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8篇

时间:2023-05-31 16:36: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篇一: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高凤林

  主要事迹

  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长征系列火箭,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载火箭,40%的长征系列火箭“心脏”的焊接都出自高凤林之手。精湛的技艺将火箭心脏的最核心部件—泵前组件的产品合格率从29%提升到92%,破解了20多年来掣肘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难题。火箭生产的提速让中国迎来了航天密集发射的新时代。

  [详细]颁奖词

  突破极限精度,将龙的轨迹划入太空;破解20载难题,让中国繁星映亮苍穹!焊花闪烁,岁月寒暑,高凤林,为火箭铸“心”,为民族筑梦!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李万君

  主要事迹

  复兴号,当今世界上大规模运行的动车组列车,目前最高运营时

  速350公里。李万君以独创的一枪三焊的新方法破解转向架焊接的核心技术难题,实现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也焊出了世界新标准,推动复兴号的批量生产成为现实。如今每天290多对复兴号风驰电掣,已经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名片。[详细]颁奖词

  一把焊枪,一双妙手,他以柔情呵护复兴号的筋骨;千度烈焰,万次攻关,他用坚固为中国梦提速。李万军,那飞驰的列车,会记下你指尖的温度!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夏立

  主要事迹

  钳工是个普通不过的工种,但是能将手工装配精度做到0.002毫米绝不简单,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亮过“天眼”,他也从17岁的学徒工成长为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在人类极目宇宙的背后是一份极致的磨砺。[详细]颁奖词

  技艺吹影镂尘,擦亮中华翔龙之目;组装妙至毫巅,铺就嫦娥奔月星途。夏立,当”天马“凝望远方,绵延着我们的期待,也温暖你

  的梦想!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王进

  主要事迹

  特高压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被称为“刀锋上的舞者”。215米,70层楼高,这是特高压带电检修工王进常常攀爬的高度。王进,在正负66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上带电检修的世界第一人!目前,我国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4项,线路长3.5万公里,累计输电超过1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一。[详细]颁奖词

  平步百米铁塔,横穿超、特高压。世界第一的荣耀,他直面生死从容写下!王进,在“刀锋”上起舞,守护着岁月通明,灯火万家!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朱恒银

  主要事迹

  地质钻探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朱恒银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取芯的时间由30多个小时,一下缩短到了40分钟;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填补七项国内空白。44年,朱恒银,一个普通的钻探工人,用智慧、毅力,向技艺的巅峰不断挑战。[详细]

  颁奖词

  从地表向地心,他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一腔热血,融入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朱恒银,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乔素凯

  主要事迹

  核电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水平。乔素凯作为国内唯一的核燃料组件修复团队领军人,26年来20多台核电机组、10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带领团队操作零失误。2018年初,历经十年研发的核燃料组件整体修复设备,更是成功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详细]颁奖词

  4米长杆,26年,56000步的零失误让人惊叹!是责任,是经验,更是他心里的”安全大于天“!乔素凯,你的守护,如同那汪池水,清澈蔚蓝!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陈行行

  主要事迹

  陈行行,年仅29岁,国防军工行业的年轻工匠,在新型数控加工领域,以极致的精准向技艺极限冲击。用在尖端武器装备上的薄薄壳体,通过他的手,产品合格率从难以逾越的50%提升到100%。一个人最大的自豪是,这个世界不必知道他是谁,但他参与的事业却惊艳了世界。[详细]颁奖词

  青涩华年化为多彩绽放,精益求精生成青春信仰。大国重器的加工平台上,他用极致书写精密人生。陈行行,胸有凌云志,浓浓报国情!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王树军

  主要事迹

  在世界上最繁忙的重型柴油机生产线,平均每95秒就有一台大功率低能耗的发动机下线。王树军,一个普通的维修工,闯进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针对国外产品的设计缺陷,突破进口生产线的技术封锁,生产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低能耗发动机。让中国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和世界最强者站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详细]颁奖词

  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请命,只为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王树军,中国工匠的风骨,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谭文波

  主要事迹

  谭文波,坚守大漠戈壁20多年,被称为油田的土发明家。他冒着生命危险研制出电动液压地层封闭技术,实现了中国自己的自主产权技术,也是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打破了地层封闭工具都要从国外引

  进的局面,也为世界石油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革新。如今,他发明的试油工具正在广泛使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几千万元。[详细]颁奖词

  听诊大地弹指可定;相隔厚土锁缚气海油龙。宝藏在黑暗中沉睡,他以无声的温柔唤醒。谭文波,你用黑色的眼睛,闪亮试油的“中国路径”!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李云鹤

  主要事迹

  李云鹤,敦煌第一位专职修复工匠,几十年写下一百多本修复笔记,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工序流程。独创了大型壁画整体剥离的巧妙技法,既不伤害上层壁画,又让掩藏的更为久远的历史舒展卷轴,无限增值。他说,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把这么多珍贵遗产的生命延续下去。[详细]颁奖词

  风刀沙剑,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笔下千年!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李云鹤,用心做笔,以血为墨,让风化的历史暗香浮动,绚烂重生!

  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港珠澳建设者集体

  主要事迹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被誉为桥梁界的珠峰,水上长城,整整15年的建设工期,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以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美誉,让来自中国的超级大工程又一次被载入了史册。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三万名气吞风涛的建设大军,三万双劲健有力的工匠之手,三万个智慧巧思的头脑。高效运转,系统集成,创造出世界顶级大桥,成就中国工匠的巅峰之作![详细]建设者:

  我来自湖南。我来自贵州。我来自四川。我来自河北。河南、广东、山东、重庆。我们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我们是中国工匠!

