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6-05 12:36:01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篇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父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

  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第一,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第二,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第三,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

  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应做到:

  (一)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说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三)教师不可以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老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差生打入地狱一般,永无出头之日了。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才是正确做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内容虽然简单却能帮助孩子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学生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

  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性格培养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及益智游戏等等。使学生通过观看演出、参与演出,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确立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篇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3、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4、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

  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活在世上是个多余的人。

篇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小学生在饮食、身体、成绩和升学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就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这就造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介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精华)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精华)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4由于我国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们还不太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至于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小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多数家长会使用责骂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不仅会使小学生产生反感,更是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精华)

  同时,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则会使小学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如故意与老师、家长作对,不完成作业或顶撞家长和老师等。更有甚者,导致厌学或离家出走的事情的出现.(精华)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因人的不同,而导致把握不一。加之监测的工具也不尽相同,致使得出的统计样本和统计结果产生矛盾。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的科学性,还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展开。最后,形成负面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的错误。(精华)

  小学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由非专业的人员进行兼任,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系统的教学计划,即使学校开展了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还是不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无实质。(精华)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了解和重视;二是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和2/4规范要求。因此,小学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精华)

  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全面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学校,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精华)

  其次,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并做好监督和评估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改进。使心理健康教育有实质性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精华)

  (二)提高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实行健康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对小学生正确的精神生活引导,鼓励其个性的发展;其次,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自信心的加强;最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孩子可以全方面的发展。(精华)

  四、总结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基石,应在其成长过程中,充分的3/4发挥其个性特点,培养其自信心,让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该在社会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的宣传,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精华)

  本文选自:知金教育官网

  4/4

篇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推荐]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推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宝积教育管理中心课题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根据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教材选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一些工作设想和改进措施,对其他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感到压力很大,难以适应,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中小学生身处其中,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

  30%。”“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50%;2015年城市达到85%、农村达到70%。”

  一、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多种困难,普遍困难包括:

  1、缺乏专业教师,师资匮乏

  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没有专职教师;同时,学校里面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有限,导致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有的学校根本连兼职教师也没有,没有开课。原因包括没有心理健康教师编制,老师工作量很重无法兼职等。

  2、缺乏经费和硬件设施设备

  由于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使建立了咨询室也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3、缺乏硬性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的约束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没有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没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缺乏具体的规格和配置要求,对使用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规范,没有建立定期检查评价制度,这些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4、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首先表现在学校大多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专项经费,不愿意在这个方面投入,领导重视不够;其次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计划不能很好落实;再次表现为教学时间不能保证,课时安排不足,没有完整、系统、实用的教材;另外,心理健康管理部门混乱,教务处和政教处都参与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甚至将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混淆。

  二、学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表示要改进加强,主要设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提出的观点包括:想开设这门课,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渗透进课程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

  提出的观点包括:加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加强培训,从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开始;请专业老师为学校老师培训,提高认识水平与能力。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提高专业化水平;学校派专人参加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加大投入,加强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常希望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疏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普遍希望有专职教师。

  3、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加强考评和检查

  提出的观点包括:加强制度保障,有硬性规定,有配套办法,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确定课时安排,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规范课程,加强督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纳入学校工作考核范围,做到“有计划、有人员、有场所、有过程、有效果”。

  4、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提出的观点包括:注重学生的心理动态跟踪,加强交流,开展专项活动,建立学生档案;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提高教师应对师生心理问题能力。

  5、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提出的观点包括:搭建课堂、网站、咨询室、电话等教育平台;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投入专项活动经费,对咨询接待及专题辅导人员给予应有和合适的津贴补助。

  三、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作保障,还需要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来规范,综合调查结果,且经过与其他专家交流、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改进建议和措施。

  1、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组织与领导机构,包括成立专门的研究协会

  许多学校建议用行政的方式推动此项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有利于

  加强工作指导以及检查督导,确保各项要求得到实施。同时,专门机构可以专心集中力量开展工作研究,把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完善交流培训,形成互联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动态档案管理网络与预警系统。建议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然后与心理学会一道共同推进该项工作。

  2、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规范使用教材资料

  专业师资缺乏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障碍,学校普遍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不能仅仅用兼职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要提供编制和经费保障,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教师。如有的学校提出“条件不成熟时可以同片区多校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各校配备适量兼职教师。”除此之外,教材资料的使用也是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科学性和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并非什么学校都适宜编制校本教材,供校内使用,所以需要专业引领。学校使用教材资料需要通过专业审核认可,建议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领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做好专业内容的把关工作。,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师资和科学的教材,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3、建章立制,形成科学的工作规范

  有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硬性政策,各校必须开足开齐该课程课时,配备硬件设施、专业教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程,并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等。目前,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基本参照标准和要求,因此效果难以保障,必须就此专门建立规章制度,从而规范教师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活动开展以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等等这些必要因素,比如: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规格和配置标准要明确,并进行达标评级;又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制度等。

  4、在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研员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大面积推行,必须设置专职教研人员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在教研体系中纳入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由于该学科教学及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我国中小学有着先天

  的不足,各学校非常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必要。建议面向全国招聘有经验且理论扎实的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这样,就会很快形成一支较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队伍。并由他们经常性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案例研讨活动,从而推进该项工作。

  5、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专业的师资必须通过不断的培养培训才能形成。目前,从高校招聘大量心理学专业的人员充任专职教师难度很大,因此可以采用引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教师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转岗的方式相结合,不断提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这项工作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一是面向广大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取得三级及以上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农村教师给予奖励,三是对心理骨干教师和已经获得咨询师证的老师,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操作实务的提高培训和心理课教学操作培训。通过分层培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培训形式可以是到培训院校集中培训,也可以组织名师送培训到学校,还可以是围绕某些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开展师资培训要注重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理论学习与案例研究结合。

