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工作总结 >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4篇

时间:2023-05-30 16:42: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篇一: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1.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2.显性模式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

  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3.显性障碍

  正如波拉尼指出,如果隐性知识是个人的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然是困难重重。下面我们从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的特点角度来分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障碍。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所谓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多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如艺术家演奏与绘画、医生对病人施行手术等。在这些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存在大量隐性成份。

  该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隐性知识被限制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被共享。典型表现是将知识专有化,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隐性知识进行控制,以避免知识显性化使自身失去竞争优势。此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信任机制的建立,通过内部思考与外部交流可以获得。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另一个主体,两主体之间的交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即是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无意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范围。显性知识是很容易识别,但内在的思维和灵感以及经验这类隐性知识是很难描述的。经验和知识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不同语种之间的表述的差异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共同的知识背景。另外,讲故事,通过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因而,这种做法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

  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方式。而这些即是基于认知个体内部心智与思维的隐性知识,或称为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情感等方面。获取一般需要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进行建构。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的组织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模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层面,形成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会对个体的元认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交互、及个体对自然客体的认识过程产生影响。如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知识共享的流动要求参与人采取开放的态度。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

  4.存在的风险

  风险一

  隐性知识由于具有不易用语言表达,不易衡量其价值和不易被他人所理解的特点,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显性知识相比而言,容易表达和转移,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学习,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一定知识水平范围内,对于越来越多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如果组织内不能及时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竞争对手会设法获取这些已经应用或已

  经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并将运用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内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保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

  风险二

  隐性知识显性化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其过高的显性化成本。随着显性化水平的提高,知识的转移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学习方式转变为语言调制方式过程中,组织需要创造出其中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这必然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同时,显性化所创造的收益难以在短时间内衡量,显性化成本会随着知识显性程度的提高而改变。因此,在组织内部,显性化成本及收益的衡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风险三

  没有及时或正确地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组织没有及时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外化,并得到充分利用,有可能会使组织丧失各种机遇。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或都能够正确地外化为显性知识,如果组织不顾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硬是将不可显性化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导致核心知识的错误解释,以至于知识的错误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需要组织把握住一个度,即知道哪些知识可以正确的显性化,能够显性化的程度。而这个问题解决还需要依靠管理人员一定的经验知识。

  风险四

  对于知识主体来说,尽管自身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不一定有益于个人。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研究是耗费大量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知识主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信誉成本作一个风险预测,预测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后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这些成本不是薪酬所能弥补的,当知识主体无法通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就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合理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

  风险规避

  (1)为了克服由于人才外流所造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除了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

  风险规避

  识显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学习机制来充分挖掘知识主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组织内各种渠道的传播和共享,成为组织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是员工之间隐性知识层面上的沟通,这就要求组织内的知识主体对如何协调组织的工作有一种全面理解,而组织应创造出一种鼓励知识主体发挥合作精神的环境,以达成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协调,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归纳、总结,完成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换。

  同时要不断地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不断地创造新的隐性知识,保持组织的长期竞争力,由于技术类的隐性知识归根到底是以单个主体为基础的,所以应从人本角度出发,由组织的内部文化来驱动知识的产生,激励员工主动寻找、共享、创造知识,在组织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拉动型流动机制。

  (2)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所需的技术水平及知识主体知识显性化所需的专业知识,以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准确程度。在组织内部,知识主体要建立和维持必要的知识转化能力和技术使用能力,以及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同时,由于知识主体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而可以适当的授予其处理和利用组织知识的权利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同时,知识转化技术要随着业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作相应的重组和适应性的变化。

  (3)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外包的形式来降低知识显性化成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商能够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技术产品和专业的技术建议。同时,在与信息技术外包商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术知识。这时需要合作双方知识的流动、共享及相互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组织内部人员要积极参与合作,并提供组织的工作流程和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信息,使知识转化的技术产品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的要求;

  同时,通过进一步参与知识转化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来了解该产品的理念及要求,并提出不足之处,以促进切实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的提出;另一方面,技术供应商也应注意吸收组织内部知识,协助组织成员加深对该类产品的理解,从客户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转化产品提供给客户。

  (4)组织要为知识主体提供宽松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要对知识主体新知识的付出绝对给与补偿,按所提供的知识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与奖励性报酬,使知识主体期望值得到满足,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加大知识主体提供隐性知识的压力及动力。

  5.隐性知识特征

  1.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3.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

  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6.隐性知识分类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正确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

  7.隐性知识转化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

  (Winter)、尼尔逊(Nelson)、斯班德(S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涌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主要特点是它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这些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要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以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另一位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他们是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来认识的。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的,学习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可以客观运用概念加以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另外,他在OECD的知识分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

  (Ikujiro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

  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等。

篇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小学校长述职意识形态报告

  小学校长述职意识形态报告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到田家小学已经一年,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和信任,感谢各位同志在工作方面对我的大力支持。田家小学是个有优秀教师团队、领导团队组成的有着优秀成绩的团队,在接任工作后,都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度也对自己能否担起田家小学这副担子诚惶诚恐,但一年以来,在教科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督导组各位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校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德育工作开展得有色有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我也从一名新人,逐步开始熟悉并胜任现在的工作,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自身学习,提升理念,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迅速融入角色

  作为一名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尽快的适应并胜任学校领头人的角色,我向教科局、督导组领导请教,也虚心向班子成员学习。同时工作中坚持用“五心”标准要求自己,既对自己有“信心”,对工作要“用心”,对管理要“精心”,对同事要“知心”,对班子要“放心”。争取做到“用情”办学、“用心”办学、“用脑”办学。通过学习准确地把握发展形势,积极顺应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文化科学素养和依法办学的水平,不断认识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激发教职工活力的能力、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善于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坚决落实教科局党委及上级党委指示,在学校支部、全体教师中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凡事带头,带头走基层、访群众、学理论、找问题,通过学习,群众意识大大增加,也促进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和管理能力提高。

  二、建好建强一个班子,带好带出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

  大家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自认为我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还很低,离一名合优秀的校长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在班子和教职工中带好头、发挥好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作为校长,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校工作上来,时间上做到早到晚回,工作上不论大小事情做到有安排、有督促、有落实。

  第一、在处理关系上,积极营造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和谐氛围。在处理具体矛盾时出于公心,主持公正。

  第二、管理好一所学校靠校长一个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在工作尽量做到发现人才,利用人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组织开展乒乓球比赛、运动会、教师健身操、学生夏令营等活跃教职工的业余生活......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凡的工作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团队协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心情愉快的良好工作局面;另一方面,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让我迅速融入田家小学,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和谐发展。我校也被评为“简阳市模范教职工之家”。

  三、高度重视学生德育,践行学校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德树人,我也在管理工作中认真践行党的这一重要教育方针。

  过去的一年,我明确提出德育、教务部门要保证课外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学生体育、美术、音乐开展社团活动,要求做到教师保证、教材保证、时间保证、知识量(运动量)保证。

  过去的一年,借构建“心怀慈孝感恩一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的契机,我要求每位老师在学生中渗透“感恩

  孝道”教育,德育部门共同形成了开展以诵读经典、课间武术操等形式的国学教育。并加大对德育活动的投入力度,购置了鼓号队器材、服装等;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在教师、学生、家长心中形成了田家小学“感恩

  慈孝”的形象标识。我校德育工作也得到教科局、学区领导的好评,被评为“简阳市德育先进单位”。

  四、严要求细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而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围绕教学工作,我们立足本校实际,在教学上舍得投资、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坚持以研促教,在常规管理上做细做实,在各科作业的安排上做到分类布置,在学生的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

  (一)严恪己律,做到率先垂范

  在上下班管理上,作为一名校长,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天提前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坚决执行相关请销假制度,坚持周五放学后回家。我坚持担任统考学科教学,并主动率先上公开课,这些都向同事传达出一个向我看齐的理念。

  (二)坚持以研促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来,我校由于特别注重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和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使教师逐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措施为:

  一是积极开展专题讲座,观看优秀课例、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是坚持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让全校的教师每人轮流讲一节公开课,大家互相取长补短,通过这种手拉手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大家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三是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是以研促教活动的扎实有序开展,使课改逐渐深入课堂,学校已经确立了以课题为导向,在学校全面推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改模式试点,并作为学校20XX-2021年的资阳市课改课题申报。相信该项工作的落实将带动中青年教师深入研究课堂,从而带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攀升。

  四、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年来,我们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中来抓,在安全方面,我们首先建立健全了校园安全领导组织机构,以分管安全的副校长为主,重抓安全,制定了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跟学校各位老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安全事故上报制度,每周利用升旗时间进行安全教育,班内每月要求开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每天每堂课要求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应急演练4次。加强了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防暴雨、防中毒、防暴恐的宣传教育。

  五、廉洁自律,规范后勤管理,加强服务功能

  过去的一年,我坚持学习财金纪律,奉行廉洁自律,也进一步健全了后勤的管理,通过规范报销程序,票据管理,出差及差旅管理等多项工作促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

  六、严格落实教育惠民资金。足额发放学生政府奖学金及幼儿困难补助,抓好落实了免费教科书、免作业本费的惠民资金落实,并确保规范。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力还不够强,还须向同事、领导深入学习