篇二: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优秀8篇〕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一

  有一种人,带着灼灼的光芒穿梭于各个岗位,用劳动点亮了我们的生活,质朴、勤劳、敬业、钻研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便是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事迹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才会有如此美好的今天;他们的努力或许显得渺小,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对未来充满希望,劳动是美丽的,劳动者的身影是最美的。那些毅然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平凡故事。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二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会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荣,作为一名战斗在生产线的普通员工,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祖国多么需要能工巧匠,让我们用我们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为我们的企业献出一份力量。

  观看完之后,我们深受感动,这还激发起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习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三

  什么是大国工匠?匠心,乃是精雕细琢,凭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匠心,乃是兢兢业业,靠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匠心,又是一双巧妙的手,绘出一片美景。

  “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影响着祖国的命运,在建设矿山中冲在最前线的工人们,不缺奋斗的青年。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面对世界新形势,工人们发扬创新精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面对艰苦的局面,工人们坚决不移地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说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能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四

  重温《大国工匠》纪录片,聆听24位极具“工匠精神〞的传奇人物事迹,感悟“工匠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会感慨于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洞,会赞叹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技术。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的事迹中所描述。他为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这样的技术,非一朝一夕所成,也非臧谷之羊的态度所能做到。工匠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是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精湛技艺。

  回忆三国,诸葛亮一生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做到了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所谓“工匠精神〞除了做到精细、精准,更多的是敬业。作为国家电网检修工的王进,面对工作时带高压电50万伏,作业地点离地面100多米,脚踩晃晃悠悠的电线,这种让普通人想想就心惊胆战的工作,他却在这一岗位上坚持了21年。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心、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使其成为了超高压输电线上的“舞者〞。相当多的工匠岗

  位,都是以身犯险而保大业平安,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梁启超曾在《读书分月课程》中写道“无专精那么不能成,无涉猎那么不能通也。〞做工作时我们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做到心无旁骛。作为殷瓦钢内胆焊接的领军人物张冬伟认为心不定那么手不稳,手不稳那么活必糙。即使焊完一条6米长度的焊缝需要5个小时他都能做到心如止水,手如拂羽,身如渊渟岳峙,这就是大匠精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就传承着敢为人先,身先士卒的精神。第一次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解决了一代又一代的温饱问题。无论是改变拓印技术,实现三维拓印的李仁清;还是从传统雕刻工艺向现代数字化雕刻制版转化的马荣,他们都做到了创新。

  我们所从事的电解铝生产一百多年来一直遵循着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但自从熔盐电解法诞生之日起,电解铝的先辈们对于电解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指标的提高就从未间断过。电解槽电流由最初的几十千安开展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千安电解槽AP50。电能消耗由吨铝22023kW·h降低至现在的12900~13200kW·h。在电解槽设计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能较好地处理电解槽的磁场、流场、热电平衡等问题。正是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我们由最初的在生产现场监管电解槽的生产状态,开展到了只需坐在计算机前通过生产历史曲线的分析结合多维图就能准确判断电解槽的生产趋势。作为一名电解生产的工区长,在生产中要积极学习现代铝电解知识,将理论和生产现场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电解槽。首先对于根底数据的测量要准确。结合计算机给出的大数据对电解槽运行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通过生产参数的调整使电解槽按预定方向开展;其次日常的操作要精细化,进行仿生学管理,我们常说电解质是“血液〞,阳极是电解槽的“心脏〞。更换阳极作业相当于做一场心脏手术,一定要精准、快速高效的完成,把对电解槽的干扰降低到最小,新极保温料相当于我们的衣服要夏薄而冬厚,保持电解槽的热平衡;最后对于电解槽要运行分段和趋势管理,电解铝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管理,合理设置单台槽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进行趋势化管理,使电解槽高效、平稳运行。换而言之,任何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即所谓“工匠精神〞。

  作为工匠岗位的工作者,我们应当传承“工匠精神〞。做到不断进取,自我提升。面对传统技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工作忠于职守,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干活。如中国工业沈飞标准件厂的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所说“干工作,不光会懂,而且会通;不光会通,而且还会很精。〞千古工匠的业绩已然竖起历史的丰碑,今日的我们应以扎实创造去赋予民族文明以实体形态。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五

  周五晚上收看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大国工匠〞,既是匠人,也是追梦人。他们用双手铸就了港珠澳大桥的辉煌,用智慧将航天器送上太空,用坚守探测出一个个油田,用果敢挑战超、特高压带电作业……他们是焊工、技工、电工、桥梁工等等,来自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有着同样对工作执着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团队。这座大桥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它的美丽、雄伟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实现这份美丽的过程中,那些辛酸和励志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其中一个难点便是一个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我国的桥梁专家们,在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也不能后退。2023年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五环。

  这些可敬的典范,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员。但是,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奉献。我们要向这些典范人物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去守护孩子们稚嫩的童心,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中茁壮成长。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六

  我们生活在纷繁的世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即便如此我们生活中不缺乏激情与感动,只是少了一些发现感动的眼睛,只是没有去好好的用心感悟。我

  们的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人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厂为家,兢兢业业,他们的身影遍布整个公司,他们有时在高出焊接着管道,从不畏惧总分值作文网烈日的炎热和飞溅的火花,有时在车铣铇前专注的加工者零件,追求着丝米的精确,有时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来回穿梭,为了一个不容易查找的机器故障忘记了饥饿,他们有时为了车间的工作环境更适宜,全然忘记了汗已湿透衣衫而浑然不觉,他们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严寒酷暑,随时为了车间生产而默默奉献着。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七

  工匠精神: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千年的大国,从吃穿住行,到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绵延不绝。小到0。01的尺寸,大到跨越千里的工程,精到毛细针管的分毫修补,准到点滴的校对符合,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表达。