  第二篇:县级专科精神病院面临困难与思考对策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面临困难与发展思考

  何新云李立文何新初何勋彭志娥*湖南省安化县精神病防治院,湖南安化413522【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现状和资源配置,为医药卫生改革的进一

  步深入,健立健全精神卫生三级防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县级精神病院的现状,分析当前面临困难和产生原因。结果

  当前我国县级精神卫生机构存在配置不足、分配不匀、技术人员缺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较差,社会保障功能不完关等困难,与政府

  财政投入不够管理不到位,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末落实及法制不健全

  等有关。结论建立政

  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依法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县级精

  神病院“三项”基本建设,是巩固和发展县级精神卫生事业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县级精神病院困境发展思考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精

  神卫生已纳入了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重点建设”、“农村地区癫痫

  免费防治”和“686项目”的开展,给精神卫生带来了生机,也给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带来了福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主体的转换,县级精神卫生现状

  和运行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患者的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县级精神卫生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1

  精神卫生机构整体配置不足、分布不匀

  据最新国家统计资料报道,全国有2544个县级行政机构(包括县级市、市辖区、自

  治县、旗、特区和林区),而仅有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100多家,约占4%左右,就我省而

  言,据2006年全省精神卫生资源状况一项调查,全省共有市、洲、县(区)136个行政区

  划,可目前我省仅有各类、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66家⑴,其机构布局见(表1),办医形

  式见(表2);

  表1湖南省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情况

  机构布局省级市洲级县(区)级乡(镇)级合计

  医疗机构数419281566%6.1028.8042.422.7表2湖南省精神病院办医形式

  合

  其中

  类别专科医院综合精神科

  计

  卫生办民政办社会办

  机构数462066401214%69.7030.3060.618.221.2全省市级以下精神卫生机构仅62家,占全省市、县的45.58%,还有54.42%的市、县

  是空白,况且分布不匀,最多的市有9家,占全省的13.6%,最少的市只有

  1家,占全省的1.5%,最多与最少的市与人口比之差达9倍。显著存在机构整体配置不足、分布不匀的问题。

  1.2技术人员缺乏,网络不健全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的人口比率分别为1.46人/十万和2.25人/十万,大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3,从我县来看,全县常住户口98.25万人,在岗精神科医师10人、护士13人,医生、护士与人口之比,分别为1.02人/十万、1.32人/十万,每100张

  病床护士为6.5名,与全球、全国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1.3病房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目前大多基层精神病院基本设施仍然落后,一是医疗用房陈旧,病房严重不足,大多

  精神病院的医疗用房修建在七十、八十年代,多为砖木混合结构,还居住拥挤,一间约20平方米的病房一般常住4--5个病人,有时还要加床。据2003年底我省的一份调查显示;

  我省有各类重性精神病人约100万,仅有精神病床8000多张,平均每万人口病床数为0.99张,最低的为0.42张/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5%(全国1.12张/万)。二是医疗设备简陋,诊断手段落后,目前大多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仍然是靠简易的设备、传统的手段和凭临床

  经验治病。

  1.4医疗环境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精神病专科医院,历来就受社会的岐视和偏见,地理位置偏辟,交通不便,服务功

  能单一,在狭缝中生存,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80%以上是贫困家庭,医疗收费低廉,据

  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病院的床日收费标准约为综合医院床日收费水平的1/5”⑵,医保病人

  更低,我县精神病人的住院床日费用在60元以下,服务要求比综合医院更高,除要提供

  医疗服务和生活后勤保障外,还要承担患者伤人毁物的风险,尤其是由公安机关遣送来的肇事肇祸、杀人纵火的病人及“三无”病人,不仅没有医药费交纳,连生活费也经常要医

  院垫付。

  2产生的原因

  2.1政府投入不足,分配不公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卫生的投入,但对精神卫生的投入仍然较少、据江

  苏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对卫生投入预算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5%,而对精神卫生的投入仅占整个卫生投入其中的2.35%,这与占疾病总负担的1/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⑶,如98年由国家规定按人平0.1元的精防经费,十多年来不但没有提高标准,而且大多县、区还没落实。近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又重点放在乡(镇)、社区或综合医院,精神病院

  很少受益,资金短缺。

  2.2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和巫医学的影响,社会对精神病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初发的精

  神病人,因怕影响患者升学、婚姻与前途,隐瞒病情,信神而不到专科医院诊治,直到进

  入重性期,才送入医院,其结果,最佳治疗时期错过,即浪费了金钱,又给治疗带来了难

  度,最终给患者留下了终身难愈的遗憾。

  2.3法制不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目标差距大

  从85年开始起草的精神卫生立法,至今还没出台,由于无法可循,在收、治、管病

  人的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存在许多弊端,没病的“被精神病”送进医院,有重性精神病的反而流浪在大街小巷,无人监管。况且,精神病人受社会岐视和偏见相当严重,据调查;

  “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病康复设施附近,更

  多的人认为精神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⑷,不愿与他们接近。而我国精神分裂

  症防治指南目标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到2010年达50%、精神分裂症住院率达60%”⑸。至今差距甚远,住院率还不到30。3发展思考

  3.1合理布局精防机构,建立建全三级网络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精神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当前重大

  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精神病防治机构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公

  共卫生管理体系,对边远、人口少无精防机构的县,合理布局,对条件不成熟的县,可由

  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托管或交县级综合医院代管,以解决好机构空缺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防治网络,让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的病人,回到社区接受维持期与康复期治疗,由乡、村二级负责服药督导与随访,才能落到实处。