  二是对教师关心还不够,对部分同事的生活中的困难照顾不够。

  三是部分工作检查督促不够,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督促不够。

  八、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是基本配齐并用好功能室

  一年来,通过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但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特别是个人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在教科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督导组各位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校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一定能顺利带领田家小学完成“办精致校园

  、创精品学校”的目标。

  以上汇报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校长述职意识形态报告篇2我叫___,现任___副校长并兼任__小学校长。除积极配合中心校长完成中心校的各项工作外,重点负责五阳学校的领导工作。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完善自己。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知识,进一步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时刻提醒自己,做校长一任,出成绩一方。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从教,为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上的成熟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工作管理和决策上的合理性、科学性。积极带头认真组织参加各类政

  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在学习中,能把所学理论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钻研,坚持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用实践去证实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学校事务管理中,我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办事,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不以权谋私,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二、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学校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积极肯干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担任校长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完善了教育教学的各类管理制度,建立建全了科学规范的校园管理体制,创建了民主、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明确分工,协调合作,以学生为中心,教研为主导,教师为主体,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积极广泛采纳师生的合理化意见、建议,畅通了学校领导与师生间的沟通渠道。首先,学校实行了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全员管理的模式,把管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管理。其次,组织成立了值周领导小组,楼道秩序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经常深入教室、办公室,卫生区进行全方位督查,确保学校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

  三是充实完善了《教职工考勤制度》、以及《班主任管理制度》和《教研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规范了升旗、放学、例会、签到等学校常规管理,使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四是大力落实学生到校考勤制

  度,各项安全检查制度,文明习惯养成准则和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登记制度。五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常规教育,课前唱歌,课后问好,放学排队,规范了“两操一活动”。六是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抓住六一儿童节等庆祝活动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任职以来,我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抓质量”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明确办学方向,强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效益和质量,落实工作任务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管理和课改力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定期举办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和课件制作比赛,请优秀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坚持公开课引路,示范课促教,积极进行教法变革,学法指导,改革考核形式,严格实行考教结合,深化学生评教,认真进行教学分析研究,努力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把教学业绩与教师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教师队伍实际,学校特别致力于坚持目标拉动、学习启动、骨干带动、活动推动、机制驱动,从现有基础出发,以“调整、培养、提高”为目标,把培养与使用、竞争与评优结合起来,拓展知识技能,提高内在素质,促使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

  四、加强校园文化基础安全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一是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等时间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二是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保持教学楼秩序井然,要求做到“说话轻、走

  路轻、关门轻”;三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文化育人、文明育人。开展了“关爱学生,共筑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学唱感恩歌曲等。学校还及时修正、张贴了校风教风字牌,校园内、楼道内张帖了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理念、名人名言、日常行为规范等标语,规范和约束了教职工和学生行为。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法制教育活动,如听法治报告、安全知识绘画竞赛、应急疏散演练、安全知识测试等,抓安全、保平安,培养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由于我校校门前是太铁路,西边是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一贯常抓不懈,因此,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

  五是11月11日,我们迁进了新学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抓住机遇,从选址、筹建、施工到建成,花费了许多心血,改善了教职工和学生们的教学环境,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奋斗目标。

  存在的问题:

  1、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在德育工作上,过程还不是十分具体,个别班级管理不到位,教师师德建设还需继续加强,教育方式有待转变。

  3、在教学工作上,常规管理有些细节待改进,教研专题研究力度还不够,部分教师教改意识不强,学校“名师效应”有待凸现。

  4、部分教师敬业有待加强,部分学科教学质量跟兄弟学校和上级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继续努力赶上。

  5、学校内外硬化、绿化问题还有待解决

  今后的奋斗目标:

  1、抓好学校常规管理,要在细、严、实上下功夫。细处着手小处抓起。2、全面推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严格财务纪律遵守收费标准。3、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4、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坚持听课、评课,时时刻刻起模范表率作用。5、安全教育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一年来,本人力求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廉洁自律,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履行校长职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工作干劲与广大师生一起,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为周边老百姓孩子的成长,努力工作,让上级满意,让百姓放心。

  述职人:___

  ____年__月__日

  小学校长述职意识形态报告篇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过去的一年对____小学来

  说非同寻常。学生数量减少,经费紧缺,又进行学校加固修缮,学校环境的整治等一系列困难。所幸的是,这只是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领导、教师很快调整好心态。并没有因此就灰心而丧失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学校也未曾因资金缺乏而气馁,停止发展的脚步,大家却在乐观情绪和

  充分的自信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继续向前努力,一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动静结合,内外相融,夯实基础,培养特长,注重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更新和转变,教学实力大有长进,教学质量稳中有进。

  总结过去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我认为我们学校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而以下工作都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一、加强建设,优化队伍,提高素质

  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广大教师都十分珍惜教师这份职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地干好工作。为了教师们不断成长与进步,学校努力为大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一年来,全体教师通过市级培训、区级培训、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通过公开课、业务竞赛等各种活动,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学校还主动关心教师,想大家所想,急大家所急,乐大家所乐。各位老师在教导处的组织带领下,更加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工作作风大为改善,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总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重的原则,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大家的聪明和智慧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共同将学校办好。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学校一手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手抓学生发展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学校在突出特色,继续抓好养成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阶段性地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如:上学期,在全校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感恩教育活动。从学校到班级,从班级到个人,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和实施。板报有感恩教育的专栏,班会有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有感恩教育的演讲,课堂渗透着感恩教育。并在全校进行了感恩教育演讲活动。同学们演讲的内容健康充实,生动感人。有感激父母如山如海的养育之恩;有感激老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有感激同学互帮互助的友爱情操。演讲的效果良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本学期,教导处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趣味竞技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少队活动等阵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家长会、家长问卷、新闻报道等渠道,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横向联系,获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一年多来,学校德育工作常抓不懈,成效明显,全校学生的养成意识明显增强,校园秩序良好。有两名学生的“感恩教育”征文稿获市级二等奖,一名学生获市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毕业班工作。我校充分认识到:毕业班工作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校加强了毕业班工作的管理。一是加强领导。由副校长分管毕业班工作,并且多次召开毕业班工作会议,毕业班学生干部及学生代表会,为毕业班师生鼓足干劲,共商复习策略。二是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学校制订了毕业班工作目标、措施和时间安排,各学科制订了学科工作计划,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三是加强了学科团队精神的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各学科教师共同商议如何复习,搜集题型,实现教育思想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加强了培优补差。毕业班教师早出晚归,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工作。辛勤劳动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2、加强教学研究。教导处、教研组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加强对学科组的指导,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刘艺利老师在焦作市重大科研课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实验研究中,圆满

  结题;在王褚乡中心小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解放区20XX年度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展示观摩课评比活动中,成绩优秀。______老师获乡级“优秀教师”;执教的《跨域百年的美丽》在王褚乡中心小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20XX年度小学生科技手抄报评比中,所辅导的学生荣获二等奖,教师获优秀辅导奖;20XX年度被评为解放区优秀班主任。____老师获乡级“优秀班主任”、制作的课件《动手做》在第十四届多媒体大赛中,被评为解放区二等奖;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的20XX年“河南省中小学生写字步步高硬笔书法大赛”中,所辅导的学生被评为一等奖,教师获优秀辅导奖。____老师所辅导的学生王文飞在解放区田径运动会上获得100米第一名、跳远第三名;在焦作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跳远第二名、100米第三名。____老师20XX年上半年在中心校组织的抽考中,语文成绩获得中心校第二名。

  3、加强质量检测,及时准确了解教学实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检测中,通过表扬优秀生,树立榜样,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找到不足,同时,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增强耐挫力、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狠抓教师的备课。依据上级教育主管的备课要求,教导处严把备课关,各门课都有科学的进度计划,总的教育教学目标。每个教学单元都备有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单元授课节数等。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每节教案都是在新理念指导下完成的。都能做到备课的各个环节齐全,内容具体,切合本班实际。最可喜之处,备课中课改意识浓,大部分教师写出了教后感。每学期查教师教案3次,且有记录与通报,全体教师能超额完成备课任务。

  2、注重老师的上课管理。本学期来,教导处采用询问学生、查课等不同形式来了解老师的上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新教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了学习过程,教学内容围绕教材,注重了课堂的效率,向四十分钟

  要质量,做到了按时上下课。一年来教师都能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上课的积极性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督导教师的作业批阅。教导处按照作业书写及批阅要求。首先开齐了各科作业,要求教师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作业的批改任务,要求教师长期向学生讲书写要认真整洁,要按要求书写,在作业的检查中着重查了作业错题、错字的更正情况、请假学生的作业补做情况等。

  一年来教导处共检查各科作业5次,抽查5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学期结束前,对各科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统计。并进行量化打分。

  五、创建安全、和谐、诚信的校园

  1、一年来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园内外安全进行排查隐患,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整治力度。把安全的职责意识分解落实到各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工作中,让每一位老师树立安全的责任意识。学校通过校会、班会、黑板报加大宣传力度。对交通、食品卫生、用电、防火等教育指导,教育学生进行自救、自护的基本常识。组织学生收看专题教育片,开展遇到安全突发事件的紧急疏散的演练等,进一步加强安全的教育工作。本年度的甲流预防,学校大会小会讲,班会课堂学,首先使师生充分认识到预防甲流的重要性。并且成立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坚持晨午检,班主任登记,专人上报。使甲流感得到很好的预防。

