据跑腿”实现网上律师迅速响应、精准匹配、快速下单;
加快各类法治产品的信息公开与融合,一站式解决村民法律难题,让村民切身参与到学法、找法、用法全过程,激活乡村普法内生动力;
依托法治大数据资源,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表达村情民意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让村民查阅法规信息、传递诉求、上访维权变成“举指之劳”。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由于部分村民的法律信仰缺位,言论表达具有跟风性和盲目性,容易引起法治文化信任危机,制约着法治乡村的进程。因而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当好“把关人”,实现网络舆论监督全覆盖。通过信息传播交流平台把握舆论先机,对涉法言论应查尽查,为法治文化传播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近日,党中央正式发布《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规划为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基层法治的“堵点”,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基层普法“难点”,打通法治思维“堵点”。由于我国基层群众存在人员存量大、结构复杂、学识差异大等问题,因此基层普法内容晦涩、方式复杂、成效差,所以时常伴随抢夺公交车方向盘、儿女不赡养父母、未成年人故意伤害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基层群众法治思维的缺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样,依法治国“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如果不能解决基层普法“难点”,就不能打通人民群众法治思维的“堵点”。法律知识博大精深、枯燥无味,如果一味学理论、啃书本,容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不利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传播,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要为法律知识增添“土”味,通过广播、情景剧、院坝会、标语横幅等多元形式让学习由浅入深、知识通俗易懂、过程妙趣横生,促进群众思想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人而异选择学法方式,学法律、悟初衷、护大家,时刻思考法律不让做什么、能做什么,形成思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打通老百姓法治思维的“堵点”,激励人民群众知法、尊法、用法,促进社会和谐。

  走出法治队伍“困点”,打通法治人才“堵点”。“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基层执法队伍、司法机关、法律顾问队伍长期存在人员不齐、缺乏资质、不能专职专事,特别是农村尤为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历史经验表明,人才队伍建设完备与否决定着国家兴衰、事件成败,建设一支拥有牢固的制度自信、高度的制度定力、强烈的制度执行意识的人才队伍,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一方面必须构建更加完备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多级院校丰富法治专业设置,培养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法学人才后备队伍,并将法学实践课题开设到基层,提高基层普法宣传与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倾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才分配体制,制定面向基层的奖补激励措施,例如面向基层的免费“司法生”、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定向法学招录、公开招聘法律专职人员到基层工作等,激励人才到基层开展法治工作,选优配齐法治人才队伍。再一方面提高执法、司法队伍管理监督水平,专职专事,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跨地区交流,推动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严格落实考核制度,对于没有通过资质考核的人员,坚决清退,只有再次考核通过才能进入法治队伍;
最后一方面是聘任专兼职律师或法学专家教授为基层开设法治课堂讲座,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必要的法律援助。通过多措并举打通法治人才“堵点”,为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大步前行。

  拂醒法治氛围“冷点”,打通法治环境“堵点”。近年,法治宣传在农村遭遇了“冷空气”的侵袭,普遍存在法治氛围不浓、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冷点”。如何拂醒基层法治“春芽”,激活法治昂扬生命,是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关系着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成败。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因地制宜建设自己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栏等法治主阵地,采用海报、标语、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同时开展多样的法治知识竞赛,使用传唱法治诗歌、书写法治征文、开展法治知识竞赛等方法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度,提升基层法治热度;
以及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促进基层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社会成果。通过常态化营造学法、知法、懂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法治热度,打通基层法治环境“堵点”,让公平公正深入到千家万户,为全面建成法治社会、法治国家走好“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3月1日,第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文章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法律是衡量是非的工具,革新是天下不变的公理,社会的运转要依托法律,还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制定法律,普及法律,遵守法律,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和谐有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运行在法治轨道之上。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的必要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在艰苦磨难中成长的,在披荆斩棘中强大的,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我们要相信党的掌管力、部署力、执行力。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每一个方面,让党领导的光束照进每一个角落,做到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了解人民的需求、回应人民的呼声、维护人民的权益、增进人民的福祉,坚持党的领导是为增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法治保障。

  完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必要手段。“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法律,有法律却不能很好地使用就如同没有法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牢牢握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让现有的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一方面要总结经验,修改法律条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完善区域封锁、人员隔离等条例,构建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抵御重大风险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关注当今新业态发展势头,填补空白处法律,界定模糊点条例,积极推进多方面和重要领域立法。

  加强法治教育,是法治的必要途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道,“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法律制度确立于上,教育要弘扬普及天下。法律是人民规范行为的标尺,也是保护自己的盾牌,但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比起制定法律更重要的是给人民解读政策、明白法律,真正地让人民做到心中有纪法,手上有方法。对群众加强法律教育,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举行宣讲法律课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入户讲解政策,强化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与此同时,对领导干部加强理想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提升自身法律专业性,引导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将法治素养纳入干部考核,拒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将依法治国落到深处、实处。

  纵观历史长河,举目未来之路,又看现及之况,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求和有力抓手,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教育,让社会现代化在法治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进。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紧紧拧住法治政府建设这个关键
——学习《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导向和遵循。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支柱和风向标,“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征程全面开启,要切实以规划为引领,紧紧拧住法治政府建设这个关键,助推全面依法治国目标早日实现。


  党的领导是主心骨。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以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证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把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向纵深推进。《规划》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主要原则,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深化党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断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增强各级党委及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实际参与度,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抓好落实。