  3.2增加精神卫生投入,完善财政保障体系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是当地精神病防治的主体,公共卫生职能繁重,服务对象特殊,接纳的都是弱势群体。可历年来,由卫生举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均靠争收来维持正常运转,保障职工工资和福得的发放。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财政支付比例,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将人员工资、机构运营费用、精防工作经费及“三项基本建设”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同时要整合医保、公安、民政、残联的资金,建立统一的针对重性精神病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3加强精神病专科医院三项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精神科医生的待遇和地位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是基层精神卫生工作的中心,既要为辖区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要为当地民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二幅担子一肩挑,仍自身生计也难维持,谈不上继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立合理、长效补偿机制,在保障职工工资和福利等正常收入稳定发放的前题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科医院房屋进行改造,对设备进行更新、对技术人员分期进行培训,是各级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是精神科医师面对特殊群体,在工作中不仅压力重,风险和劳动强度大,而且待遇少、地位低,还常受到社会的岐视和偏见,甚则还要遭受患者的欧打,所以,国家对精神科医生的晋升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确保队伍的稳定。

  3.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技术队伍素质;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医药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

  场激烈的竟争中,营造现代医院文化,是加快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敬业爱院,廉洁行医的观念,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⑴李育成.湖南省精神卫生资源现状调查.中华精神卫生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06.302.

  ⑵张广岐.顾牛范.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2].120—121⑶接雅利.汤先析.谈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I);64-66.

  ⑷王俊成.张瑞玲.周芹.中国精神卫生

  服务现状与建议.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48—349⑸张明园.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卫生部疾控司.20038.

  作者1何新云男1955.4出生副主任医师安化县精神病防治院手机***作者5*彭志娥湖南省安化县二人民医院邮编413522第三篇: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XX市司法局

  XXX

  律师业伴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蓬勃发展,队伍日益壮大,执业组织形式进一步丰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广大律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刑事辩护、诉讼代理和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及参政议政、服务民营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律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当然,在律师业大发展的同时,在律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律师执业思想不端正,职业道德缺乏,诚信缺失,敷衍塞责甚至欺骗坑害当事人;少数律师事务所在人员管理、收案审查、执业纪律监督查处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疏于管理;管理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碍律师业的健康发展,有损律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开展律师队伍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势在必行。

  然而,在加强律师队伍建设、集中解决律师执业活动中存在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方面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关注并逐步解决律师在执业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在这方面发表一拙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探讨。

  一、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

  (一)在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固化的封建统治,律师的前身“讼师”被视为是民风浇灌的罪魁祸首,被历朝统治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由而禁止此行业,自然,律师也就在公众中留下了“讼棍”、“哗徒”等恶名。中国现代文明的今天,律师业不再是禁止之业。新中国虽重视司法制度建设,可律师业真正的长足发展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进入正轨,九十年代,政府对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律师职业是在前述的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孕生的,中国律师就不可能奢求权者和公众在短期内能形成律师是“正义化身”的认识,特别是《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不准,加之部分律师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在执业诚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对律师的不当报道,使公众对律师群体的认识存有偏差,一般老百姓对律师的认识仍停留在律师就是替坏人说话,就是“钻政策、法律空子”的人,而忽略律师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甚至在部分领导及司法人员眼中,认为律师就是与政府、公安、公诉机关公然作对的人、专门制造麻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律师的社会地位就大打折扣,就连在法庭上律师与公诉人的陈述时间都不平等。至于律师在执业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不受尊重的待遇则是不胜枚举。在法治健全的国家,民众有事去找律师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我国则不然,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与律师打交道。这种认知上的反差,造成了对律师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二是来自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律师接受委托为当事人主张其合法权益,是律师的职业特点和合法权益。但调查显示,来自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是当前困扰律师正常执业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律师充当状告国家行政机关的原告代理人时,一些当了被告的行政机关往往迁怒于律师,总是通过种种渠道来指责或阻扰律师的正常代理行为,使律师的正常执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三是有关机关设置的各种障碍。律师在办理民事案件调查取证时,经常受到种种阻碍。有的国家机关违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限制律师的调查取证。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定,律师查阅、复制工商档案必须要有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判决书等司法文书才能查阅、复制档案。类似的情况还包括股票帐户、银行资料、房产资料、电话和病历的查寻等。在立案前不能查阅这些资料,使得某些证据无法取得,极不利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律师的执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在保障方面。律师执业的法制环境不宽松,一直制约着律师执业权力的有效行使,特别是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尤为突出,普遍存

  在“三难”:一是会见难。有的侦查机关随意扩大国家秘密的内涵和外延,常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即使同意了,也不在规定的时限内安排会见。有时律师前往看守所要往返数次,不能办妥会见手续。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不许谈案情。二是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难。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6条的规定,律师可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但在司法实践中,当被告人提出侦查机关有刑讯逼供或报复陷害行为时,法官往往要求辩护方或被告人举证。由于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和会见权受到诸多限制,根本无法收集到相应证据,因此,律师的此项权利完全没有操作的可能性。对于取保候审,侦查机关往往把律师代为申请取保候审看成律师可能会帮助犯罪嫌疑人串供或推翻证据,所以批准的概率也很小。三是阅卷难。由于对“诉讼文书”的理解存在差异,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可以查阅的仅是那些公之于众的司法文书——主要是拘留证、逮捕证一类的证据材料。即使在法庭审理阶段,律师也只能查阅主要证据复印件及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更有甚者,有的司法机关对律师查阅案卷材料后收取的复印费都大大高于市场价格。

  由于律师在刑事案件代理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行使,直接导致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比率大幅度下降,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70%以上的刑事案件没有律师的介入。