  2、加强师生的法纪教育。学校始终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贯彻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坚持在学期初、学年结束都开展法纪教育。一年来,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性法制教育会。邀请了派出所民警上法纪教育课,用浅显的案例,深刻地教育师生。平时我们还利用校会、班队课、国旗下的讲话等,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法制意识。

  六、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

  学校十分重视校务公开工作,不断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提高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的实效。学校通过校务公开栏、告家长书、教师会议、学生集会、家

  长会等渠道将教育的新动态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时地公开。学校始终坚持各项决策都通过校委会研究决定,教师会议讨论通过,教师的职务晋升、教师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先都在民主程序下进行,在教师大会上公布,在校务公开栏上公示,无暗箱操作,最大程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各班在评选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工作中,也充分体现民主管理的透明度。一年来,学校进行了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两次学生问卷调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信息,征求意见,较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会、退休教师座谈会,向他们汇报教育的新形势、新政策、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共同探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相互交流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走向及教育三位一体的共建工作,拓宽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放的每一次福利慰问品,都是通过校委会研究决定,公开于教师,工会实施。每学期期末,学校的账务开支情况向教师公开。

  在这一年中我个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坚持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我坚持从书本、杂志、网络上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外出开会培训、取他人长,补自己短;通过深入教学一线上课、听课、评课、导课,与教师一道研究学习,使自己能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更好地调整和把握教学方向,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

  2、发挥优势,彰显个性。九年的校长经历,使自己拥有平和健康的心态、精力充沛的体魄、开朗宽容的性格、容易与人相处、与外界沟通。

  3、为自己的角色定好位。校长不是一个纯粹的管家,而是教育者、管理者、决策者、经营者等多种角色的扮演者。作为校长,我始终坚持以下观点:学校是大家的,学校的工作大家干,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学校办好;校长要做校长的事,做重要事,做关键事,做把关事,教师各负其责,能做的事自己做,该做的事努力做,做不了的事、难做的事校长帮助做。我希望能给老师更多工作的自主性、更大的创造空间,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行的,都希望成功,都希望被人认可。关键是能否把握机会、能否经受磨练、能否笑对人生。

  4、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是对我自己的言行保持清醒。作为校长,我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校,也影响着学校,因此,我必须把个人的命运与学校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学校共荣辱。第二是对我们学校的现状保持清醒。虽然我们学校小,但我们领导、教师合拍、合心、合力,使士林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各位老师,为了学校的发展,老师们跟着我的确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也做了不少事。为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也代表我个人,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的合作,感谢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感谢你们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篇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10篇)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1一、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因:

  学区通过问卷、访谈等各种形式,对各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学生的需求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2、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

  3、对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有兴趣。

  因此学区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入手,决定从这三方面入手开发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1、“我与自然”系列校本课程

  2、“我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三字经、古诗诵读、书法

  3、“我与社会”系列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办法:

  1、“我与自然”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从小事做起,对周围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行为、习惯等环保问题进行调查,探究、访问,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认识到地球母亲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结合校本材料的学习,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自然科学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学会合作。

  2、“我与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古诗。“古诗诵读”则让学生懂得朗诵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在朗诵中提高文学素养;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我们要从小打好每一个孩子的写字基础。

  3、“我与社会”系列校本课程:

  “我爱我家”告诉我们:祖国、社会是大家,学校、班级是小家,我们共驻一个爱的家。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家的温暖,亲情的关爱,同学的"友爱,用爱心去爱家及家里的每一个人。

  生活离不开口语、离不开交际,“口语交际”重视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会读、会听,而且知道自己怎样读和为什么读,成为有能力的交流者。

  “安全教育”旨在安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四、校本课程得到的收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从学校的发展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逐步把学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

  从教师发展方面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走向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文化课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意义的省思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现人生的意义。

  五、校本课程的困惑: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是感到效果不是那么好,学生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

  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不大,实效性不高;

  2、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2一、对校本课程设置工作的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地逐渐铺开,已把我们推向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平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现行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计划具体规定: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非但不折不扣,而且创造性地落实两个“全面”给我们基础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

  之所以说我们步入了发展期:

  (一)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把办教、育人结合点的主动权回归学校,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成分,为地方和学校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便于当地优势发挥和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形成特色。

  (二)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大一统”的课程规划和一刀切的具体要求,密切了社会实际,满足了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和教师是主体,我们自主进行、总体构想、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新课程管理的弹性与灵活性,有助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课程,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便于把学生学习融入社会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选择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之所以说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从传统上,我们主要从事着教材的传授任务,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把“编书”看作异想天开,高不可攀,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二)从习惯上,学校

  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天南地北一纲,城市乡村一案,受其影响不敢超凡脱俗,唯恐有染超纲离本之嫌,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当地还是学习、探索、试验阶段,尚未全面铺开,其意识形态还没有被新课程思想、理念所换,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匮乏;

  (四)既然是校本课程,现在尚没有,也不可能有可行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外来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习惯使用“拿来主义”的教师来说,在校本课程的目标确立、体系建构、内容设、学习方式、过程评价上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原国家教委提出“合理设本校任选课和活动课”近10年,我镇同其它单位一样,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举步维艰,成效甚少。

  二、构建校本课程所做的主要工作

  镇教育办公室一班人鉴于以上认识,于去年底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带领全体教师抢抓机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迎接挑战,通过学习、实践、研究、完善、提升,努力开发出极具本校实情的校本课程,以课程改革促进我镇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镇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理论、营造氛围、健全机制,使学校课程开发进入快车道。开学初教育办责成教研室就各单位校本课程开发的潜能、现实情况,以及制约该项工作开展的各种因素作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书面材料。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本年度《孙耿镇教育办公室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

  为了使教育干部、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三级管理政策的实质、内涵及重要性,丰富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办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把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主要内容充实于三个学习日中(周一教委人员学习日,周五校长学习日,周六教师全员学习日)。为了广泛吸纳先进的课改思想和经验,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有近百人次外出学习、观摩或考察。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了将先进经验得以及时推广,镇教育办教研室先后于3月2日、3月18日两次举办各学校业务干部培训班。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使广大教育干部、教师面对课改树立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内容、遵循原则等重要环节。

  为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镇教育办设有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管理,提供业务服务,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检查评估与指导等。各校设有工作小组,具体调查研究、试验探索、确立方案,构建本单位的校本课程;任职教师围绕本单位的学校课程,自主确立试验课题,重过程、求实效,及时总结经验、推出成果。通过完善的“层级管理、平等交流、全员参与”,为各单位尽快形成自己的任选课程和校本课程奠定了基本条件。

  (二)严格贯彻课程改革精神,合理构建校本课程。我镇各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基本采用“实际调研实践评估科学构建实验调整”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各校形成的课程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例如:大路民族小学是市级绿色学校,县级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师生爱校如家,都有一份责任感,他确立的课程主题是“学校是我家,我爱我的家”。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家小学近临环保局垃圾场,环境污染严重,周边群众深受其害,每一位学生也渴望回归蓝天清水,这个学校确定了“环保手工制作”的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善于创造、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

  xx小学以“我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为主题,将校本课程渗透到学生活动的方方面程,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学生无时无处不沉浸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

  xx小学把书法练习作为校本课程,一、二年级练铅笔字,三至六年级练钢笔字,四年级以上练软笔字。既可抄写课文,也可抄写古诗,不但培养了学生特长,也促进了阅读教学。

  镇中学把中语委“十五”规划课题《作文三步法》整理、编制为

  学校任选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开设了“网络阅读”作为校本课程。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贴近生活、善于采集、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各单位所设的校本课程均体现了两点:

  一是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当地及学校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是体现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成长需求,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校本课程设的交流,使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日臻完善。3月26日镇教育办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会上各单位解读了自己的“方案”,介绍了落实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困惑。与会人员相互交流、评析,甚至出现了分岐与争辩,但通过

  各抒已见,相互指正与借鉴,定会促进我们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相信校本课程的内涵会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科学,更趋于实际和富有活力。以后这样的交流会我们将形成制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提速,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凸显薄弱。应通过某些机制,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效益和单位组织培训的质量,鼓励教师参与实践、乐于试验,使其尽快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管理出经验,出成果。

  (二)某些校本课程应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譬如:有的课程以课题形式呈现,大而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打折;有的课程缺乏调研,脱离学生实际,体现不出本校特色、优势,一味追求知识性,失去了校本课程本质;有的课程分解不具体,欠衔接,不能形成教育网络和培养体系。

  (三)重课程构建轻评价机制。评价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重教师、学生的参与过程及过程中的相对

  发展,力求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育在发展,课程在改革,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也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变化而不断提升、优化。我们将加大探索研究力度,不懈追求,努力使我镇各单位的校本课程既丰富多彩,又富有实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宽松而优越的教育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们将《高效阅读》、《锅庄舞进校园》确立为校本开发课程,,为了使校本课程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制订了本学期的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分为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前期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进行严密的调查分析

  1、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的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然而,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注意读法,不注意速度,更不注意效率,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都十分滞后,据我们的调查,我校学生阅读速度一般每分钟只能达到150字左右,远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而且效率极低,每次的语文考试阅读失分严重。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我校张校长在20xx年6月提议,必须科学规范的开发高效阅读课。20xx年9月,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语文学科组老师认真学习了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等编写的《高效阅读法》。同时,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为高效阅读课随时开放,学校的网络为老师们下载文章,设计阅读问题的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此基础上三个年级顺利编写完成了《高效阅读》校本教材。