  看着电视上那些貌似与我的生活并无紧密相关的行业和人物,头脑中想到的却是劳动技术课上的生动画面。“老师,为什么一定要画木工加工线啊?差不多不就行了?我想早点动手操作。〞“不就差一点吗?老师干嘛要对我要求这么严格?〞“我只会用剪刀,能不能不用刻刀?我害怕!〞“老师我做不好,我放弃了!〞……

  是啊,我就是这么较真的老师。孩子们啊,这一分一毫看似不重要,但是代表了劳动的态度。这好与不好不重要,态度决定一切,难不难看没关系,步骤操作是规矩。原谅我的较劲与严格。因为,你们是未来的我大中国的脊梁,是未来我大中国的工匠,是精神的传承者,是希望。

  电视节目有结束的时候,一个个奖杯代表了坚持和精神。多希望在未来的大国舞台上可以看到曾经跟我学习,玩耍,提问甚至被较劲到哭鼻子的孩子们,精神不灭,奋斗不止。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年轻就该有梦想与坚守。青春应该属于梦想,因

  为梦不断地去追求去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梦想人人都可以拥有,而能够一路坚持下来的人却很少。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会遇到迷惘与挫折,这属于一个追梦者的人生滋味。看看这些“大国工匠〞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哪一个不是呕心沥血,他们为了做好每一道工序,无数次做着同样的工作,进行着反复的操作。

  争做自己行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根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将简单的招式炼化成自己的绝技,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奉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冲动,为之点赞。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通往工匠的路上砥砺前行,为公司为国家的开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我们要不断地进步充实自己,扎扎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篇三: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5篇)

  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1讲起冯新岩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独步世界的技术名片——特高压。

  在山东,每六盏灯中就有一盏是由“外电入鲁”的电点亮的。这些电大都是由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转化来的“绿电”。电流通过特高压大电网组建的“绿色通道”,经过一座座特高压变电站,不远万里进入千家万户。冯新岩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超高压、特高压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000年10月,泉城济南褪去浓绿的夏装,渲染着金黄。新成立不久的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迎来一批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的队伍里,冯新岩排在第一个。他年轻的脸庞上难掩兴奋与喜悦。

  冯新岩被分到了电气试验班。那时候,冯新岩白天在现场边干边学,总是拉着师父王宝利问个不停。王宝利常常半开玩笑说:“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试验时,别人做一遍,冯新岩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仅要学会,还要学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职四年后,冯新岩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了前往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继续学习的机会。多年来,他一边实践提升,一边勤学不怠,他的学历不断“升级”。经过努力,他不仅获得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还被母校聘请为校外硕士导师。

  在专业上,他扎根一线担当实干,苦练本领,入职第六年,他就与团队拿到了全国首届电力行业电气试验技能竞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备赛期间,由于废寝忘食,他的体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奋发实干,埋头钻研技术,勤奋磨砺本领,渐渐在专业上崭露头角。很多大国重器的“疑难杂症”,别人解决不了,他却能“手到病除”。他“电网神探”的名号渐渐叫响。

  2022年,冯新岩从100多万名电网职工中脱颖而出,当选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首席专家。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2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这里一所大型军工企业——中航工业哈飞的职工。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秦世俊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岁那年,心怀航空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

  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们讨论问题(央广网发

  黑龙江省总工会供图)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对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零件加工任务,因为数模和锻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用编程加工,多年来只能采取手动加工,秦世俊心想这个活儿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质量还不稳定,他决定自己琢磨编程方法。去机床采集点位,汇编程序,反复试验,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创”的加工方案。经过数字化吻合,大家惊奇地发现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3郑志明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咱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41998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卫东,就把“学最好的技术、当最好的司机、做最好的员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转眼二十余载,从技校学生到技术工人,从拖车司机到海河工匠,从“单打独斗”到成立“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从远近闻名的“拖车王”到带动培养出一大批“王牌”技术骨干……成卫东以匠心致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总结出拖车“快”“准”“稳”工作法,屡次打破港口操作纪录,大大提高港口作业效率,还与团队成员一道开展“牵引车驾驶室防尘装置”“LNG牵引车燃气供给装置”等技术创新改造200余项,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其中38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如今,天津港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的目标阔步前行。成卫东又带领技术团队主动服务对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用自己“看家本领”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当“师傅”,为先进的智能系统提供宝贵的经验技术支撑。此外,成卫东还和码头一线的技术人员一起,推进了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作业中自动充电、自动避让、自动停靠等问题的解

  决,让一线的技术人员少走弯路,并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现场作业效率大幅增加。

  站在智慧零碳码头的七彩廊道上,看着一个个集装箱从堆场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从智能加解锁站到岸桥,实现了全球最高水平的无人自动化操作,成卫东心潮澎湃。他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新起点,他将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岗位技能水平,创新发展、勇毅前行,带领他的团队再建新功。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篇5母永奇参加工作12年来,驾驶盾构机4万小时,累计掘进28公里,从“洋盾构”到国字号,从常规盾构到超大直径盾构,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盾构专家人才。先后荣获中原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母永奇先后参与了宁波地铁、郑州地铁、成都地铁、世界最大直径水下铁路盾构隧道——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世界上输水压力最高距离最长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国内最大直径盾构隧道——深圳春风隧道的建设工作,是国内少数几个能够全面掌握当前隧道施工主流盾构机型的专家人才。他先后参与攻克宁波地铁软土地层沉降控制、郑州地铁砂质地层盾构掘进地表沉降控制等多项重大难题。以他名字命名的“母永奇盾构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获得创新成果36项,为企业创造了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母永奇主动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一到色季拉山隧道工地,母永奇全身心投入TBM组装和调试中,37.96千米的色季拉山隧道被誉为亚洲铁路TBM第一长隧,在这条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铁路线上,母永奇克服高原低温缺氧等不利影响,带领项目团队仅用7个月完成全线首台TBM“雪域先锋号”始发,仅用20天组装完毕“忠诚担当号”TBM。开工一年,实现两台超大直径TBM运输、组装、步进,并实现月掘进613米,填补了我国高原大直径TBM施工空白,创造了我国高原TBM施工新标杆。