  (三)在执业风险方面。一是存在执业风险危机。现行法律法规对律师执业风险保护制度不健全,使得律师的执业风险日趋加大。由于有刑法第306条这支高悬在律师头顶的“利剑”,使得律师在担任刑事辩护中虽没达到“谈刑(辩护)色变”的地步,但恐被以“伪证、串供、泄密”追究律师刑事责任的风险危机则是普遍存在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新《刑法》第306条执行以来,已有上百名律师遭此厄运,虽最后真正被法院判决有罪的不足百分之十,但仅此也足以让所有中国律师寒心,也会使律师们产生望刑(辩)生畏之感。另外,由于律师事务所大多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随着当事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律师因办错案而承担赔赏责任的执业风险也日趋加大。二是

  存在生存危机。对律师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律师们不知明天的命运如何。律师的意外伤害、疾病、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使得律师的后顾之忧尤甚。对青年律师而言,生存的危机感更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获取律师资格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无法接到案子,这就意味着他无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三是存在人身安全危机。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难免会因平时办案的关系而“得罪”某些人和有关部门,“被报复”、“给小鞋穿”时有发生的。所以,执业时间越长的律师,这种担忧也就越重。同时,在民事诉讼及其它非诉案件中来自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和案外人对律师权益的不法侵害正日益增多,律师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加大。一旦发生危险,《律师法》等法律法规对律师执业风险的规定过于原则,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管辖上互相推诿、拖延,让律师也有口难言。

  (四)在税负环境方面。律师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税收这根杠杆的调节作用。但目前我国对律师行业的税收政策过紧,不是促进而是限制了律师行业的发展。目前律师事务所面临的税负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税负过重。从我市的情况看,各类律师事务所每年要承担的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约占律师事务所年收入的8%;此外,作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还要按律师事务所帐面收入扣除有限的成本开支后征收35%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的税负,使得律师事务所不堪重负。二是政策不合理。现行的税收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律师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律师业是一种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服务条件要求严的职业,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每年都会在培训学习、办公条件、固定资产等诸多方面投入较大的资金。由于这些费用不能一次性进入成本而需多年计提折旧,所以律师事务所帐面利润往往是虚数。如果简单地按帐面利润来征税就显得不尽合理。另外,税务机关对律师事务所按照司法行政主管机关要求提留的执业风险金不予抵扣成本,以及只承认律师事务所每年的接待费只有总收入的千分之五可以进入成本等规定与实际不符。把律师行业作为高收入的中介机构而课以重税,就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就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律师事务所而言,制定较重的税负政策就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了。从

  我市的情况看,24家律师事务所年收入超过百万的不足5家;200余名执业律师中,年收入达到10万以上的也不足十分之一,平均收入也就在2.5万元左右。据2001年统计数据表明,就连南京这样中等发达城市律师的年收入平均也只有4万元。而就是这样的收入,律师首先要支付日常生活的各种必要的开支,然后是执业费、风险金等,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面对这样收入水平的群体而课以重税,于情于理都很难说通。

  二、对策与建议

  客观地说,律师们在执业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也是导致律师执业中出现种种不规范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律师执业所面临的困难,应当成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当务之急,应当把它作为我们当前律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律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律师执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律师制度的宣传。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律师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律师在我市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中的重要而不可替代作用;也要宣传律师职业的特征和执业特点。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逐步认识、理解、接受律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律师的自律教育,树立律师良好执业形象,提高律师的社会公信力。除了切实抓好正在进行的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外,还要着力建立律师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建立诚信建设、违纪违规查处、阳光执业、考核、内部管理、社会监督六大机制,增强律师的自律意识和依法执业、诚信为民的观念,规范律师的管理、提高律师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律师的社会公信力,为律师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律师以其法律知识为他人提供服务,这既是其职业职责,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这种执业的合法权利理应受到整个社会,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尊重与保障。

  ——司法机关要在现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部分规章所规定的范围内切实保障律师的各项执业权利,不得人为设置各种障碍。

  ——工商、国土、建设、劳动等部门,对律师执业时需要查阅、摘抄、复制有关材料应当给予配合和协助,不得人为设置前提条件。

  ——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增强法治观念,慎用行政权力,尊重律师的执业权利,杜绝对律师执业权利的干预。

  ——进一步强化维权救济机制。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维护律师合法权益的力度,可以更多地借助人大法律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有关的行政、司法机关对律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出的申诉和投诉,要依法作出严肃处理。

  (三)积极寻求法律保护的新途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根本途径还在于法律。因此,要通过有关途径积极建议尽快修改和完善《律师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律师执业权利表述的条款,使国家立法上能够有大的突破。同时,建议我市人大机关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律师依法执业提供保障和便利。

  第四篇:优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1优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初探-----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周元富司海清

  优抚工作是一项关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及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一种行政管理,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复退军人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现行的优抚政策与优抚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各种与现行政策未能涉及的诉求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群体上访事件造成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做好新时期的优抚工作,对实现“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优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对象上看。革命烈士家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大部分都已步入老龄化,年老多病丧失了劳动力,进入了特殊的困难时期。随

  着企业改制和劳动力资源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七八十年代安排到企业的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多数人都已下岗或失去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保障已无承担主体。加上由于历史、个人以及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优抚对象家庭人口素质低、劳动力匮乏、年老体弱,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先天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从而使得部分优抚对象家庭自我生存、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是从政策上看。抚恤补助经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政策调整滞后于国家改革进程,造成优抚对象保障标准偏低,致使部分优抚对象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另外,优待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退伍军人安置等一系列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已越来越不相适应,导致部分优抚政策难以落实,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受难以保障。如,残疾军人乘车减免问题,随着客运经营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股份制和私有制的不断介入,残疾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乘车已无优惠政策可言。重点优抚对象和现役军人进景区优惠门票问题,规定不明确,多数景区也没有执行。