  2、校园集体舞推行面临的问题和推广锅庄舞的必要性。

  20xx年9月,第一套校园集体舞《校园秧歌》、《青春旋律》在我校进行了全面的推广,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协调性达不到集体舞的要求;音乐节奏快、动作难度大、队形变换复杂、服装要求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经过体育教师的努力,但收效甚微,锻炼效

  果很不明显,推广工作也随之被淡化,积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势在必行。锅庄舞作为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藏族舞的一个舞蹈体系,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在我们甘肃地区比较常见。其动作舒展大方,节奏感强、舞蹈形式多样,不受场地、器材、年龄的限制,在农村地区尤为普及,推广和普及锅庄舞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20xx年9月我们开始将锅庄舞引入体育课堂教学,通过近一年的推广和普及,我校1000多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3套校园锅庄舞的动作,跳锅庄舞已成为我校学生课间操的重要锻炼项目,一种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二、建立健全健全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课程开发实行学校领导监督、一人负责、多人参加的开发模式,学校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立项,组织有条件的教师参与本课题实验。

  成立了以罗宝荣为组长,董致峰、梁艳、武鸿钧、魏存莲、梁红俊、高作宾、赵鹏章、祁祥智、陆俊花、白彪飞为组员的《高效阅读》课程开发小组,对任务进行了具体分工:罗宝荣督促课程开发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保证课程开发的工作的正常进行;董致峰、白彪飞主管九年级高效阅读课外文章的筛选工作,确定训练问题的审订工作;梁红俊、魏存莲主管九年级训练问题的审订汇编工作并汇总各阶段学生进步情况;梁艳、赵

  鹏章主管八年级高效阅读课外文章的筛选工作,确定训练问题的审订工作;高作宾主管八年级训练问题的审订汇编工作并汇总各阶段学生进步情况;祁祥智、陆俊花主管七年级高效阅读课外文章的筛选工作,确定训练问题的审订工作;武鸿钧主管七年级训练问题的审订汇编工作并汇总各阶段学生进步情况。

  对于《锅庄舞进校园》,我们成立以谈存成为组长,金海林、罗永新为组员的课程开发小组。谈存成督促课程开发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保证该课程开发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本课程开发的方案、实施步骤及评价方案,培训相关课程开发教师,并具体负责九年级《锅

  庄舞进校园》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金海林具体负责八年级《锅庄舞进校园》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情况;罗永新具体负责七年级《锅庄舞进校园》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情况。

  三、认真进行课程设计规划。

  对于高效阅读我们结合文体知识,进行阅读实践,发现、总结规律,指导阅读方法,使阅读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用,并使之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为此我们制定这样一个重点目标:经过训练,使每个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和理解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500字,其中小部分学生每分钟要达到700字。在课程结构方面我们重点进行了眼脑机能训练,要求学生快速说出阅读文章的`七个基本点,计时阅读,报告自己的阅读效果心得。

  《锅庄舞进校园》由民族舞蹈和自编操的动作相结合创编而成,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运动的魅力和运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团

  队合作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压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为文化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狠抓落实有计划的逐步实施

  为此我们确立了高效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的三个阶段;20xx年6月12月为准备阶段。我们对所有的语文教师进行了培训,使教师对高效速读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和训练环节熟练掌握。认真搞好实验前的系列讲座,给学生讲清高效速读的科学原理和方法。20xx年12月20xx年6月为实施阶段。每周增加一节阅读课,进行增大识别间距训练、提高视觉机能训练、无声阅读训练、节奏训练。训练几次后,教给学生固定程序阅读法,并要求学生使用该法进行计时阅读。20xx年9月12月为总结提升阶段。教材开发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分解成模块,阶段性重点突破,模块式梯进,使学生阅读逐渐程序化。

  谈存成老师负责《锅庄舞进校园》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督促课程开发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本课程开发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

  20xx年3月初为前期准备阶段,制定课程开发的计划,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课程实施方案。20xx年4月—20xx年12月为课程实施阶段,教授学生领会锅庄舞基本动作、步伐、节奏,将自编的三套锅庄舞《溜溜调》、《弹唱曲》、《草地锅庄》推广开来。20xx年12月为课程总结推进阶段,总结实验成果,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撰写课程开发报告,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进行展示。

  五、进行多元有效评价

  我们追求学生个性和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学校特色的突显,这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高效阅读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更加关注了“我能读”、“我

  能做”、“我能听、说”、“我能问”、“我能评”,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积极主动,并有一定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侧重于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阅读速度、效率是否提高了。

  锅庄舞进校园我们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三方面来进行,对教师评价从教学内容、目标、课程实施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是在锅庄舞的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四方面的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由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

  六、课程开发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高效速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入手,以规律化和量化训练为主要手段,达到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

  2、由于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

  3、快速高效阅读有利于开发展智力,有利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快速高效阅读是一种多感官同时参与的高级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它给大脑以极其丰富的刺激,大脑也会因这些刺激而更加发达,适应

  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实验证明,这种训练有利于早获知识,快获知识,多获知识。一个人的时间价值就在于他在一定时间内做了多少有效的工作,那么,快速高效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在同等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目前我校已成功推广了三套校园锅庄舞,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充分感受了参与“锅庄舞”的乐趣,充分体验了成

  功和合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运动的魅力和运动的快乐,帮助学生形成了健康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当前阶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专业引领,影响了该课程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4“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北京市重点课题“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内部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现将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作一下回报:

  一、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中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形式多样,有的旨在对学科性课程进行深化和拓展,有的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有的着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有的力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文素养,有的关注科学技术进展与和会热点问题等等;课程开发的途径也涉及教学大纲的重新诠释,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前沿,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课程的开发紧跟时代进步,呼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当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密切地结合。如山东诸城龙源中学组织学生对当地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开发出自己的校本教材《龙源植物知多少》;青岛二中为初一年级学生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我对美国知多少”,在此课题下,学生再确定子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的独立战争”等,教师、专家甚至学生家长都可以作指导老师,学校利用一周的时

  间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如怎样写开题报告等,和学生一起讨论选题方向,然后确立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学生在学期末完成论文汇集成册。

  校本课程开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信息查询、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在许多学校已经形成气候,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如何在管理中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评价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在促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上的价值,但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使之落实到学生身上是需要恰当有效的评价手段的,单靠一张试卷显然是不够的。新课程计划的颁布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学校和教师一旦由国家课程的一贯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评价者,难免有些不适应。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评价手段,导致校本课程有成为休闲课、娱乐课的倾向,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机制成了课程开发的一个大问题。

  二、我校校本课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

  我校承担的“十五”期间北京市重点课题“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内部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程管理方法,在创办特色学校、构建特色课程、塑造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构建了我校校本课程框架,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我们已在初高中都搞了试点,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加强了我们原有的体育、艺术、科技特色课程;我们也设计出了《昌平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书》,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也作了一些准备工作;大量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的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都为研究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方面。

  一些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观念陈旧,不能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全面发展富于个性化的学生的需要,认识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潜在的课程价值,认识不到教师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课程开发上显得比较被动。

  其次,课程开发的程序不够规范,缺少课程专家的参与,课程开发形式还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掘教师的潜力。基本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布置任务,硬性规定,因此,有些课程虽然开了,但师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再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中还有很多受应试教育影响的成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课程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完善的管理机制。

  问题的存在常常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了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教育功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挥,我们的课题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下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校教师人人都能开设出自己的校本课程以供学生选修,并把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力和开设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吸引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希望学生评价上不再是只凭一张试卷和分数。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5根据肥城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改革有关精神,我校于近期对我校的校本开发与实施进行总结,现将做法具体总结如下:

  一、认真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课程目标: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强化办学特色,使校本课程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2、学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的自然、社会常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目标: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遵循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对各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2、综合性、合作性原则。新课程强调课程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校本课程在综合分析、筛选后形成的校本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从面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实践性原则。注重改变以前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开发和实验的课程要实现这一理念,让学生深入自然、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因地制宜,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从无意识到有明确目标,从单个走向多元,从片面到全面系统形成自己的体系的过程。根据现在条件及学校特点,因地制宜认真发掘,充分利用,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我们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开发实施。

  1、人才资源方面的开发利用。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我们利用他们的特长,组织活动,直接实施有特色的校本教育。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是校本与课程的富矿,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其次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教育。

  2、硬件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我们美丽的校园进行美的熏陶与感染,组织学生建设校园、保护校园、欣赏校园、描写校园,让学生们爱校园,发展与母校的情感,培养责任心。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阅读,利用校史展览管进行教育,利用升旗台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品质道德教育,利用校园展示栏、展示牌、标

  语等进行各项专题教育,充分利用这些固定的“硬件”永久性地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教育。

  3、加强校本培训。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要想使任何一个课程资源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教师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确定更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关键所在。

  为此,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4、内容简介,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否正式走向课堂,凡是开设校本课程要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5、认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

  的分值;

  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会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新途径。

  2、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基本素质日臻完善,精神和思想自由充分生长。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实施、反思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境界的提升。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与建议

  虽然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收到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并处理好与其他两类课程的关系?

