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业化问题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5-22 18:15:06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产业化问题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产业化问题3篇

第1篇: 产业化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调研报告

题 目: 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

学院年级:经济与管理学院16级会计专升本1班

主持人:殷义霞(109)

组成人员:李 娜(132)

赵晓洁(217)

刘 梦(251)

陆 倩(129)

单明洋(211)

指导教师: 郭 超

学院名称:安阳工学院

2017年5月1日

摘 要

自古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想把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走向世界,就必须深入发掘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寻求适合河南地域文化资源发展的路径,通过适当的文化产业类型真正让中原文化走出去。

论文将主要通过对河南文化资源现存的问题,通过问题辩证出解决方法,以及强调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意义、与未来传播的常态化和开放性,和通过实践调查总结出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资源的共性和差异;论证相互关系通过适当的产业类型,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特点。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中原文化文化传播

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支撑

毛泽东说过,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人们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求得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作为新生事物,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不能离开政府的调节。近几年,河南各地带有官方色彩的文化活动如人类祖先拜祭活动实在太多。有的地方投入巨额财力,却收效甚微。还有各地的“生态游”项目也应合理布局、有所节制,云台山、重渡沟、龙潭沟等景区的成功开发,使得区域文化资源盲目跟风,由于缺乏市场调研也让愿望落空,而且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地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地域文化资源产业的基本支撑[1]。

其一,在河南闪烁时尚色彩的文化资源还有很多,譬如财神文化、姓氏文化、三国文化、木兰文化、诗赋文化、不少传统文化蕴含时尚,能与潮流想契合,一旦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尚契合,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定能更加蓬勃发展。

其二,而今的市场只有稀缺才能引发需求,稀缺是文化产品再生产的拓展和创新,持续的额文化需求,需要不断持续的文化资源再生产才能满足日益的满足,不仅量要扩张,而且质要更新,若想在市场上赢得理想份额,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在稀缺上下功夫,应是地域文化资源产业的一大要则,1982年由张鑫炎指导的电影《少林寺》凭借影视宣传聚积的人气,打开了一座千古名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门,时隔24后由郑州某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创了河南演出史上一场颠覆性革命,至今仍持续火爆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创意城市-城市文化名片”、“2008中国创意产业先进单位”,并在全国 “最美的五大实景演出”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网络投票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中国实景演出的扛鼎之作和河南文化旅游“新名片”[2]。

因此,对于河南文化资源产业的合理性持续性开发目前还有待提升,列如河南的瓷器文化、音乐文化、书院文化等却长久以来推不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在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方面,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职责并不在于创办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企业,而是立足于现状浅析外之优劣针对不同区域文化资源合理开发,让文化之水真正的活起来。

加强中原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意义

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直观上表现为文化本身所能传播到的范围大小,传播的范围越大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就越强,所以,研究中原文化资源对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加强中原文化资源对外传播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河南在全球文化软实力格局中还处于弱势,尤其与河南整体综合实力极不相称,这就急需中原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扩大影响,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河南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就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还算不上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这与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密切相关,当前加强中原经济建设已经在“十二五”规划建设中实现,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全省民心,其次加强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

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先是通过河南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能获得其他省市和国际上对河南省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友谊合作;其次是经济上的意义,通过向国内外市场输出河南文化产品,能达到经济目的,文化产品的输出也是文化输出,从而促进河南省的对外文化交流[3],

河南文化对外传播应从整合河南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生产“销售”对路的文化产品,体现在河南是炎黄子孙历史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华夏开始至宋金时期近3500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中原传统历史文化最能体现代表中国文化,利用好这些活动的平台,不失时机的向外传播河南文化资源等,并加紧制定解决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括:对外传播的过程步骤、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的方式、办法操作体系等[4]。

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以安阳殷墟为例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指出:文化产业就是为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提供产品及相关服务并与之有联系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又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尽管安阳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地位与旅游现状并不相称,特别是在文化旅游的竞争和创新方面[5]。以下为本小组以实地考察安阳殷墟浅析河南省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结论如下:

实践目的:以安阳殷墟为列浅析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如何对文化产业类型进行选择,在选择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措施。

相关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但是还算不上是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我们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类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实践时间:2017年5月1日下午13时--下午17时

实践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实践人员:小组全员

调查手段:实地实勘 游客面访

调查现状:安阳文化旅游产业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二是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目前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已形成“文化+旅游+商贸”的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产业链条链接各产业并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6]。但安阳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相关支持性要素处于劣势以安阳殷墟为列:相应的制度环境、观念转变及更新等不完善,缺少完善的企业服务系统,相关机构和企业间的互动、协作与配合仍显不足,如小组进入安阳殷墟景区附近旅游产品、外围相关服务的惨淡,以及景区内的形象建设单一等使整个文化旅游市场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表现为短视经营现象严重,外地游客频繁抱怨、宰客现象屡禁不止、以及门票售价中对外市游客的变相加价。在对游客随机抽取10人面访中排除儿童,其中对相关服务、以及资源价值体现中并75%的比例认为体现不突出。

实践结论:根据小组成员亲身实勘以及对游客面访中客观总结,其一:当前安阳市文化资源开发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文化产业各行各业之间壁垒森严,缺乏相互合作意识,文化体制上与地域文化也不尽一致,存在较大差异,对本地利益过多考虑,缺乏全局意识,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和共享,不利于地域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此全省各地市个文化资源必须树立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思想,通过举办省级文化节宣传使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相互整合协作相互衔接,促使有效的改变区域文化资源的更大利用实现文化产业更大价值。