  三是从机制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保障体制中,群众和社会的承担功能已经弱化,“国家、社会、群众”三者的责任不明确,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社会力量参与优抚保障无明确的政策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保障的途径不畅,力量薄弱。作为社会化实质性标志的社会中介组织、民间机构、“两新组织”尚未真正参与到优抚保障中来。社会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优抚保障事业的发展。

  四是从经费上看。过去优抚对象的优待金承担主体是农民群众,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各种提留被取消,过去的筹资渠道已不存在,所有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当地财政筹措。由于诸多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地区资源匮乏,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无力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优抚保障。由于财力的限制,除基本保障优抚对象人头经济外,涉及优抚对象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特殊困难,难以

  得到根本解决,沉淀的各类问题越来越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二、做好优抚保障工作的对策

  为进一步做好优抚保障工作,针对优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紧紧抓住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时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全面推进优抚保障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做好优抚保障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优抚保障工作做得好与坏不仅关系到优抚保障对象的生活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优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与军队的地位和作用紧密相关,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保障,国家就会被动挨打,经济发展就没有保证,人民也无法安居乐业。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并自觉参与到做好优抚对象保障工作行列上来。一是引导优抚对象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国家的困难,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在各自的岗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做出新的贡献;二是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民营企业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支持部队建设,树立“富而不忘国家、不忘国防”的思想,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优抚对象的氛围,积极履行优抚保障的职责和义务。三是着力提高从事优抚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因优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工作难度大,为此,从事该项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要牢固树立情系优抚对象、心系优抚工作的思想。切实做到政策熟、业务精、善协调,要把做好优抚保障工作当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促进社会稳定和部队官兵思想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履行好

  职责。

  (二)逐步完善优抚政策法规,增强优抚保障工作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优抚保障工作应从过去的荣誉奖励为主转到以扶贫解困为主。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行优抚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优抚对象除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尚未纳入需重点关注的优抚群体。如老高原、老边防和高危兵种专业身体致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破产企业军转干部等。对这些涉军的特殊群体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现行优抚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逐步完善以寻求政策的支撑。首先、修改完善优抚政策法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行优抚政策进行修改完善,扩展优抚保障功能。对已经失去意义的保障政策予以废止;对已经弱化的保障政策进行强化和改进;对需涉及而尚未涉及的对象进行补充,力求政策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实现优抚保障政策的法制化、规范化。其次,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优抚经费的增加相适应,建立多层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参与优抚保障的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同步于当地经济发展,不低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

  (三)努力构建优抚保障的多元模式,加大优抚保障工作力度。一是办好优抚事业,增强社会参与优抚工作效应。各地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优抚事业工作的投入,以优抚事业的社会认同性引领社会各阶层参与优抚工作,让优抚事业进入社区,融入社会,促进优抚事业向社会各阶层延伸和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并参与优抚事业的热情。二是强化政府保障的主体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优抚

  事业的积极性。优抚工作应牢固树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想,一级政府应按政策要求为优抚事业提供足额的财政资金,确保优抚工作有序运行。要大力倡导社会参与优抚事业就是实质拥军的浓厚氛围。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优抚保障工作,为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就医等现实问题提供服务,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优抚保障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社会中介参与优抚保障模式,拓宽优抚保障机制。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优抚保障,是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政府转变职能,嫁接新的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的运用和实践,是优抚保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制经济已占了主体,引导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特别是“两新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为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已成为新型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财力、人力、物力以及管理服务的优势,为广大优抚对象服务,既能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成

  就感和责任感,又能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优抚保障新格局,更好地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新的经费投入机制。优抚保障经费是落实优抚保障措施的物质保证,是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推进优抚保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目前优抚对象面临的各种困难看,国家和政府的财力还难以完全承担这样的重负。为此,在多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状况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已成为一种现实。如,采取政策引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等形式,进一步挖掘社会捐资、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的潜能,与慈善基金结合,设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构筑国家计划资金以外的保障基金,弥补优抚保障资金的不足问题,实现优抚保障资金多样化、社会化。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目前,我国优抚对象有3000万,家庭人口近2亿,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抚恤补助,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将难以

  使广大优抚对象脱贫致富。为此,应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催生自我奋进的思想。要帮助优抚对象克服单纯依赖抚恤补助为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优抚对象内在的积极性和潜力;二是政策优先,为优抚对象提供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确保优抚对象优先优惠享受有关法规文件规定的资金信贷、生产资料和技能培训、生产项目、减免费税等各项倾斜性政策,为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社会扶助,广泛开展爱心扶贫活动。组织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实行定点、点户、定时、定效的帮扶制度和政府表彰考评机制,切实使广大优抚对象在帮扶中脱贫致富,与社会成员同步实现小康,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五篇: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

  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

  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

  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篇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1(五篇模版)

  第一篇: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1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的特点,我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开放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影视作品的着重渲染,与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冲突,是当前少年儿童性心理教育的一大难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而对突如其来的影视作品缺乏正确的引导,家长越不让看,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就连儿童喜爱的动画片也难免出现两个男女相爱的画面,这类作品占据了主流,而传统美德方面的作品严重缺少。当前,一些改革的负面现象对小学生影响特别大。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迷恋着相当数量的学生,他们认为:国家允许放的、办的都是好的,不管是积极的消极的都去学。有的学生公开说:“饭可不吃,觉可不睡,电视不看不行,电子游戏不打更不行。”看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思想复杂,心理矛盾,缺乏理想。虽然国家曾多次开展扫黄打非方面的专项行动,但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难以彻底根治。现在在网吧上网的学生仍然占大多数,而多数老板为一己私利很少管、甚至不管他们上网在干什么。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平日里娇生惯养,父母也一味的溺爱,过多地关心在于孩子学习和生活上,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促使他们千方百计避开家长的监督,去欣赏,去认识去接纳这些不能称之为知识的直观生理认识。、家庭教育中良莠不分的思想意识的灌输,是少年儿童社会心理教育的一大难点。随着社会整体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商品经济大潮已涌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使贫富差距、地位差异成为一种