篇四: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政府的富强,同样也是人民的富强。而《大国工匠》这部记录片,正好给我们诠释了国家富强的另外一面。

  在新的时代中,新时代的烙印下,父母们不停的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潜意识中就绝对的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人生才能出人头地。而这一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说这一种思想的错误,却也不能认为它完全的正确。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这天,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靠着虚体经济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而更多的是一个未曾上过学,并没有什么出色学历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在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让国际能站在国际上,让总理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说:

  中国制造

  这四个大字。

  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

  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

  这四个字,给新时代的我们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八个工匠

  八双劳动的手

  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

  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专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浮躁的社会,让我们忽略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

  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

  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

  手。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

  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

  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等待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只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独具匠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

  观《大国工匠》,我们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一系列故事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增强了作为一名中职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宣传片讲述了高凤林等八位工作在不同岗位中的劳动者,凭靠自己过硬的技术,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职业技能的完美,最终脱颖而出,为民谋福,贡献社会的故事。

  《大国工匠》推崇

  匠人精神

  宣传技术技能,成就出彩人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很有意义。

  五一

  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

  国宝级

  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

  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_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

  源泉

  。我把它称为

  成功之源

  。这个

  成功之源

  就是

  爱岗精神、敬业自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

  。表现在,既不爱岗,更不敬业。有的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务正业,把主要精力放在

  第二职业

  上;有的粗枝大叶,不求

  过得硬

  但求

  过得去

  有的滥竽充数,长年累月

  占着茅坑不拉屎。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之一。筑就人生美丽梦想也

  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职业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大国工匠

  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篇五: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8篇)

  为什么会出现大国工匠?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110亿元,对于多数人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而对于冯新岩而言,是扎根一线奋斗23年交出的真实答卷。这个数字,是由他在行业内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累加而成的。

  23年来,冯新岩不断总结经验,独创了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望闻问切”异常诊断体系。利用这套体系,他先后诊断超高压、特高压设备严重缺陷百余起,从未失手,避免因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的损失超10亿元。在查找带电设备隐患方面,他的技术达到业内顶尖水平。

  2018年,某换流站的运维人员在日常检测中发现,一台换流变压器内部有放电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换流变压器损坏。换流变压器是电网系统内单件最值钱的“家当”,一台造价就上亿元。大家一方面担心隐患处理不及时造成设备严重损坏,给国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另一方面担心如果立即停电检修,特高压入鲁“大动脉”暂停运行导致的能源负荷损失不可估量。

  这时,冯新岩主动请缨,展开了隐患排查,在最短时间内查明了隐患原因并推断出隐患位置。得益于冯新岩的精准判定,设备厂家提前准备好了备品备件,仅用半天时间就将隐患处理完毕,避免了设备返厂检修造成的上千万元损失。这次故障判定和采取的应对举措,受到了设备厂家和国内变压器专家的高度评价。

  过硬技术“内功”的练就,离不开他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多年来,冯新岩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获得发明专利112项,发表论文86篇,编写标准26项,出版专著16部,独创16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新技术,攻克30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技术难题,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创新补助金支持,成果累计创效达3.6亿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创

  新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的QC小组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2“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于能否全情投入。”秦世俊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每天刻苦钻研技术,为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与汗水。

  当不少同龄人下班去休闲娱乐时,秦世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发现一个就消灭一个。所有的节假日、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学习。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为了自学制图和编程,他报考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并顺利毕业。

  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龙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对于这样的选择,秦世俊毫不后悔:“大赛给了我历练和成长,但我肩负的责任更重要。也许在别人眼里,哈飞就是一个企业,但在我眼中,这里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我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此后的7年时间,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公司的科研生产中。

  扭轴是直升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但秦世俊选择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了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

  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午夜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终于,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打破传统、勇于创新已经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多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1000余项,创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秦世俊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3“跟着师傅学技术,很过瘾。”郑志明的徒弟们对记者说。

  郑志明非常注重“传帮带”,在培训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年来,郑志明每年免费授课200多课时,先后带出了5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

  谢评周就是郑志明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他从一名一线装配钳工快速成长为工匠人才,31岁的他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技能专家。

  谢评周曾问过郑志明:“您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郑志明哈哈一笑说:“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说‘这就是某大工匠的师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们也被他敢于向技术难题“亮剑”的精神鼓舞。

  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着数十个攻关项目,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着一群为广西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车间班组里的“传帮带”一直是工人

  成长的重要基石。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4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数千里之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35车间机加七组数控车工何小虎正看直播,只听解说道:“神州十三号不仅是我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飞船,还是返回最快的飞船,从1~2天缩短到8个多小时。”何小虎感到无比喜悦和荣耀。

  因为运载飞船的火箭“心脏”——液体火箭发动机,由该公司研制,其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作为“心脏之中的心脏”,便出自何小虎及其工友之手。

  多年来,何小虎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和空间站建设等生产任务,一次次成功“飞天”,令中国航天事业的“心脏”更加强大。