  2、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

  3、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校也有具体的解决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经济上的投入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出更多的课本课程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地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完成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6学校育人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一个学校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很大程度上要看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规定课程与自选课程,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多元发展的需求。2015年以来,我校自主开发的“我读我诵我写”校本课程,为学校的社团活动课提供了教材支撑;让学生在快乐

  的阅读中得到了阅读力的提高、表达力的发展、表现力的提升;让童年因系统、生动的读写活动而熠熠生辉;让每个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充分展示了才华,拓宽了专业研修的新空间;让每位家长在孩子溢满书香的童年里收获了希望。学校的“亮我教育”办学特色,在“我读我诵我写”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下面从三个方面做具体的总结与反思。

  一、齐心开发,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近年来,我校以“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为办学理念,呼应课程改革大时代的倡导,以“上好社团活动课”为目标,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齐心着力于开发“我读我诵我写”的校本课程。

  1.自上而下的核力。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针对我校留守儿童较多、缺失良好家庭阅读教育氛围的现状,决定以开发“我读我诵我写”课程为抓手,着力塑造学校形象,打造学校课程力,努力使学校教育更深层次地、更持久地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沉淀着学校彩虹似的教育梦。

  开发初期,XX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学校“我读我诵我写”教材研发小组。副校长XX担任副组长,带领核心组员XX、XX、XX师参加各级有关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与学习,请专家到校现场指导。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确定了教材研发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开发背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管理及保障措施”等纲要内容。

  研发小组确定“我读我诵我写”教材以“诗歌诵读篇”、“美文赏析篇”、“好书共读篇”三个篇章呈现。XX主任牵头打造“诗歌诵读篇”,姚海燕、张小燕老师分别负责“美文诵读篇”、“好书共读篇”的指导研发。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语用能力贯穿各学段,兼顾一到六年级的螺旋上升要求。

  2.自下而上的合力。研发小组发动全校语文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培训,保证了语文教研组全员参与的良好研发氛围。并以“我读我诵我写”教材中的三个主题篇章为参考,依据每位教师的个性特长,划

  分出了三个具体研发的活动小组。老师们积极参与培训与研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最先进的校本课程研发理念,欣然领取研发任务,潜心钻研、匠心编撰。积极提交稿件后主动与负责人联系,并能与同组成员共同研讨,确定修改方案,反复修改。

  老师们在各年级每学期的“诗歌诵读篇”中编排了3首古诗,1首现代诗。古诗来源于小学阶段必背古诗,按年级分别安排了风景诗、送别诗、田园诗、爱国诗、以及现代名家的诗歌,并做了相关题材的链接。旨在通过这样的引领,不断地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净化孩子的`灵魂、开阔孩子的视野。通过“相关注释、古诗译文、赏析引导、诵读提示、相关链接、牛刀小试”等模块进行训练。在创编的过程中,老师们做到了版面设计明晰有趣,鲜明的板块设计、形象的插图和对话框,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诵读练写有分层区别,中年级要求读得正确、有节奏,会吟诵古诗;理解并会背诵所学及拓展古诗;了解相关作者和相关题材的知识,体会其情感;会按一定的格式临写古诗,写正确、美观。高年级要求读得正确、有节奏、有韵味,会吟唱古诗;理解并会背诵所学及拓展古诗;了解相关作者及相关题材的知识,体会其写作情感;会用多种形式临写古诗,写正确、美观。练写要求中年级能模仿现代诗歌的格局写话,做到文从字顺,表达内心想法。高年级要求能仿写诗歌,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并在诵读要求、相关链接中,设计了亮星的不同层级,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完成,让每个孩子学得开心,练出了信心。

  美文赏析篇中,老师们每学期选择五篇美文,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特点,涵盖人、物、景、事以及想象科普类美文,关注名家名篇,题材多样,富有儿童情趣。编写中不仅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还指导学生借助于美文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精神愉悦,经历阅读的情感体验,激荡读写的学习兴趣。通过赏析引导、诵读提示、边读边聊、相关链接、牛刀小试等板块进行训练。老师们在“牛刀小试”中设计“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在亮星中获取信心,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

  好书共读篇的编写老师们,每学期从县推荐的课外必读书目里选取两本进行教材编写,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涵盖了神话、童话、故事、成长小说、探险小说、经典名著等。旨在通过这样的教材,引领学生在阅读翻转中,享受阅读的精神愉悦,经历阅读的情感体验,激荡读写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设计的“走进作品、阅读热身、共读链接、拓展延伸”等模块,激发的是兴趣,习得的是方法,体验的是愉悦。形象的图片、有趣的练写框、活泼的提示格等穿插安排在文字指引间,点亮了孩子阅读的眼。根据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在相应学段设计的读、说、辩、写、绘等活动,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读写练习中彰显阅读个性。在相关的读、练中设计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综合评价”,让学生在亮星中获取信心、反思不足、你追我赶,让每个学生读写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每一篇章的研发都是老师们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每一篇章的研发都是老师们通力合作与彰显个性的成果,每一篇章的研发都承载着老师们彩虹般的缤纷教育梦。

  二、有效实施,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翻转课堂,点亮童心。“我读我诵我写”教材的形象生动,给“我读我诵我写”课程的翻转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可行基础。各篇章中的活动型学习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他们早已掌握了诵读、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了相关背景、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意义、萌发了创作的思路,课堂成了他们质疑解难、深入探究、展示表现的舞台。

  翻转课堂的有效先学,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社团活动课学习,还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读写生活中。每周一课的社团活动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愿望,教材中的链接与延伸成了学生津津乐道的课余活动内容。他们应用活动课上学到的方法,自主设计学习活动单,合作探讨阅读收获,在疑惑不解处辨析、注释,并带到课堂上继续研讨。

  2.多彩活动,闪亮童年。“我读我诵我写”课程需要课堂的引领

  与指导,更需要给儿童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搭建课程活动的舞台。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我读我诵我写”校本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全体语文老师均能积极参与听课、研讨,每学期的教师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见证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也正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坎,成为XX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校每年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或全校参与的方式,开展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荐、班级读书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在读、诵、讲、演、写、绘、书中应用展示了自己的读写诵才华,在主题活动自评、互评、家长评价中拾级而上。“书香少年”“阅读之星”“阅读黑马”称号的评比活动,燃起了每位学生读写诵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读写诵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读写诵的幸福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儿童读写诵的积极性,给儿童带来了满足感与成就感,让XX小学生走向了更智慧、更自信。

  3.丰硕成果,擦亮梦想。辛勤的耕耘迎来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县教育局组织的2020年、2021年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在2020年XX县打造书香校园方案评比中获二等奖;在第八届“新华杯”未成年人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我校获“儿童吟诵”比赛一等奖、“未成年人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2021年学校被评为“XX县优秀学习型组织”、“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学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研组”。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市课题《如何引领小学生进行古典诗词之旅》于2018年顺利结题,《以书信作文为载体培养中年级学生“读者意识”的研究》2021年被省立项。经统计,本学年度全校老师共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文章50多篇,交流获奖论文70多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60多人次。XX校长在县课外阅读推进会上作了《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推进的实践与反思》专题讲座;XX老师的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谈》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以书信体作文唤醒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与思考》获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XX老师在省第五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XX、XX等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县读书节活动中获优秀指导奖。学生在市第六届未成年人读书节中

  有4人次获得等级奖;在市第八届“新华杯”读书节系列活动中XX、XX分获一、二等奖;XX获市首届“悦读”大赛优秀奖;XX、XX等5人获县第三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二等奖;每学年均有50多篇学生习作参赛获奖或在省级报刊发表。成绩的取得是对XX小“我读我诵我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肯定,更是激励XX小人朝着办好校本课程新梦想进发的源源动力。

  三、积极反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让研修制度在细化中更有效。校本课程要纳入到学校发展性评价、教师量化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建立学校领导有指导,年级组长有敦促,科任老师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把我读我诵我写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常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推动课程的深入开展。

  2.让教师团体在培训中更专业。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思维力量与执行力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主要任务。除了利用每周四的校内业务研修时间进行专业培训外,学校还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向先进学校、先进地区学习,并能在学习汇报中带动整个团队不懈向上。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探索与研究。

  3.让课程方案在修订中更先进。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认知的水平,分层次、分阶段有效地修订课程方案。实现“我读我诵我写”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趣味化,使课程方案在不断修订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能支撑学校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

  4.让实施过程在更新中更规范。坚持把我读我诵我写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经典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接受经典的熏陶,体味阅读的无穷魅力。坚持“人人参与、普及提高”的原则,积极组织多种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促进我读我诵我写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并逐步形成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辐射社会的良好格局和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浓厚氛围。

  5.让全体学生在发展中更优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读我诵我写课程开发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发展成最好的自我,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要求学生齐步走。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我们在每个年级设立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对阅读效果好的同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同学降低要求,让他们通过努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阅读、再阅读,发展、发展、再发展。

  “我读我诵我写”是传统的,更是新鲜的。它是我校传统校本课程“经典阅读”,结合课改语用新元素重新开发的课程。几年来,我们在开发和实施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我读我诵我写”的校本课程真正成为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它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尤其在促进我校师生的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我校的特色发展和综合办学水平方面,功效显著。撑一支思维的篙,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深处漫溯,我们坚信我们的研发与实施之路会越走越敞亮,学生的童年会越读越闪亮。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7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几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们的设想是:加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努力建设优质课程;开发并完善校本课程,努力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特色课程;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统编教材,并能自

