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2篇

时间:2023-06-01 19:24: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篇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

  摘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就此论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师

  压力

  职业

  倦怠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

  1.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面对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积极的、甚至极端的反应。有实证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社会压力、学生压力、家长压力、家庭压力和个人压力。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将会给教师的个人情感、个人行为、个人身体以及个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职业倦怠现象。

  2.职业倦怠造成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的危害不但会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甚至还会使其厌弃工作,最终会对自己、家庭及单位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作为教师长期的情绪上存在了倦怠感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的现象。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动,有一种衰竭、无助感,甚至对生活冷漠、悲观。当教师开始感觉到在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无法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

  二、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这除了对自己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说:“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他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要素: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降低。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教师工作压力日趋重视,有学者亲自编写教师压力表。其分析表明,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师,工作压力具有不同的特征。研究发现如果将压力看作自变量,教师作压力与教学行为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系。相当部分教师出现了情绪疲惫、缺乏个人成就感等工作倦怠。

  有调查显示,我国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高出近两个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近0.5小时,尽管有两个较长的假期,但年劳动时间仍超过日常8小时工作量的普通职工。

  三、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工作、福利待遇差、教育改革频繁、同事关系紧张、学校的管理差以及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发教师产生消极态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压力

  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教师行为时,冲突和矛盾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压力就会随之产生。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职业倦怠的水平相关。

  2.学生压力

  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较难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等都是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伴随着情绪衰竭的发生必然导致教师产生去个性化现象。

  3.职称压力

  相信每个教师都为职称苦恼过。职称制度从诞生到现在,历经60余年的演变,成为了我们国家教育独特的人才管理制度。然而现实情况是得高级职称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才,没有高级职称的也不一定不是人才。因为职称评不上,不少教师工资待遇常年不得提高,甚至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低,没有自信。这除了教师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职称岗位数的限制,评职称的条件限制,以及各种原因等等。一线教师很难评上职称导致的每到评优评先的时候,平时“清心寡欲“的佛系教师们就会暗流涌动,他们会闹矛盾、不团结、争课

  时,争绩效,买论文等等比比皆是。教师还要在学校得到同事、上级肯定的认可、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支持并不容易。教师为得到肯定的评价而努力,而反馈不好的话会影响到教师的心情,导致自我成就感就降低。

  3.社会压力

  社会方面的根源。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教育持有很高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所以教师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就较高。同样,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多方的期望之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在教师的工作情境中缺乏一种有效的社会支持,这些也被证明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直接关系。

  四、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合理性应对策略

  1.个体认知方面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自身的能力,认清自我价值,明晰自身的长处和劣势。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正视困难。合理确立奋斗目标,不要确立有悖于个人能力的期望,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能逃避,要迎面而上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同时,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古人曰,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2.面对工作压力方面

  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害怕失败而拒绝变化,往往难以解决问题;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问题,积极、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将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工作压力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对可预见的工作压力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职业倦怠的状态。

  3.管理者层面

  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如明确教师的工作分配;阐明教师的角色和责任;要运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增加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等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等。

  4.社会方面

  教师不光是老师、是保姆、保安、侦探、调解员,法官。教师还是曾经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教师也是家中的一份子,有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女儿、儿子的角色。请善待每一位在教育岗位上奋战的教师们。维护学校和老师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吴迪.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激励改革探索[J].现代企业,2019(7):72[2]王小丽.教师职业创新发展策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9):13-14-全文完-

篇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

  【摘

  要】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大学科的视角,涵盖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校教师四大领域,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与价值、过程模式、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及在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在内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等方面存有不足。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国内外;述评

  【Abstract】TheResearchonteacherburnoutandrelatedissueswithinandoutsideacademia,mainlybasedonthethreeperspectiveofpsychology,education,sociology,coversfourareasofkindergartenteachers,primaryschoolteachers,secondaryschoolteachers,collegeteachers,mostofitsresearchfocusesonteacherburnoutmeaningandvalue,processmodels,aspectsinfluencingfactors,measurementtoolsandapplicationsintheworkenvironment,etc.Comparedwithoverseasresearch,domesticresearchhasinsufficientintheconnotation,researchmethods,andotheraspectsofthecontentandscope.

  【Keywords】Burnout;Teachers;Abroad;Review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的,该课题一经提出,便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就将其看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和生活危机。而对教师职业倦怠领域的正式研究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马斯拉奇为其奠定了早期研究理论。从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就成为了教育管理及教师教育理论界的热点。阅读文献可知,众多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过程模式、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四大方面。

  1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内涵的研究

  何谓教师职业倦怠?学者们并无统一的认识,他们大都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职业倦怠的概念加以延伸与重组。

  1.1临床观点

  以弗登伯格为代表的临床观点,主要从临床的视角理解倦怠现象,倾向于把职业倦怠看出是一种心理疾病或不健康症状。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过分追求自我设定的或社会价值观设定的不现实目标的结果,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而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1]如我国学者刘维良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为个人能量和资源被外界过度索求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2]1.2社会心理学观点

  以马勒诗(Maslach)和佩斯(Pines)等人所主张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