  续传承,特别能吃苦

  “师傅,我们用什么设备加工航天领域最精尖深的产品?”大学毕业,进厂第一天,何小虎问师傅董效文。

  真正走进车间,何小虎“被泼了一盆凉水”,他看到有的车床清晰写着“1967年生产”。师傅看出了他的沮丧,指着墙说:“生产航天领域的产品,我们靠的是这个。”何小虎看过去,墙上是一行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入职第一课,由被誉为“航天钻头”的全国劳模曹化桥开讲。何小虎记住了两件事,一是曹师傅可以在太空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喷注器上,钻出2000多个不同角度、直径的小孔,最小孔直径只有0.12毫米;二是为了保护视力,曹师傅几十年如一日不看电视。

  后来他才知道,他们那个车间被誉为“劳模工匠的孵化器”,有一种精神在传承着。何小虎有了目标和方向。

  何小虎开始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和实践。那几年,他经常满脸油污、浑身沙砾,鼻子里都是灰土。他从基础做起,泡在车间里反复做零件、磨刀,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学习,找各个师傅请教——那是最苦的几年,也是进步最快的几年。

  “踏实、勤奋,又善于思考和总结,陕北孩子的拗劲、韧劲,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董效文说。

  苦心人,天不负。2016年,何小虎首次参加国家一类大赛,荣获陕西第一,全国第四,这是陕西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2017年,中国大能手选拔赛,他成为陕西入围全国十强第一人。2018年,32岁的他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最年轻的裁判。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52019年4月,当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成立征调各工种人员时,师傅们第一个推荐了田得梅。

  当舍下不足周岁的孩子,带着行李匆匆赶到白鹤滩时,面对眼前忙碌又有些杂乱的工地现场,田得梅倒是觉得“很平常”,和之前待过的项目并无二致,那时的她还无法预料,在大国重器的舞台上,她将绽放出怎样的光芒和华彩。

  项目开工初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安装间场地被土建杂物大面积占用,为尽快开展施工,需将场地及时腾出,作为项目部当时唯一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的身上。时间紧、任务重,田得梅经常两个桥机换着开,以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时长,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完成了项目前期材料设备倒运和场地清理等工作。

  与此同时,田得梅也从曾经的“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傅”。作为天车班班长,田得梅坚持通过“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徒弟。如今所带出来的6位徒弟,已全部能够独立负责吊装作业并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转录成为水电四局正式员工。

  “师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在天车工的岗位上持续发挥光和热,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田得梅的徒弟邓满平说。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迎来吊装时刻。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之一,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约2100吨,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

  部两台1300吨桥机配合完成吊装。在吊装过程中,两台桥机需要保持步调一致,以7米每分钟的速度前进。面对挑战,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关点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检查。

  吊装时,她冷静细心,沉着细致,面临5厘米的吊装误差,在眼睛无法看到的情况下,她凭借出色的吊装水平,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全面吹响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为2021年6月28日首批机组安全投产发电,献礼____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续工作之中,田得梅结合白鹤滩左岸地下厂房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她的带领和天车班的共同努力下,左岸剩余7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全部取得一次性顺利吊装就位的良好成绩。她所带领的天车班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她个人也因为优异的表现,先后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中国电建“电建工匠”、中国电建“起重机械操作专业特级技师”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6抓进度

  不断推进生产提速

  他是“把哨的士兵”,牢牢把握生产节奏,守住任务节点。对于他来讲,庞大的系统工程丝丝紧扣,飞机上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当下耽搁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下一项任务开展,带来计划的大调整。为了推动相关工作高效进行,他盯设计,盯工艺,盯工段,盯自己工段以外的班组,电话盯,微信盯,第一时间保障现场问题解决。不把问题说清楚、解决好就绝不罢休的工作风格也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让人肃然起敬。正因为他身上的这一股劲,电子电气工段生产速率显著提高,同时带动C919大型客机全机电缆的上线速度、完成率、产品质量等的日益提升。“在解决问题上,我只有一个立场,那就是为了产品质量、型号发展”。成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他的坚持,带动工段形成合力,促进型号研制架次条线解决关键问题,保障产品优化落实。

  作表率

  扛起责任有担当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对大飞机事业的责任担当,源于他对“百年百架”目标的深刻认识。他深知,这一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留给大家的时间不多,因此更不能懈怠。作为工段长的周琦炜,在C919首架机首飞前夕,立下了“不完成首飞任务不刮胡子”誓言,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壮志豪情;在C919大型客机104架机线缆敷设期间,整整30天他坚持驻扎现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句话,“大家一起干,有问题找我,我都在”。他的以身作则,他的奋斗精神,使工段内团结一心,使大家为之感动,深受感染,没有一个人觉得苦,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最终顺利完成104架机全机导通节点。

  抓管理

  确保工作协同高效

  随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不断深入,为了确保完成生产节点,周琦炜对班组制定“军事化”管理,从班组出勤和上机工作时间进行调整,从班前会到中午用餐时间,从下午上机到下班,时刻按规定时间“走”,确保机上生产效率。他周一做好本周工作布置、周五做好本周工作总结,如班组成员遇到特殊情况,充分做好工作的协调安排,提高班组工作的连贯性。他与设计、工艺方紧密协作,推动多工位齐头并进,带领班组组员全力奋战,完成了数万个卡箍、超过十万个标准件以及线缆线束的敷设工作,保证线缆敷设万无一失。

  对于梦想,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对于工作,他恪尽职守、不断创新;对于自己,他严格要求、不求名利;对于后来者,他悉心教导、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扎根一线13年、专注飞机电子电气装配技术的老员工,周琦炜用信心和恒心“两颗心”,扛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充分挖掘并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众多急、难、险、重任务,带领团队共同推动国产大飞机电子电气装配一架比一架好、一架比一架快。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7从省级到国家级,孟维的奖越来越多,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江苏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工……伴随着荣誉,他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走上研发创