  行编制多种形式的教材。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阅读书籍应占重要的位置。因为书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读书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为了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领略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书籍的"渴望,我们特按年级选编了一套“赏读”教材。所选文章以童谣谚语为主,按年级分为爱国篇、生活篇、校园篇、幽默篇、谚语篇。这些都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阵补充阅读和课外延伸。为了更好地落实这门课程,我们还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如“朗读比赛”“我和好书交朋友”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还有“古诗默写”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受到了一定的美的熏陶,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一定程度上,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还缺乏规范性、制度化管理,学校没有就校本课程的执行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活动辅导教师还没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备课,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随意性;

  2、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制度,因此使得教师们在实施工作持续开展上显得信心不足;

  3、管理经验缺乏。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实质把握不够准,尽管我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但由于是新的问题,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故而在执行过程中,虽有校本活动课的展示,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系列化、制度化;相对有效的实施经验。

  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社区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认真做好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工作。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们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

  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8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一)、先行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校本课程开发组。

  组长:马校长

  副组长:董校长、李校长成员:校委会成员

  校本课程开发组:中学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

  小学以各校委会成员为核心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

  (二)、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我校坐落在太行山,风景如画,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是全国第一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加上信息网络的齐备和一批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软硬件的支撑。

  3、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三)、权责分明,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权利与责任:

  1、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并积极引导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3、教师有权利选择课程、学生有权利选择课程和教师。组织与制度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人士构成,负责审定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形成开发指南和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则

  4、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原则

  5、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改进课程质量的原则6、生成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

  管理体制

  1、学校建立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资源分析评估,课程规划与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评价以及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2、学校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听、评、查、访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月查并纳入过程绩效考核。

  3、学校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业绩与结构工资、评先晋职相结合,成绩突出者学校予以奖励。

  评价机制

  1、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并不断完善。

  2、教师评价: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和学生反馈意见为主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开发的项目,《课程纲要》教案、课堂组织的效

  果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激励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同时提倡每个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

  3、学生评价:建立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结合的"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其不断进步,最后的评价结果并入学生毕业证发放管理。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四)、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市级模范学校。

  二、选修为主,必修为辅,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我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五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在板块。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

  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疲惫感、倦怠感。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避免同内容的重复开发,即使有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侧重点的不同。

  必修以全县统一的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为主要内容,分班进行。

  选修以“土家文化进校园”这核心内容,实施具有我镇独特特色的土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课程资源开发,以教师分组开发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资源进行课程发布——学生选课——年级组宏观调控——组织实施——学校考核为基本实施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研修导向,积极实践,崇尚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

  我镇自进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来,在县研修部门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两次县级的现场研讨活动,市级优秀校本课程“土家吹打乐”、县级优秀校本课程“土家撒叶嗬”等的涌现为我镇的课程导向做出了指引,保障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实践探讨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有效的唯一途径。因此,中心学校确立以县级优秀校本课程《撒叶儿嗬》为蓝本,各小学以各校县级优秀校本课程为蓝本,用实践检验其它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扩大具有我镇特色的校本课程阵容。

  我镇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内容都必须通过学校研讨——学生选择——学校考核三关,才能说明这一内容是一次成功的开发。

  1、学校研讨。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报送课程说明以及课程纲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进行集体研讨,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决定其是否参加课程发布。

  2、学生选择。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精心组织课程发布形式及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学校根据学生参与数来确定该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

  3、学校考核。课程进入实施一定时间后,学校领导小组深入学生活动中,通过访谈、量化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实施的实效,根据考核成绩决定该课程是否有效。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9为深入贯彻河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校在校有关领导的亲自带领下,从20xx年开始,全校教师共同努力,立足专业发展、立足专业发展、立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努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到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将前一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筹备阶段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起始于当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河北省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高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文件。当时全校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这两个概念一头雾水。为此,学校有关部门向全校教师作了“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发校本课程”的辅导报告,使大家明确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当时,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属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几年来学习研究,我们对现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理念有了明确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是高中新课程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推进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做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工作,教务处、科研处协同政教、团委利用板报、橱窗、标语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多次召开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教学一线老师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帮助全校教师端正态度、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们的个性选择,为我校下一步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提供方向目标和依据。由于我们领导重视到位、领会精神到位、宣传动员到位、组织工作到位,使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顺利地进入了开发实施阶段。

  二、组织落实阶段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校本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与社会学校相适应的原则,发展学校特色的原则,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个性发展,汲取外校的经验,深入挖掘本校的`资源潜能,尤其是充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力争使我校的校本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初见成效。

  学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布置落实这一工作,责令各教研组制定校本课程计划方案,拟定学科、目标、内容,由各科组长牵头,严格人员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保证质量。

  学校农牧教研组的课题《专业教学如何为当地经济服务》荣获省级三等奖,到目前各个教研组省级在研课题11项,其中正在申请结题鉴定的课题4项,市级课题2项,正在申请结题的的是一项。参加省级论文评比获奖论文8篇,市级获奖论文5篇。参加省级说课竞赛获奖2项,市级说课竞赛2项。计算机教研组参加河北省信息化教学软件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20xx年师生参加河北省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3项三等奖,参加市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4项。在20xx年校本教材《计算机故障诊断》开始试用以来,今年《钳工实训教材》、《电焊工实训教材》也已成型。我校课外活动课开展的有声有色,成为教育学生、提高能力的主阵地,也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之一,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以上学科校本课程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改革精神,根据本校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目的是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前几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在教学中实践应用来看,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目前,各项开发工作正在按新的方案紧锣密鼓地进行,某些细节工作和不完善之外,将在今后的开发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三、经验总结

  1、经过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我们感觉到,原来传统的课程设置,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途径,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发挥了校本课程地方与学校的特色,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实现。

  2、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新了教育观念。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与伙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社会调查、试验、资料查询,使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专业化程度、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视野开阔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涨,个性特长得到张扬发展,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四、问题反思

  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是轰轰烈烈、一蹴而就的靠几次活动、几名教师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奏效的,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不可急躁冒进、浮于表面。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从前一阶段开发的实践看,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有些认识上的偏差,对学生个性发展爱好需求了解关注得不够,往往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国家课程内容的补充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

  3、学校不能盲目地不顾学校的自然资源,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写校本教材,要注重实用性,应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特色,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去设计编写教材,开发实践中,要定期征求教师与学生的意见,边开发边实践边补充,以求不断完善。

  五、措施到位,物质保障,努力谱写课程改革的新篇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直接影响着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学校决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力争多走多看,多向外地学校交流学习,多聘请一

  些专家进行指导,并注意本校教师在开发实施中一些成功经验的积累,学校也将选调一批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拓展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为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智力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学校领导还努力协调有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必要的设施准备和经费支持,准备下大力气加强体育馆内设施建设,保证在今年秋季各种项目的设施齐全。同时加强专用教室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我们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今后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我们将会在新一轮课改中谱写辉煌的篇章!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10一、课程开发的内容

  1、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点放在成语积累、古代名篇、优秀诗词的背诵积累上,结合写日记、作文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针对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积累任务如下:一、二年级每学期积累20个数字成语和《三字经》的背诵;三~六年纪背诵课标要求的120首古诗,每个学期背诵20首古诗,直至到六年级120首古诗背诵完毕。此外,三~六年级每学期还要诵读学校下发的课标外的20首古诗。重点记忆其中的名句并会运用于习作之中。同时选择经典的诗词摘抄到故事积累本中。

  2、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将来习作打基础,因此我校在一~六年级实施了专项的训练项目,即一年级进行说话写句训练;二年级进行说话、写段的训练;三~六年级进行写日记、命题作文的训练。

  二、等级评定与奖励

  1、每个学期初,学校及任课教师都认真制定有一定科学性、实用性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一步一步组织实施,学校每月都进行检查教师的教案书写情况、学生的笔记、作业评定。同时将每次检查情况作以小结,指出成绩与不足,然后将评定的等级记

  录在册存档。

  2、除月检之外,我校还通过竞赛活动、期末测试等方法检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在学期中进行一次一~六年级古诗背诵竞赛,在学期末进行一次“写字、三字经、古诗默写、作文”竞赛。取低中高三个年级组的优胜班进行奖状奖励,每次竞赛活动的题目、试卷、成绩单等相关材料均已存档。

  三、取得的成绩

  1、从检查、竞赛的成绩来看,全校一~六年级学生能够按计划、按要求完成积累任务,达到了训练目的。能够按要求写日记、作文,而且习作中能够恰到好处运用名人名言、古诗词中的名句,增添了文彩。日记和习作水平得以空前提升。

  2、通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证明,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发生在课堂上,形成与教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素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2)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使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全体教师中更好地开展。

  (3)要求教师制定自我学习计划,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

  四、改进与提高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新课程设置的要求,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2、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事实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教师的对话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课程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研究中,教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

  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我校虽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扎实地开展工作,但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我校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成为教师成长的大舞台。

篇四: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

  教育学究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当的教育方正的自觉性

  2.

  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

  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

  有助于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一句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中心,做中学”新的三中心说。

  第三节

  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学教育研究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

  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

  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1.

  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

  研究目的具有针对性

  3.

  研究主体具有多元性

  4.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

  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

  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

  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

  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

  调查研究按照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2.

  观察法: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语言,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3.