  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情绪衰竭是侧重于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泛指个体因感情资源的严重耗竭而产生的无精打采和疲惫不堪的状态;人格解体倾向于倦怠的人际维度,又称去个性化,泛指个体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低成就感侧重在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如法伯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处于长期工作压力中的教师个体,在情感上发生的一种递进式的、低强度的反应模式。[3]1.3组织观点

  以奎内思(Crens)为首的组织观点将职业倦怠看成是个体因工作期望不现实而导致的幻想破灭的表现。个体在工作中通过对付出与收获的纵向与横向对比,发现不匹配性的存在之后,职业倦怠则会产生。它主要受二大因素的影响:一是过多刺激的情境导致了个体职业倦怠;二是缺乏挑战性的刺激情境加剧了职业倦怠的程度。如利思伍德(L.Leithwood)和布瑞恩(Byrne)均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个体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与模糊、工作过度负荷、不良的学习氛围、民主表达的不通畅、较低的社会认可度等组织氛围中而引发心理不和谐状态。[3]2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过程模式的研究

  归纳起来,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教师职业倦怠分为三种过程模式:

  2.1应激过程模式

  这种模式从宏观上把教师职业倦怠分成4大阶段:热情期。该阶

  段教师热情极大,工作积极进取;停滞期。这一阶段教师虽然能够坚持工作,但其更喜欢关注个人的需要,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挫折期。这是教师经历情绪、生理问题的阶段,他们身心疲惫,工作的成就感降低,并努力回避问题;冷漠期。教师的倦怠水平在该阶段达到最大程度,身心健康损伤严重,他们试图回避挑战和减少工作。

  2.2倦怠水平模式。

  该模式以倦怠的水平和程度为标志,将倦怠划分为3级:一级倦怠。此时,个体常表现出烦躁和担忧,其倦怠程度较低,通过适当的休息或放松能够恢复到健康水平。二级倦怠。此时,个体常表现出情感耗竭、低效感、易怒等行为,倦怠也逐渐趋于固定、持久和不易恢复。三级倦怠。处于此水平倦怠的个体开始出现身心问题,惧怕人际交往,倦怠表现出剧烈性和难恢复性的特征。

  2.3经验阶段模式。

  这一模式假设在服务业中广泛存在,它从情绪衰竭开始,继而是去个性化与低成就感。[4]3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研究

  对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的研究,国外的成果较多。其中,马勒诗的职业倦怠问卷MBI最具有代表性,该问卷因其公正性和精确性被广泛运用于教育、企业、科技等领域,它由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三大测量指标组成。此外,其它学者根据研究需要也提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如佩斯的S-MBM问卷等。但这些测量工具都因缺乏信效度检验,影响因子缺乏多元群体的论证、职业倦怠与其它心理疾病

  区分度不明显等问题,备受众多研究者的质疑。

  我国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李冰、湖南科技大学蒋会平等人均以马勒诗的职业倦怠模型为依托,立足教师群体,采用访谈方法,在理论模型和教师具体情况融合的基础上,自编了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情感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与生理问题等维度。通过统计分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实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4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都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归因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大方面。

  4.1社会因素

  国家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今天,教师不仅扮演着“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承载在学生的“导师”、“父母”、“朋友”、“工程师”等一系列新增角色。过高的社会期望让教师倍感压力。工资待遇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育质量下降的不良归因等现实,加快了教师由压力感向职业倦怠的转变。

  4.2组织因素

  国外学者大大多认为,学生自身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多元角色的冲突问题、自由束缚与权利匮乏问题等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如Leithwoed在研究中指出,工作负荷过重、文书繁琐、僵化的科层制组织、变革的压力、角色模糊与冲突、学生的不良行为等组织因素都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5]而我国学者蓝秀兰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教师职业倦怠还应归因于社会期望、工作能力、不平衡感等组织与个人的不匹配因素。

  4.3个人因素

  个人的年龄、性别、婚姻和教育程度等也会个体职业倦怠产生重要影响。如美国学者Melintyre和Lutz在研究中发现,职业倦怠对于外控型的教师更容易发生,他们通常将成功归结于个人命运和运气等外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因素。[5]我国学者曾玲娟也认为,教师的人格特点与个性倾向、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6]等等。

  5简要评析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大学科的视角,涵盖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校教师四大领域,其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与价值、过程模式、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及在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等方面。虽然他们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却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充分认识到了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素质提升及教师教育改革的危害与负面影响;二是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特点、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达成了不少共识;三是对教师职业倦怠过程模式、测量工具及其在工作环境中的具体运用等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及教师素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主要存在四方面不足。首先,对教

  师职业倦怠内涵的界定大都基于“病态”假设,多将职业倦怠看成个体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或职业病,而有关职业倦怠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反思却几乎没有。其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在研究方法上,量化与实证研究较多,质性与理论研究较少。多数学者大都依托马勒诗的职业倦怠问卷MBI或加以修订,采用量化与实证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状况,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和个案等多渠道收集资料,进而作出深层理论的归纳与演绎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最后,研究内容与范围过于狭窄。相关研究内容大都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基本现状、成因、测量工具及运用等方面,对诸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合理性、成因及制度层面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很少涉及。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ourmalofSocialIssues[J],1974,30(l):159-161.[2]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M].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4]张玲.近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81.[5]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6]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l.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77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