致谢

在本次形式与政策社会实践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感谢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感谢我小组成员相互共同的协作,不畏辛劳、积极共进、实勘搜集调查数据完成此次实践。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和一起共同探讨和我深爱的同学们,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实践报告。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郑州历代诗文选[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夏挽群.永远的文化记忆:河南“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全纪录[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185.52

[3]张永华.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6.04

[4]吴英.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5]屈小爽.李小娟.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J].科技信息,2016(6)

[6]罗明义.论文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5(9)

第2篇: 产业化问题

麦冬种植及产业化问题初探

作者:张从玺

作者机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西庙乡畜牧兽医站 628323

来源:江西农业

ISSN:1674-1479

年:2016

卷:000

期:010

页码:15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麦冬种植;科学化;产业化

摘要:立足麦冬在中医医学领域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麦冬植物属性,分析了麦冬种植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指出推行麦冬产业化的优势,并基于此提出标准化种植、专门化组织、产业化发展、政策化引导的政策建议[1].

第3篇: 产业化问题

石台县山园食品有限公司

关于林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公司概况

石台山园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位于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石台县,始建于1991年,以生态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营业务,为有限责任制出口自营企业。目前,企业已有竹笋原料基地10万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及合作分社16个。企业主要产品有雷竹笋、毛竹笋、水竹笋等罐头食品20余个品种,年产量10000余吨, 90%以上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香港以及美国、欧盟等地。企业现有员工82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48人,研究开发人员19人。

公司于2002年注册,其注册资本300万元。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截止2012年底资产总573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960万元,流动资产3672万元,负债总额2739万元,资产负债率47.77%。销售收入7302万元,利润525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

企业自改制以来,“勤奋、进取、严谨、守法”的思想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故此,企业的荣誉不断,2003年获安徽民营科技企业称号;2005年企业自主研发的速食糖山芋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被认定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被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作为安徽省唯一一家优良企业推荐给日本厚生省,被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授予AA+级信用企业和被国家税务评定为A级纳税信用单位, 2007年公司被认定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同年进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近年来,山园食品公司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依托石台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的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加工规模;以市场需求而开发了符合“天然、健康,优质、保健”出口冷冻竹笋类系列产品,重合同、守信誉,精心打造“山园”品牌,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山园信誉”,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建立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网络体系,实现了产销两旺,现有的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急需扩大生产,把当地出口林业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农林产品加工业,实现贸工农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山园食品有限公司所在地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石台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安徽省特色农业示范县。林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耕地面积多,旱地和高塝田比例大。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强抓机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抓手,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已发展各类林业笋用林面积10万亩,资源优势突出,生产资源丰富。

多年来,公司注重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而开发了符合“天然、健康,优质、保健”出口冷冻竹笋产品,重合同、守信誉,打造“山园”品牌,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山园信誉”,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建立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网络体系。

近几年来 公司新上各类生产线5条、改造原加工生产线3条;其中,新上竹笋初制生产线2条,改造原有生产线2条;新上竹笋精制生产线3条,改造1条;新建厂房设施24000 m2,建立3000吨冷藏保鲜库,开展污水处理及环保设施及水、电、道路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

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新建原料基地1万亩,新增带动农户1万户、年户均增收4000元。 提升了产业效益,促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生态竹笋食品各项卫生指标均高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达到日本食品卫生标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性能先进,为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推动了企业的加工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规模生产、加工,从而推动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基地建设

结合石台县林业产业化程度、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及劳动力情况,在与公司加工原料需求相配套的前提下,我们制定了公司基地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石台县建立万亩订单基地,带动农户1万户,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和原料的保护性收购。

⑴ 依托石台县林业生专业合作社,在规模面积种植区和重点产区建立合作分社10个,吸纳基地技术骨干和大户以及石台县林业重点村、组的大户和经纪参加,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

⑵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在石台县新发展优质、稳定的竹笋原料基地10000亩,加强竹类新品种、推广生态竹类种植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年培训林民8000人次以上,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提高基地单位面积效益。

⑶ 开展产品认证及产地认证、品牌宣传等工作。

加工建设

⑴ 新建标准化生产车间10000 m2(框架结构),占地面积3000 m2。新增食品加工生产线5条,扩建原有生产线3条;

⑵ 新建技术中心1500 m2(框架结构),占地面积500 m2。加强试验设备和检测实验仪器;

⑶ 新建3000吨速冻冷藏1座及冷冻设备安装配套;

⑷ 对企业进行电子信息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⑸ 建立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配套建设。

⑹ 厂区内部道路及水、电、气,给排水设施等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地点

1)生态原料基地:在本县境内选择条件适宜的乡镇村进行建设,或对本县现有林业笋用林基地进行整合改造,转化为公司的产业化基地。

2)加工厂房设施:已在公司附近(东侧)新征用地23.64亩,并已完成场地的“三通一平”。项目建成后,新老厂房连成一体。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利用皖南生态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推广发展特色出口竹笋生态原料基地,开展生态竹笋食品精深加工,开发出口生态竹笋产品,引导、示范带动山区林农改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带动山区林农增收、扩大就业,快速形成地方产业支柱多元化,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项目推行生态林业生产方式,推广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带动项目区万余农户,建立万亩生态出口笋用林基地,年种植收入1200万元以上,年增收46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长477元以上。辐射带动石台及周边10个乡镇共37行政村9000户,26000余农民。解决就业岗位340个,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1.8万元;竹笋原料的筛选及初加工可吸纳千余名临时人员就业,年劳务收入600万元以上,同时可带动包装、机械加工、运输服务以及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们已形成了林业产业化生产,增强了本地农村经济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支柱多元化,、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企业生产加工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88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