  实验研究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认为的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4.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实践工作则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方案

  5.评价和总结

  6.修正方案进一步实施

  5.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已有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分析,认识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掌握历史研究法的步骤:1.收集资料

  2.史料的鉴别

  3.史料的分析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知识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配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特点:

  1.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

  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儿童

  3.

  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的特点:

  1.

  目的性:承担特殊的育人职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的2.

  专业性: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应该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专业工作则个,有比较强的专业素质,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受教育者的特点:

  1、发展性和不成熟性

  2、可塑性和可教性

  3、能动性和主体性

  教育内容: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加工的对象

  教育内容的特点:

  1.

  目的性和价值型

  2.

  发展性

  3.

  形态的多样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式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户为主客体关系,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又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生理意义上的人通过教育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教育帮助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具有的社会职能:

  1.

  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成为生产发展的工具

  2.

  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

  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不能将教育的独立性绝对化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产生的背景: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共同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结构

  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

  2、统治阶级还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3、统治阶级还以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

  社会政治制度还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

  1.

  教育培养出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培养出大批的高级人才,是他们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通过帮助个人实现政治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

  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

  教育对政治在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对文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结构: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层,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表现在?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有的发展领域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发展领域则要在较晚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1.

  遗传物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2.

  遗传物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因为: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地,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实施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4、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第四节

  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呈现的特征:

  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

  2、免费性,又叫公益性

  3、普及型,又叫统一性

  1986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规1、定人的社会角色

  2、规定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有以下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4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任务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智育的意义?

  1、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生衰弱

  体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德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五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广义来说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来说: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

  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

  1、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4、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句,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依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儿童,社会,学科

  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2、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

  4、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表现在?

  1、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

  2、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3、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体现学科的性质

  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

  2、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型发展规律所制约

  主要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分别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的安排他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编制课程

  3、周岁那是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

  较短的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缺点是:过多的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的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的把握世界的联系。

  活动课程:一些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

  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重视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综合课程有三种形式:

  1、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2、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

  3、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具体做法: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综合课程的优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总和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分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形态进行分类:

  显性课程:以课程标准,教材等显性的形式出现的课程

  隐形课程: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隐形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2.空间广域性

  3.内容的全面型

  4.表达的隐蔽性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学要培养新型素质的人才

  2、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在国际开展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至于落后

  4、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推进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2、改变知识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三维目标观

  2、综合课程观

  3、内容联系观

  4、学习方式观

  5、发展评价观

  6、校本发展观

  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第六章

  教学及其规律

  第一节

  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时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本质由以下几种观点?

  1、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2、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只是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3、交往说:教学时教师教育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4、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几人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从而提出教学过程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理论学和经济学五个方面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得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每一个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之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

  间接经验: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文化成果,是人类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任,别人的经验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存在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条件: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表现在?

  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要考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的新进展,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4、注重学生的感情生活

  第七章

  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要做好下列工作:

  1、备教材

  1.

  钻研课程标准

  2.

  钻研教科书

  2、备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

  3、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

  4、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的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

  上课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导入、课中,结束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一般以2——3分钟为宜,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

  课中主要有一下几种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策略:

  教师提出一种对新旧知识起链接作用的陈述,以帮助学生顺利接收学习材料

  2、问题教学策略

  3、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进行脑力震荡后,老师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来

  4、反思教学策略:从对立的角度,反方向的动态过程中考虑问题。这些特征有助于师生共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5、练习策略。练习策略要注意一下几点:1.根据练习的目的和功能选择练习的时机与形式

  2、教会学生练习

  3、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结束的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

  结束常用的方法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巧作铺垫,巩固练习,曲终奏雅

  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2、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

  3、作业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4、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5、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布置不同作业

  课外辅导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和指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分析评价教师上课效果

  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2、认真批改,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

  3、仔细评定,作业一般有成绩并尽可能写上评语,以对学生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4、及时反馈,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指出其原因

  5、重点辅导,对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易犯的错误,教师应找机会进行辅导

  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不同学科,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也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不同

  2.

  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

  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有可能是有针对性和有效的3.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的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提出的要求:

  1.

  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

  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和保存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

  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6、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差异

  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节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演讲

  2、谈话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以此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两种具体形式:

  1.

  传授知识的谈话

  2.

  巩固知识的谈话

  3、演示法: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和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或者做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可以分为3类:

  1.

  实物或者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2.

  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3.

  音乐,体育,劳动等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

  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盒校正,反复的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者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5、自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课堂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共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

  7、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8、实习法:教师根据教学大港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1、应该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组织性似的内容和要求

  课堂中可以分为一下三个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

  第八章

  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第一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新的教学改革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

  1、在课程理念上,变学科本位观为注重学生发展的观念

  2、在教学上,强调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基于权威和授受的师生关系

  3、在学生观上,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研究学生和学生的发展

  4、在教师观上,强调教师通过个人魅力权威,对学生的学识,思想,价值观进行指导,引导而不是强制灌输

  5、在课程评价上,鼓励,吸引家长,社区等广泛参与并采取多元,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评价,把素质评价与知识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自评,互评与专家、家长,社会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我们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正规教学和潜在教学的关系

  2、处理好学科教学和活动教学的关系

  3、处理好分科教学与总和教学的关系

  4、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5、处理好学术教学和职业教学的关系

  终身发展教学思想在时间上应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空间上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教学理念和教育生产方式的转变的具体指标表现在:

  1、构建一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教材体系

  2、形成一支善于攻坚,结构均衡,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实践经验的教学理论研究队伍

  3、构建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学校教学实验网络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加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造,其具体策略:

  1、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建设,加强德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2、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教学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

  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时效性

  第九章

  学习的认识基础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感官所能察觉的最小,最弱的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阀限,而个体所能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阀限,而个体能够察觉的这种微弱的刺激量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这种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下差异量,叫差别感受阀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揭示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是,总是有选择的吧少数实物无哦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是把他们只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个体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记录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主动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使之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如:远近,大小,亮度,颜色等,但对于同一事物,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稳定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注意与记忆

  根据注意力有无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力分为三种:不随意主义,随意主义,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主义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的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将主义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个体因素

  3、活动目的与组织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0.25——2秒之间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

  长时记忆经过加工后保持较长时间或者是终身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时间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学习时的神经活动,在大脑中会产生变化

  干扰说:遗忘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就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1、信息的编码阶段

  1.

  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

  2.

  记忆材料的位置,在识记材料时,对于中间部分的材料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来记忆

  3.

  在识记材料时,可以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形成数量较少,相互联系的意义单位

  4.

  个体的状态,选择自己最佳的意识状态进行记忆

  2、信息的储存阶段

  1.

  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如:韵律法,地点法,关键词法

  2.

  复习

  3、信息的提取阶段:根据记忆的编码特定性原则,当提取时的线索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效果越好

  第三节

  思维

  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实现的概括,间接的认识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2、直觉思维:个体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是,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概括出合理的理论

  3、辐合思维:个体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个体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4、常规思维:个体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异的,独特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三个方面: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

  认识发展理论:把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因式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与认识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用原已经证明的有效方法解决新问题

  4、功能固着:在知觉一个物体是,倾向于从他的一般常用的功能上认识他

  5、动机与情绪状态:对活动的态度,认识兴趣等或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过程效果

  第十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学习需要和诱因两大因素

  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

  诱因:能够满足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能够激发机体的定向行为,并使需要可能得到满足

  学习动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激发,指向,维持

  激发功能:党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学习动机能够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

  指向功能: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

  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客服分心刺激的影响,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其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几种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有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失败后,成功追求者的动机会增强,会更加努力一伙的成功

  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感受。失败后,避免失败者的动机则会减弱

  力求成功=需要×期望×诱因

  学生的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种:掌控目标与学习目标

  掌控目标定位于掌控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表现目标定位于好成绩和好名次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掌控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动机,信念与技能的发展

  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有三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他人,身体状况,心境,疲劳,个性

  内部

  外部

  可控

  不可控

  稳定

  通常的努力

  能力

  不稳定

  一时的努力

  情绪困扰

  稳定

  教师的偏见

  任务

  不稳定

  他人的帮助

  运气

  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比将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未来的成功会产生更高的期待

  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或任务难,比归因于努力不够,运气不佳对未来的成功期待会更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结果因素即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先前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是否会导致某一结果的预测

  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都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4个:成功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如何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2、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3、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从迁移的效果来看,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把学习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态度,和动机的呢过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第二节

  迁移理论

  共同要素理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要素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共同要素的领域

  概括化理论:当学生在掌握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够利用概括化的经验,迅速适应新环境,随情境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将概括化的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

  迁移是由于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关系的顿悟理解

  苛勒认为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认为个体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反应,而不是特定的刺激物做出的反应,即:并不是对两种情景的共同要素做出的反应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必然会产生迁移

  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在促进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

  1、关注学生原有的人事结构

  1、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人事结构中是否有恰当的起固着作用的概念,是决定新的学习是否能够发生的重要因素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越概括,越能够不受表面特点的制约,从结构特性着眼,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1、精选教材内容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产生主动地迁移意识)

  第十二章

  学习政策

  第一节

  学习策略及其分类

  学习策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习策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学习策略由一些列的规则、方法和技能组成

  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分为:

  1、元认知策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的认知和调节,有助于个体有效安排学习过程。

  元认识知识:有关认知的知识,包括对任务,个人以及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认知活动产生的监视,调节和监控

  1.