  可能和必然。不同的经济基础、知识水平决定了不同的思想意识,社会上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唯权至上的观念一度充斥整个社会空间,从而使孩子纯洁的心灵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也慢慢带上了不同的色彩。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是终生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不完善的社会监督状态,使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丑恶观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其不健康、不道德的因素一旦被孩子吸收,必将成为少年儿童社会心理教育的一大点。在讲给“公”字组词时,几乎全班同学都组“老公”,造句时说:“妈妈说,老公老公我爱你。”这样的句子。

  三、师资力量的缺失

  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从师资力量到仪器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大多数的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知半解,心理健康教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由于受“智育至上”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根本无暇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很多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多此一举”。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落实在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人员定编,办公及设备条件建设等具体问题上的投入就显得不够力度。学校的心理健康重在预防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仍然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仍不够满意,一方面是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积极主动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是少数学校同类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课程或讲座由多人独自开设,欠缺协调,或者课程内容仅仅讲授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

  性和科学性。心理咨询室就象空壳。心理咨询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固定经费投入,没有固定值班时间,只有几张办公桌椅的作一个摆设,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做了近20年,但心理素质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稀有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广大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综上所术,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正确引导,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去熏陶他们,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3、加大投入,培养符合要求,高素质心理方面的人才,弥补师资力量的严重缺失。

  4、进一步提高教师,特别是健康教师及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以上是自己粗浅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

  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辅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但是小学生活泼生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这是纯真可爱而富有理想的一个群体。一些家长重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之表现

  一是厌学情绪严重。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一学科基础差,补差补习又不及时,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思想分神,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抄袭他人的,或干脆不做,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态度。这些学生消极、自悲、缺乏生气,性格内向,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通常很任性,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别人影响,有时又在影响着别人。

  二是具有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打游戏机、看录象片上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纪律松弛,学生责任心差。有的玩扑克打牌赌博,进而小偷小摸。常常隐瞒撒谎欺骗老师和家长,与班级同学不团结,单独行动不合群,极易生气发怒,好打斗而且凶狠,对老师的教诲感到厌烦,对同学们的帮助有抵触情绪,对家长的教育无理反驳恼怒顶撞。

  三是情绪抑郁。小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这类学生不调皮,不影响课内外秩序,往往不为老师、家长所注意,但随着心理障碍、不良情绪的发展,他们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抑郁性精神病患者,有的甚至会出现自伤、轻生等行为。

  四是逆反激怒心理。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什么都要对着干。有的虽暂无明显表现,但由于平时性格内向,不为他人所关注,其怒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某种方式释放、渲泄出来,如无视学校班级纪律,与教师、家长顶撞对抗,公然离家出走,违法甚至犯罪等行为也偶有发生。由此可见上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确是不容忽视的大事。二.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

  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化,其中心和主旨是面向全体小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小学生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辅导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其主导活动由游戏变为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其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心理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到自己长大了”,例如:利用班队会,国旗下的演讲,晨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里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以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小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本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受到同学的好评,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体验到失败的痛苦,经受意志力的磨炼和考验。学习上的成功能增强信心,多次失败也能丧失信心。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考试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进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三)小学生智能辅导

  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未来的先决条件,也是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标志。人在出生以后,随着机体的发育、成长,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特别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也越来越广泛、丰富和深刻。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人们的智力。在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例如: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健康和智能训练,帮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加强智能提高,使学生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一切都无从谈起,因而必须从儿童抓起。小学生智能辅导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辅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辅导。

  (四)小学生情感和意志辅导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人类没有了情绪情感,就没

  有对真理的追求,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意志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没有意志,任何美好的理想、宏伟的计划和伟大的战略决策都不可能变为物质的现实,任何智慧和潜力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既不可能有个人的美好未来,也不可能有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可见帮助小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例如:利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意志辅导,这些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其中情绪情感的辅导尤其要重视移情体验的辅导,注意引导小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小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激发自觉的意志行动。

  (五)小学生个性心理辅导

  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宽厚仁义,关羽的忠义和自负,张飞的粗中有细和刚烈暴躁,司马懿的多疑,周瑜的心胸狭窄等都曾是功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此外吕布身为三国时代第一猛将,辕门射戟一箭镇住十万大军,然而中原之大何故竟无立锥之地,以致白门楼身首异处?河北袁绍历四世三公,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可谓兵精粮足,何故难成大业?究其根源,盖因其个性结构存在着致命的弱点所致。前者吕布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见利忘义,失信于天下;后者袁绍多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是也。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如思路开阔,灵活机敏,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求真务实,坚忍不拔,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进取,敢冒风险,心胸开朗,达观,富有幽默感等。尤其现在的小

  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个性特征已经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小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社会交往是人类意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基本条件。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符号系统交流思想、情感,总结和传播知识经验,表达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实现群体目标,取得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小学生通过正常交往,一方面可获得友谊与爱,得到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许,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亦可学会更好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有利于身心健康。例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技能辅导是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课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因而休闲、消费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辅导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导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正确选择休闲方式,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计划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广大独生子女采说,尤其必要。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我校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同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相应的咨询辅导机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成因与策略

  ——梅县石坑镇中心小学

  钟

  剑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我校承担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

  康和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的研究阶段安排,在2012年对我校的115名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详细、真实了解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71%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读书的目的是“赚大钱”;21%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抽问才回答;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仅为78%,完成一些的有11%。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二)焦虑方面