  新之路。

  20年来,孟维带领团队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攻关研究的数控机床加工锻件滑轮方法,突破了在数控车床不能加工滑轮的禁区,被命名为“孟维滑轮操作法”;自行设计制造出的非标刀具,攻克了国外非标刀具技术壁垒,掌握了非标刀具制作的核心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引进实施的等离子切割法加工相贯线工艺,已被全集团、同行业广泛采纳应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孟维还承担起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将有绝技、绝招、绝活的一线骨干精英聚拢,组建孟维技能大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将加工方法、诀窍等技能传授给同事。“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丰富自己。借助创新工作室,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技术骨干,让‘金牌工人’在生产一线不断传承。”作为工作室带头人,孟维已累计培训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等工种500余人次,助力22人取得技师资格,43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优秀人才。

  “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简介篇8从国内到国际的“24小时热线”

  休息前关闭手机,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冯新岩的手机却常年处于24小时畅通状态,不分昼夜,无论节假。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紧急求救”电话,这些求助可能来自山东省内外,也可能来自海外。

  2022年9月的一天,忙碌半天的冯新岩准备吃午饭时,收到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位电气试验人员发来的信息。对方请教他变电设备红外热像异常原因。冯新岩立刻放下碗筷,仔细分析对方发来的图像,并给出了缩短周期跟踪一段时间的建议。

  对于冯新岩来说,通过电话、微信帮省内外电气试验人员分析变电设备异常并给出建议,是三天两头就有的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专家热线”。

  2016年,冯新岩被聘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从业者传授实践经验。多年来,他累计授课600多课时,培训1000多名带电检测技能人员,被评为“国网技术学院优秀兼职培训”。

  如今,冯新岩的24小时不关机“热线”还变成了“国际热线”。这还要从距离山东3000多千米的巴基斯坦说起。

  2018年,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近900千米长的电力线路纵贯巴基斯坦南北。自2020年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电力铁军”就驻扎在默拉直流工程现场,带去了先进的电力技术,手把手地教“巴铁”兄弟实现电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冯新岩常常拨通国际长途电话,询问驻守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现场的同事们工程的运行情况。他说:“遇到专业上的问题,一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就这样,冯新岩成了默拉直流项目的场外专家。为此,有人开玩笑说:“冯班的技术不仅点亮了齐鲁大地的灯,也让巴基斯坦的灯火更加灿烂!”

  多年来,冯新岩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不断地带动着身边人,让“能手身边再出新能手”成为行业佳话。

  夜幕降临,俯瞰齐鲁大地,万盏灯火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当一座座城市沉浸在灯火璀璨、岁月静好中时,在远离热闹市区几十千米外的某座特高压变电站,冯新岩正和徒弟们对一台变压器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深夜,通过一系列综合研判分析确定设备健康运行后,冯新岩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有人说,作为万家灯火的“守光人”,冯新岩早已成为一道光,一道技术之光,一道奋斗之光,一道温暖之光。

篇六: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篇一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

  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

  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

  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

  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

  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08年,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

  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篇二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材料中的老王,就是焊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看,老王并非出身高校名校,相反,他只是一名职高生而已。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老王成为了一位“焊接大师”呢?不靠别的,靠的就是执着、敬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或许,在老王走向“大国工匠”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坎坷和磨难,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阻挡老王那颗敬业奉献的心。因为这样,老王最终成为了焊接行业的佼佼者。所以,最具风采人物的桂冠,应当戴在老王的头上。

  当前,我国正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一个制造强国的诞生,必须出现千千万万个像老王那样的“大国工匠”,只有这样,创新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2015年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他们是:长征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凭借高超的技艺,用“工匠精神”锻造了“中国品质”;錾刻工艺美术师孟剑锋,在上百万次的錾刻中,没有一次疏漏;深海载人潜水器零件装配专家顾秋亮,装配的零件丝毫不差,人称“顾两丝”;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的工匠生涯中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未出现过一个次品,被称为航空“手艺人”;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缝”钢板的焊接大师张冬伟,其焊接的殷瓦板只有牛皮纸一样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如果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面对如此艰辛的任务,他做到了万无一失;捞纸大师周东红,经他捞的宣纸,成了国内著名书画家青睐的上乘纸品;高铁研磨师宁允展,其负责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技术难度非同一般,可他做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席钳工管延安,其安装的精密设备完成了16次海底隧道对接,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上这些技师是战斗在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了“大国工匠”,他们是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模范先锋。

  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是的,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因为他们不仅能创造性地劳动,而且还具有“高精尖”的技术。“中国制造”若要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靠的就是技术性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在追求卓越品质的今天,我们希望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这些“大国工匠”不仅能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能干一行精一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能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篇三

  今天,央视新闻推出一档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那些劳动者

  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而这个星期四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大国工匠》,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这个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借这8双手向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致敬!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

  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

  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一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

  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二

  同志们:

  大家好!