  问题导向是突破口。肯定积极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敏锐把握发展趋势和热点难点,从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现状及实践中遇到的新形势新要求入手,着力“清除”《规划》实施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据《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0)》显示,当前法治政府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深水区”,比如,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仍然不清,整体治理趋势与制度体系碎片化之间的矛盾需要谋求化解,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部分工作仍然浮于表面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改革攻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规划》为法治政府建设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着力点,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实施“不打折扣”。


  以人为本是落脚点。以人为本是法治政府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底蕴,我们党始终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同时也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指出,要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是法治政府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意。依法行政要更加注重政务公开、行政参与,让行政相对人更加广泛和主动地参与到行政过程中来,加强监督和责任机制完善,明确指挥棒、亮线底线要求、强化权责统一,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实质性纠错功能,持续化解社会矛盾、有力解决行政争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透明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的形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规划》提出了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蓝图”和“展望”,要进一步发挥《规划》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警察致以诚挚的慰问,希望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罢了。

  一直以来,“有困难,找警察”成了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并已成为行为习惯。当人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人民警察,是骨子里对人民警察的敬仰和信任。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是党和政府对人民警察队伍护航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们再建新功的殷切期待。

  从1987年起,刘欢演唱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风靡全国,经久不衰,成了一首经典老歌。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人民警察赞歌,激励着一代代人民警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初心使命。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把“对党忠诚”融进血液里。“金色盾牌”象征着警徽,是人民警察的标志;
“热血”是指无数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胆忠心。全体人民警察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始终履行好神圣职责,为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把“对党忠诚”融进血液里。

  危难之处显身手——把“服务人民”落实在行动上。人民警察是一种高危职业。从维护国家安全,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从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到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每时每刻都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6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其中3700余人被评为烈士,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危难之处显身手”,用自己的忠诚奉献诠释初心使命,为金色盾牌擦亮了人民至上的底色,把“服务人民”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把“执法公正”体现在民意中。在歌词中,“母亲”“大地”是借喻,是指祖国和人民。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就是要让人民满意,让祖国兴旺发达。对执法的人民警察而言,守护平安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恪守公正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警察的坚守与执着,源于心底对人民的大爱、对祖国的忠诚,人民群众期盼惩治什么,人民警察就重点打击什么,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把“执法公正”体现在民意中。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把“纪律严明”铭刻在骨子里。人民警察是一种艰苦的职业,在执法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艰险。广大人民警察以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坚决把光荣使命扛在肩上,把“纪律严明”铭刻在骨子里,凝聚起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各项工作的强劲动力,树立了人民警察队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痴心不改”、勇毅前行,用“金色盾牌”护航法治中国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读后感

  近期,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强调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指出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并落实人民调解工作是基层司法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是立足中国特色、赓续民族传统的一项法律制度,是起于基层、源自人民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可见,法律赋予人民调解的基础方法实为“二元”调解:一是说服,二是疏导。说服即以理服人、疏导即心理疏导。

  一元为司法之“理”。“司法司法,用理说话”,讲法理、通情理。在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和基层干部应扮好“和面师傅”的角色:梳理当事人各方责任,以法理之框架,勾勒情理细节。步骤一,掰开取材。和面需先将面团掰开,正如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要把问题“掰开”,洞察纠纷类型,储备与纠纷有关的法律政策及乡情民俗,让法理与情理稔熟于心。步骤二,揉碎和面。揉面技巧为“揉、捣、摔”,调解工作亦可参照。“揉”为化简,纠纷的复杂性常常表现为多个单一纠纷错杂其中,需“推开揉透”,剖析分割纠纷,逐一处理,化繁为简;
“捣”为析利,当事人深陷纠纷难辨缓急,容易做出错误判断,需“双拳直捣”,对照法条,分析利弊,帮助抉择;
“摔”为了当,当事人不爱听书本理论、专业术语,难以通晓法律中的道理,需“摔匀落地”,做好普法,解释政策,让法理入民心、政策能落地。

  一元为调解之“情”。“未成调解先有情”,疏心情、触共情。调解二字简明扼要,“调”的是当事人的矛盾,“解”的是当事人的心结。矛盾是激痛点、表象,心结实为症结所在。一方面,调解要“疏”“导”结合。“疏”为交心减压:当事人对于纠纷的认知往往偏激,进而衍生出纠纷解决不了的压力,设置谈心室心理疏导、播放音乐缓和情绪、呐喊释放压力,让当事人于无意识间获得调解信息、得到心理暗示、疏通内心压力;
“导”为情绪控制:调解很难“一局定胜负”,当事人情绪激动、场面混乱时,应分开调解、多轮调解,让当事人能在情绪缓和时接受引导。另一方面,调解要唤醒共情。调和矛盾的关键在于让步,需要劝解当事人将心比心。人民调解员和基层干部应唤起当事人换位思考的需求,变被动换位思考为主动共情退让,调解工作就能真正做到“化干戈为玉帛”。

  二元调解利人利己,注入法治为国为民。“二元”调解讲究“法”与“情”。聚焦至个例,当事人双方明确“法”的规定、接受“情”的劝解,调解个人之利;
放眼全社会,为调解注入法治思想,基层干部与群众共守“法”之红线、讲“理”之短长、通“情”之和谐,调解万民之利。一方面,持续抓好干部法治学习教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推动广大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调解,各级党委政府方能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法治思想宣传普及。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人民群众知法守法、和谐相处,习近平法治思想方能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sixianghuibao/25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