  面对考试,25%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37%出现轻微焦虑。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三)冷漠、孤僻

  父母回家晚了有41人不会感到不安;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21%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表现出冷漠。26%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3%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

  (四)羞怯、胆怯、见了认识的长辈还有17%的学生不好意思或躲起来,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予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五)交往情感闭锁

  3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

  35%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

  48%的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六)攻击性强

  1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25%学生对左右为难的事不是果断地选择方法。39%学生做事不

  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38%的学生在老师来时和有时违犯。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八)竞争意识不强。

  46%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27%学生明显缺乏自信认为我不行。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

  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部分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些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在该区农村出现“三多三无”现象:○1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2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3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此外,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也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的影响。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态普遍存在,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狼爸虎妈”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

  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5、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

  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

  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开设心理教育课、建立心理学生档案、开辟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二)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

  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易到难多给他们些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恢复正常心理;对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就指导他们以有健全个性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家庭教育存在八大误区(重成功轻失败、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商轻情商、重答案轻问题、重行为轻心理、重共性轻个性、重说教轻交流),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

  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转变教师与家长的意识是培养学生

  健康人格的关键。

  学校层面来说,一是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二是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三是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地评价。四是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

  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强后盾,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支持性力量。一是亲情。亲情是恩情、友情等都不可替代的感

  情。亲情的缺失带来的是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作为家长来说,应多抽点时间跟孩子打闹、玩耍、游戏、学习、运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平视。不应该“俯视”孩子,不要觉得身为父母,就可以在家里主宰一切,想让孩子干什么,就让孩子干什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细分析观察现在的世界,包括电视、网络、报纸、书刊带给孩子的影响,从思想上、行为上理解外来世界带给孩子的影响。三是沟通。注意从小教育引导孩子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更要仔细辨别,分析其中的利与弊,不要一概否定,要了解社会各界对此种问题的评论,向积极有利的一面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建议,结合社会的综合评价来跟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成长。

  社会层面来说,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精选多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大柳塔第一小学王芳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校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

  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

  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

  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014-6-27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其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起主导的作用,我校就这些方方面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

  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民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

  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来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_肖肖_新浪博客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

  个重要内容。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

  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

  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如某日报《谨防“黃”从口出》一文告诫人们不应看黃色书刊和录像,更不应嘴巴扩散黃色病毒,败坏社会风气。这对一些爱说粗口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或利用报刊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韪,进行测试,使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优秀学生组织成小记者的咨询小组,共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的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并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或接受个别咨询。

  ③努力利用好校园文化阵地,收听

  宣传广播,收看新星电视台,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班主任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

  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

  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

  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

  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瓦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

  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

  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

  小学教育,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

  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一、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二、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1象。最后,我引用美国〃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

  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

  2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社会不断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其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起主导的作用,我校就这些方方面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民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来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_肖肖_新浪博客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

  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

  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①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如某日报《谨防“黃”从口出》一文告诫人们不应看黃色书刊和录像,更不应嘴巴扩散黃色病毒,败坏社会风气。这对一些爱说粗口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或利用报刊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韪,进行测试,使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②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优秀学生组织成小记者的咨询小组,共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的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并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引导学生、疏导学生,或接受个别咨询。

  ③努力利用好校园文化阵地,收听宣传广播,收看新星电视台,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班主任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篇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问题:

  1.教育内容单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将课程内容局限于“性教育”、“压力管理”等少数内容,而忽略了更为广泛的心理问题,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

  2.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大多数学校仍然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讲座式教育,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3.缺乏专业人员支持:全国心理咨询师数量与就读的学生规模存在显著差距,许多小学仅仅配备一个心理咨询教师,其时间和资源都被迫分配给更多的学生。

  原因:

  1.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心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而在教育领域,能够教授心理学专业有资质和经验的老师仍然相对较少。

  2.学生心理状况不受重视:学生在发展时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段,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表现相比较为模糊和难以量化,因此,班级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的经费与资源主要用于教育的物质需求,而在教育心理方面却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

  对策:

  1.教育内容多样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逐渐加入更多常见心理问题的相关课程,如情绪管理、人际交

  往、自我意识、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和别人。

  2.教育形式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游戏式教育、角色扮演、互动教学等多种方式,以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以及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为学校配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丰富的咨询课程,降低学生对问题的担忧和焦虑程度。

  4.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5.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篇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在的教育虽然在改革,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质量,以成绩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因此,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尤其是家长的较高期望,让学生倍感疲惫,作为学生来讲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表现,比如离家出走、厌学、辍学、自杀、焦虑等等,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能视为不见,自身要储备足够的心理辅导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避免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

  在成长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困惑,我们必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学科的兴趣班,艺术班等等琳琅满目的辅导班,作为孩子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日程被安排的慢慢的,上午:8:00-10:00语文,下午3:00-5:00舞蹈……

  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偶尔上网查查资料、打打游戏,更像是做错事一样。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涌向我们面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疏导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没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指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那么,怎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有以下几个标准: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后,我们要看看现在小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l、学习动机不足。主要变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认真学习,非常看重考试分数,常常为一分、两分的高低耿耿于怀。

  2、学习习惯不良。主要表现:上课随便说话,不能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写作业时边写边玩。不能独立学习。做事无条理,丢三落四等。

  3、学习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学习中抓不到重点难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好。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试时张冠李戴,学习效率低。

  4、不适应学校生活。在一年级学生中较多见,主要表现:对学校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伴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抑郁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有严重的焦虑感。主要表现为:情绪消极、悲观、颓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失眠、食欲不振等。

  2、焦虑症和考试焦虑。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表现为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易怒。就是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这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容易形成严重的行为问题。