  自从南北机车合并以后中国中车股票暴跌,为了振奋民心,“大国工匠”一词应运而生。这个成语一是表明中国是大国,二是夸奖技术工人的手艺和敬业精神。

  为什么一定要是大国工匠,而不是大国大师、大国专家呢?因为这年头大师、专家、教授、学者约等于坑蒙拐骗,造词者想来想去只有“工匠”一词带有农民工进城般的质朴,没人会拿这个头衔去骗吃骗喝,所以最后决定用“大国工匠”。

  说到中国最有名的工匠那非鲁班莫属。鲁班原名叫公输班,祖上几辈都是木匠,自从鲁班继承了父辈的衣钵后勤奋钻研,发明了锯、刨子、墨斗、曲尺等一大批工具。但当时是战国时期,天天都在打仗,今天刚建起的房子,明天一把火就烧没了。这就好比在爽朗的女生面前耍心计,在豪迈的女生面前装纯情,注定成功的机率都不高。

  终于有一天鲁班开窍了,既然天天打仗,索性就为打仗服务好了。于是到了喜欢打仗的宋国推销自己的攻城工具,这些产品富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备受赏识,宋国决定订购一批。但鲁班刚跟宋王签完合同墨子打着和平的旗号就出现了,两人都是木匠出身,互相看不顺眼,且墨子又是来砸他生意的,鲁班哪里肯让,九设围城与墨子较量。

  结果呢,鲁班输了个稀碎,宋王一看这丫的靠不住,赶紧退货。鲁班为人心胸比较宽广,不去计较输赢,专心向墨子请教,并很快接受了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的思想。墨子是当时很有名的思想家,鲁班发明的工具因为贴上了“墨家制造”的标签顿时销量暴增,鲁班本人也名气大噪,成了木匠的祖师爷。到了现在,经过几千年的包装,都成了木匠的代名词。

  “班门弄斧”和“关公面前耍大刀”同是形容在行家面前卖弄手段,为什么不称关公是大国工匠呢?因为在鲁班面前你只是丢点脸面,而在关公面前你丢点的就是脑袋。

  “乱红飞过千秋去,一拍两散鸡蛋黄”,哪怕当不成大国工匠,也要为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哪怕逢赌必输,也要胸襟宽广,最后给你个忠告:千万别买中国中车的股票。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三

  大家好!

  “传统服装行业竞争压力大,学艺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资待遇也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做学徒。即使有也很难熬过三年学徒期,无法出师。”3月31日,静安区政协委员马颖慧在静安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指出,上海传统技艺正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窘境,引起委员们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呼吁弘扬“工匠精神”,救

  救沪上“老字号”。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沪上“老字号”资源,漫步陕西北路,“白玉兰”真丝、“第一西比利亚”、“美新点心”等。其中,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鸿翔女装制作技艺、王家沙点心制作技艺、陆氏伤科疗法、大美华布鞋制作技艺等等,都是沪上“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来,众多沪上“老字号”品牌陷入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继承荒。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素文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这种人才发展中“匠人精神”的缺失,不仅让“老字号”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继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更让中国制造遭遇“人才瓶颈”。

  有委员指出,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历史负担重、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市场化能力和品牌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明显不足。加之“老字号”品牌的工匠整体收入不高,国家级、市级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得到与自身精湛技艺相匹配的收入,学徒收入则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这样的“老字号”技艺非遗传承人招不到学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学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压力下,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学徒无法安心学艺,跳槽离职率很高。

  委员在调研中还发现,被认定为静安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目前尚只是荣誉,没有相关津贴。此外,根据现有国家相关政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只限一位,这让该技艺师承的其他中高级技师看不到希望,从而导致动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么,如何拯救”老字号”呢?有委员倡导,当今社会需要重视匠人、匠艺、匠心的培养,加大对劳动技术能手、手工艺能手等特殊人才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还有的委员发现,静安区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牵线逸夫高级职校与“老字号”企业对接,为非遗传承人输送了一批学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反响。因此建议让静安区域内众多的国家、市、区级的非遗技术、“老字号”品牌文化和历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同时关心好区域内各级非遗传承人、中高级技师队伍,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据了解,去年静安区相关部门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率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助计划》,作为区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一个项目,对区内非遗传承人带教学徒及学徒本人进行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和鼓励非遗技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非遗传承人及学徒也产生了激励效果。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静安的“老字号”品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遗传承人才集聚,资源优势明显,基础工作也较为扎实,委员们呼吁,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唤起对老字号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视。

  谢谢大家!

  >>>下一页更多精彩“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一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

  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大而概之就是爱岗敬业、严谨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劳模的本色凸现了“工匠精神”。

  增城各级劳模源于广大劳动大众,在他们当中,有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扭亏为盈的企业负责人及脚踏实地、勤奋劳动的一线工人;有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攻克艰难,获多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能手;有农村带头人和专业户,立志耕山,开展种养,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有视培养新一代为已任、用爱和智慧塑造健康向上心灵的优秀教师;有兵不血刃、破案如神,严惩刑事犯罪分子、确保一方平安的忠诚卫士;有呵护患者、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依法行政、呕心沥血、当好群众贴心人的机关干部;有把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荣立奇功的军之英才;还有堪称“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他们正是增城各行各业的“工匠”。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须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一种美德,是对事业、职业应有的态度。有一句公民道德格言叫“就业须敬业、敬业有事业”,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敬业;一个人只有始终敬

  业,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弘扬劳模工匠精神,首先要爱岗敬业,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实践,增强能力,从而塑造劳模形象。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须严谨做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工匠的成长必须有一种老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甘愿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社会承认,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不平凡的成就。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须传承传统。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技艺高超的工匠层出不穷,豪杰辈出,英雄横空,从鲁班雕木成凰到庖丁解牛神技,从墨子探行求规到张衡观天测地,古人凭着精湛的技艺为我们树立了不垂的丰碑。弘扬劳模工匠精神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高深的智慧。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须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劳模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决不能满足于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技能,拥有“独门绝活”,成为行家理手、时代先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着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的目标,积极弘扬劳模工匠精神,为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工匠精神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这里做大国工匠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传工匠精神,做鲁泰工匠。

  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以及公司车间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我们了解了大国工匠的故事,并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大国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与他们的差距,不禁梦想向他们靠拢。