  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产生的监视,调节和控制

  2.

  监控策略:正确估计自己打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标准,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

  3.

  调节策略: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即认知策略的效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2、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个体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

  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多次重复学习内容,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方法:及时复习,整体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理解性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化,划线

  2.

  精细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方法:

  1.

  记忆术:通过给识记材料建立认为的联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包括:谐音、歌谣、关键词法、地点发、2.

  深度加工

  包括:做笔记、利用已有知识、生成性学习、3.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方法:列提纲,利用图表或表格,写概要

  3、资源管理策略:个体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满足自己的需要

  1.

  时间管理策略

  2.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3.

  寻求资源策略

  第十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原本不能诱发反映的中性刺激,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个体的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自己反应连接的结果(望梅止渴)

  桑代克的常识错误说: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结果会影响未来的行为

  在常识错误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三条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

  效果率:情景与反应之间连接的加强受反应滞后的效果支配

  练习律: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就越牢固

  练习律与效果率必须结合起来,否则,没有效果的联系是没有意义的准备率: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结果影响了相同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而结果又可以有不同的种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吧学习看成是行为反应发生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唯一手段,认为操作性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是控制强化的结果,通过控制强化,即可以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不是所有行为的获得都需要直接的强化,个体的很多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第二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苛勒的顿悟说: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通常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不同的特征,顿悟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通过表征系统的不断形成,即认知的生长,在头脑中可以建立一个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倡导发现学习(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根据学习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可以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可以发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的基础的)

  机械学习: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知识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机械学习: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的知识,知识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系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的条件: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意义学习的主管条件:学习者必须有吧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同时具有有关的概念,对新概念起固着点作用,概念清晰,稳定,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再者,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接受学习: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有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现行组着这学习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使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立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

  的作用。

  第二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缺失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构建主义: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社会构建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构建有关知识。

  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构建主义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构建主义教学观:学习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构建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教师或者其他人与学习者公共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者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

  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过程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关注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认为成长源自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提现在一下三方面:真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为学生着想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一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第十四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中学生心里发展特点概述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1.

  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2.

  自尊性与自卑性共存

  3.

  批判性与可塑性共存

  4.

  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

  5.

  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6.

  青春期冲动型与压抑性并存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1.

  自我意识增强

  2.

  性成熟带来性意识增强

  3.

  人际关系发展特点:

  1.

  与同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

  2.

  与父母的关系水平在初一到初二时期迅速下降

  3.

  与教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具有的特点:

  1.

  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2.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

  1.

  记忆的容量日益扩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年人

  2.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汇

  3.

  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

  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

  2、形成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1.

  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2.

  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情绪的维度:情绪所固有的在程度上可变化的某些特征,一般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程度

  三维度理论:冯特依据情绪的主管描述,认为情绪有: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组成。

  四维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特提出,认为情绪有:愉快杜,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四个维度组成。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的自主性

  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1.

  复杂与简单共存

  2.

  强与弱共存

  3.

  波动和稳定共存

  4.

  微妙和隐蔽共存

  情绪状态良好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

  1、有适度的欲望

  2、有清醒的理智

  3、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4、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5、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6、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情绪调节的方法:

  1.

  敏锐观察情绪

  1、了解自己个性特点

  2、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3、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

  平和接纳情绪

  3.

  正确调整情绪

  1、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

  4.

  有效表达情绪

  5.

  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人格系统分为5各方面:

  1、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稳定性: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也不会因为情景的不同而产生大的改变

  人格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性两个方面

  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生物特征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以人的神经生理特点为基础,人的生物特性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但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

  对人格影响的因素:

  1、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

  2、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

  3、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

  自我:在本我的冲动和现实条件冲突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他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超我: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

  1、性意识出现

  1.

  渴望了解性知识

  2.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

  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

  性冲动和性欲望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

  疏远异性阶段

  2.

  接近异性阶段

  3.

  异性眷恋阶段

  4.

  择偶尝试阶段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性冲动,恰当的和异性交往

  第十五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标准

  心理健康: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并不断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整合为8条: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1.

  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2.

  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所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科概括为:敬业,乐群,自我修养,体现在三方面:

  1、学习方面: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虑,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的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善于正确的评价自己,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的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第二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阶段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2、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

  3、异性交往村在困扰

  4、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

  厌学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1、为他人而学

  2、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3、逃避学习

  学生学习能力问题表现在:

  1、学习无计划

  2、不会科学的利用时间

  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5、不会听讲

  6、不会阅读

  7、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1.

  抑郁症。抑郁症的特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

  2.

  恐惧症。恐惧症的特征:海派上学,有焦虑表现,3.

  焦虑症。

  4.

  强迫症。

  5.

  网络成瘾症。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应有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学习辅导

  2.

  人格辅导

  3.

  生活辅导

  4.

  生涯辅导

  行为改变术的定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因为被他的结果所强化了,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行为结果施加奖励

  强化法: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系统脱敏法: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其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姐姐正常状态。

  系统脱敏法的三个步骤:

  1.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2.

  放松训练

  3.

  系统脱敏练习

  认知疗法: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于帮助他人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疗法的四个基本辅导过程:

  1.

  建立求助的动机

  2.

  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

  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4.

  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实现的和无限成长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询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真诚,咨询师与来访者都是真诚的2、接纳,咨询师应该无条件的接受来访者

  3、共情,咨询师要能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体验来访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团体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手段

  团体辅导的优势:

  1、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2、增强归属感

  3、体验互助与互利

  4、发展良好适应行为

  5、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交流

  6、“和别人一样”的体验

  第十六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主要构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他是个体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人们自觉的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客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

  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在一定情境下,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激发起道德动机,产生推动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再通过道德意志的努力和一定的行为训练,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行为有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锻炼增强道德意志。同类型为不断强化,反复出现,会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联系发展的统一体。道德教育的目标就试试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

  前习俗道德水平的主要特点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这种取向是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2.

  习俗道德水平:认为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成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也可以叫做维护权威和遵守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时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3.

  后习俗道德水平:个体超越对社会朱旭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曲线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曲线阶段,这一阶段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

  柯尔伯格认为:个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

  自我意识增强

  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行

  2.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

  家庭

  1)

  家庭的氛围

  2)

  家长的人格修养

  3)

  家长的教育方式

  2.

  学校教育

  1)

  校风和班风

  2)

  教师的楷模作用

  3)

  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课教学

  3.

  社会因素

  1)

  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关系

  2)

  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

  3)

  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的传闻意识,宣传报道及其言行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

  4.

  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方式大体相

  同的人们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2、内部因素

  1.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可能有4钟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

  改变认知

  2)

  增加新的认知

  3)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2.

  态度定时: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面临的人活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交织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

  3.

  道德认知:品德的形成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第十七章

  中学德育原理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和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学校的教育一般包括四部分组成: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

  理想和传统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

  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2.

  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

  德育过程中包含的矛盾关系:

  1.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

  品德由四部分构成:知,情,意,行

  知:道德认知,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情:道德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道德意志,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女里

  行: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外部表现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是外因,思想斗争史内因,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的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包括:

  1.

  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活动

  4.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

  班主任工作

  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要注意:

  1.

  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

  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

  态度真诚,热情

  4.

  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心弦,以增强效果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要注意:

  1.

  要选好示范的榜样

  2.

  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

  3.

  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

  要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3、指导实践法

  运用指导实践法要注意:

  1.

  执行学校国章制度的常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多重实践活动的锻炼

  2.

  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3.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4.

  补单的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5.

  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4、情感陶冶法

  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

  1.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

  2.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情景创设

  3.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5、道德评价法

  运用道德评价法,要遵循以下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吧奖惩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和奖惩

  第十八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一经形成,一般具有以下目标:

  1.

  共同的奋斗目标

  2.

  有力的领导集体

  3.

  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课堂管理过程

  与结果。

  具体包括:

  1.

  背景情况

  2.

  教学目标

  3.

  课堂规模

  4.

  凝聚力

  5.

  课堂规范

  6.

  教师领导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

  让全班同学快速静下心来快速学习

  2.

  坚持要求全班同学予以充分的配合

  3.

  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

  4.

  有清晰而易明的对策应付紧急情况

  5.

  教师对同学的注意力要一视同仁

  6.

  不要做比较

  7.

  遵守诺言

  8.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

  9.

  尽量把课堂常规事务全权交给学生

  10.

  顺利结束课程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类型:

  1.

  教师的因素

  包括教师的领导方式,移情,教学能力,焦虑,对学生的期望和偏爱

  2.

  学生的因素

  3.

  课堂物理环境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

  正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

  2.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3.

  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学生中抓具有说服力的优秀典范

  4.

  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师生官气融洽

  教师处理课堂问题,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主义慎用与惩罚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

  班会

  2.

  科技活动

  3.

  文体活动

  4.

  节日纪念日活动

  5.

  课外阅读活动

  6.

  其他班级活动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选题

  2、制定活动计划

  3、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三节

  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协调

  家庭与学校之间协调的方式主要有: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班级网络

  家访应注意一下几点:

  1、明确家访目的,每次家访不可例行公式,更不可能盲目进行

  2、分析家访对象,选择家访时机,3、注重家访后期追踪

  班级家长会: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其学科老师直接面对面的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gongzuozongjie/9723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