  主要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一点小事大哭、大喊,甚至摔东西或袭击别人。

  4、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5、恐怖症。学生中常见的是社交恐怖,主要表现: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担心自己因双手

  发抖、脸红、声音颤抖、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三)小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2、说谎行为。成为行为问题的说谎,在中年级以上的儿童中较多见。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3、逃学行为。小学生进学较多发生在中高年级。主要表现: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压力大,使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与同伴关系紧张,经常遭到高年级学生的欺负,儿童心理上、生理上的某些缺陷也可能导致儿童逃学。

  (四)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如果父母教育儿童的态度是民主的、和平的,就容易使儿童形成好的人际关系;如果父母教育儿童的态度是粗暴的、专横的,就会使儿童用同样的方式与人交往。

  2、与教师的关系。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容易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

  3、与同伴的关系。同伴间的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阻碍了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如: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缺乏交往知识和技能,不会交往策略或不能恰当使用交往策略,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

  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个别辅导室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是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或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压力,并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使个体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5、小组辅导。即是一组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达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6、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家长在家庭中多观察学生的行为,对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我相信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各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篇八: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现象。本文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心理现象,获得心理健康,走出心理阴影。笔者结合小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并总结了其主要表现,探讨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从小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社会上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就业制度的多元化,影响着他们对未来成长的考虑;学校里,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紧张、作业的繁重、成绩的优劣以及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交往使他们感到苦恼,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家庭中,父母过高的期望、家庭的破损、生活水平的高低等也使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一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动荡多变:独立与依赖、现实与幻想、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自觉与被动等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些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往往积淀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造就未来的建设人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

  2.1学习方面的问题

  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与同学、教师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问题。人际关系焦虑,指在交往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唯我独尊,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顾虑重重,防范过当。

  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小学生经常感觉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同情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的分享,甚至遭遇交往挫折时情绪极为低落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儿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因而被同学孤立。

  家庭相对于学校应该更让儿童感觉安全和放松,但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亲子之间武力相向。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左右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某些行为方法不当,易使学生心理受挫,面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3个性心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极为动荡的时

  期,因而小学生在此阶段个性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是自责倾向

  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的心理,其形成的根源在于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见,当受到父母、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和指责时,有些学生经常体会到被父母、教师和同学抛弃,而形成自责倾向。

  2.是自我中心

  指小学生任性、固依赖性强,常常唯我独尊,不能正确理解别人,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容易妒忌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

  3.是意志力薄弱

  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所适从,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如与同学产生矛盾就逃学等。4.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3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

  3.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发育特征、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等。

  1.遗传因素

  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

  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发育特征

  发育特征指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如青春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绪。发育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特定的发育阶段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带有共性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个人发育的差异性表现带来的一些个别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应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方法。如纠正非理智的观念,参加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理性面对情绪的周期变化等。

  3.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

  身心是交互作用的,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一些较重的慢性疾病、伤残要带来一个人新的适应课题,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2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儿童总是在家庭生活中开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慢慢获得成长。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过份包护型。父母为子女代劳生活中一切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一切难题,其实就是溺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形成懦弱、依赖与无能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

  过份干涉型。父母过度限制子女的言行,这样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见。三是严厉惩罚型。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挖苦责备、大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没有教养。[2]

  二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有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而破例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的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有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几率比较高。[3]

  三是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四是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2.学校因素

  一是学习压力。小学生除了应付学业压力以外,还要承担课外学习的压力。超负荷的学习使小学生天生的求知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厌学。

  二是人际关系。当代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电视、电脑都是他们的玩伴,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导致一些小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而产生敌对、自卑、焦虑甚至厌学、自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三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而采用简单化、一般化的、惩罚性的教育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委屈、沮丧和愤恨,导致学生心理失常甚至自杀的情况。

  3.社会因素[4]

  一是现代传媒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杂志、报纸、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如电影、电视对暴力行为的渲染,容易使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去模仿、学习,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等心理问题。

  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社会风气不知不觉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部分人社会道德水平滑落,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都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行为榜样。

  3.3主观因素.

  一是由于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导致一些小学生表现欲很强,希望在任何一方面都得到老师的肯定,稍有不如意就打乱课堂。二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

  4保持和促进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诸多方面因素的终合反映的结果。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是保持和促进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5]

  4.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1.是要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

  人人都希望获得承认和赞美,儿童也不例外。为了使家庭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一定的再教育,使家长了解儿

  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矛盾,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学会与孩子的平等交流,能充分尊重和采用孩子的合理意见。

  2.是重视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的营造

  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家庭气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积极良好的气氛会给家长和孩子以愉悦的体验,使双方能够情感交融,获得幸福感。消极的或对抗的家庭气氛是一种消沉的紧张的氛围,它会使亲子关系疏远,使孩子情绪低落,思维反映迟钝,甚至出现自闭现象。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3.是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当的期望

  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不要提出过高的期望,也不能将其他孩子的目标强加于孩子。如果盲目地为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家长有必要和儿童共同制定合适儿童自身的事情,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4.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学校各学科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都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

  2.优化学校、班级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学校可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校报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传播有关知识;结合主题班会、校园艺术节、体育活动、读书报告会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重视学校、班级集体心理环境的建设,将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条高效、独特而急待开发的途径。

  3.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可对学生展开普及心理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行,生活上自立。而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可以通过咨询和心理测量,及时发现学生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有利于整合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心理教育因素;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4.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构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机构,通过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干涉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儿童趣化的心理室、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

  4.3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缺乏“免疫力”,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践不够。因些,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度思考教育计划的教育要求。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向晴.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C]2005,(9)[3]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9)

  [4]向晴.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C]2005,(9)[5]俞国良,等。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857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