  每次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后,我就一次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捞纸工,有研磨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吗?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周东红守着又冷又潮湿的捞纸池就是十几年,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平凡永远是人生的常态。但平凡能孕育伟

  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辉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恪尽职守的意识、热情服务的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时刻发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匠精神,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鲁泰工匠!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看过“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的人还看了:1.大国工匠胡双钱的事迹2.2017《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演讲稿3.大国工匠先进事迹观后感4.大国工匠事迹材料5.工匠精神事迹材料

篇七: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24位人物工作经验事迹

  大国工匠是一项由中国国务院依托“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计划,其目的是帮助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提高技术水平。在这个计划中,有很多优秀的工匠成为了榜样,他们的工作经验每一位从业者都可以借鉴。下面将介绍24位大国工匠的工作经验和事迹。

  1.宋云祥,拧螺丝专业的高手,他用锤子敲打不同的角度和力度,将螺栓拧入合适的深度,成为了螺丝钉行业的第一个大国工匠。

  2.范从来,刀具制造工人,他在刀具磨削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磨削,让刀具更加锋利。

  3.王广发,在聚酯纤维制造行业中,他从来不怕困难,总是带着激情和耐心,付出巨大的努力来解决各种难题,使他成为了行业的领袖。

  4.苗贤发,家用电器维修专家,他不仅对于口碑、销售状况不佳的设备具有第六感,也对于寻找故障点具有惊人的洞察力。

  5.刘富刚,塑料注塑业的专家,他精确的掌握模具的合理构造和注塑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刘复强,化妆品行业中的创新领袖,他在研究化妆品技术的过程中,不停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实验,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7.柏华万,陶瓷艺人,他善于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材料,让艺术与商业相结合,使陶瓷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8.黄杨明,冶金专家,他在研究金属合金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发出了新的金属合金,使中国的冶金工业得到了升级。

  9.李伟明,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人,他在工作中,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精力来完成任务,使自己和企业都得到了成功。

  10.龚建康,发动机制造专家,他在研究发动机技术时,总是关注细节,做好每个零部件的工作,使整个发动机更可靠。

  11.秦峰,高速行车专家,在他的帮助下,中国高铁在提高行驶

  速度的同时,保证了旅行者的安全和乘客舒适的体验。

  12.丁肇中,核物理学家,他为中国核能工业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成果先后应用到了核电、核能等领域。

  13.陶子恒,空调制造专家,他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堪称苛刻的标准追求卓越的品质,成为行业标杆。

  14.梁军,轮船设计师,他前卫的设计,使中国造船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5.胡方,电子产品设计师,他精益求精,在重视用户体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成为中国电子产品设计行业的领袖。

  16.王钰,电信工程师,他的技能和实践水平使得中国电信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通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7.王梓,机电一体化工程师,他在机电一体化工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技能以及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敏感性是行业的标杆。

  18.庞德华,电力工程师,他致力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并成功实践了多种新能源设备,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领袖。

  19.段建平,飞机设计师,他领导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客机“C919”,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杨松,新材料专家,他为中国新材料业持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中国的制造业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21.许柏林,工控自动化技术专家,他在掌握了各种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后,积极探索国际先进技术,努力推动中国工控自动化设备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

  22.杜少中,新能源专家,他致力于探索新能源技术,不断研究和改进各种新能源设备,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3.李志勇,汽车制造专家,他深入研究汽车制造技术,始终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设法细化措施并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4.冯恺,AI专家,他在研究人工智能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善于将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中国的智能化制造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以上24位大国工匠的事迹和工作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优秀

  人才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刻苦、创新和持续学习。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虚心,学习他们取长补短,树立更高标准,不断将行业推向前进,创造中国制造的更好未来。

篇八:大国工匠24位人物简介100字

  

  大国工匠有哪些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如下:

  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工艺美术师孟剑锋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3.“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

  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5.崔蕴:今年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

  6.刘伯明:这个“五一”假期,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

  7.李凯军:李凯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班长,在模具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在单位家喻户晓,并且蜚声行业内外,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在两次马里亚纳科考航次中,他解决科研装备技术难题156项,针对海试需要对科考装备合理升级改造58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国工匠”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他曾经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郑春辉:5月3日的《大国工匠》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木雕师——郑春辉,他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他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来看“五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今天(5月2日)的“大国工匠”孙红梅就是这个“主刀医师”。

  12.杨金安: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炼钢工人杨金安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炼出一炉35吨的特种钢,用来打造这个“蘑菇头”。

  13.金其福: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状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轴劲儿。这个从两眼一摸黑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业18年以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与机械设备改造和维修难题较劲。

  14.曹遂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曹遂军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

  15.付浩:付浩,现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三十二年来,付浩一直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第一线。

  16.王海荣:这所油田的首席技师王海荣,在工作的数十年间,加工改进多套工具。从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装各种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晓佳: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

  18.高喜喜: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喜喜正聚精会神的编程加工零件,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旋转中的刀头,不时对其进行修正。

  19.张莉:相继参与全国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30余种新型道岔的研发和10多项工艺改进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经历和一项项成绩诠释着“认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临近11时,曹梅走到户外固定观测点,仰望天空,默记几秒,随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前,将仅凭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填进系统,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抓取的准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1时准时上报至上级气象部门。

  21.李刚:这个被工友们称之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

  着眼在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中,一口气精准无误的插接百余条线路,而且还具有着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产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研发。。

  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风扇,一节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个埋头紧张作业的工人。这就是走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所在的厂房能够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红亮:9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与往常一样,陕西宝鸡秦岭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红亮肩上背着测温仪,行走在距离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巡视着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

  24.张新停:张新停在鸡蛋上练钻孔这门绝活儿,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0.4毫米的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外包,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会影响按期交付。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74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