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4篇

时间:2023-05-27 15:36: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篇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保障粮食安全五大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可以通过以下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

  一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改变不计环境成本追求粮食增产的做法,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制定科学严谨的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标准,对污染严重、确实需要退出粮食耕作的地区,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受影响。实施土地质量保护专项补贴制度,对自愿休耕、调整结构或限制化肥农药使用的农民,给予奖励补助。

  二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挖掘潜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注意适度和有序,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同步增长。

  政府的主要责任,一方面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育农村土地市场,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三是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以分子育种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建设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强化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

  补助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五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例。

篇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保证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地区出现恐慌,部分粮食出口国甚至出台严格的粮食出口管控措施。我国应提高警惕,站多措并举、全方位保障食物安全供给。

  一、增加食物的种类。

  大食物安全观不但要满足对能量摄入的总量需要,还要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必须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

  不但要保障主食产品供给安全,还要保障副食产品供给安全。当前我国最大的副食缺口是食用油,植物食用油自给率仅约30%。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口的不确定性激增,需要在稳步提升常规食用油产业发展的同时,下大功夫深入挖掘植物油生产潜能,大力发展豆油、菜油、茶油等草本及木本油料产业。

  不但要开发陆地潜力,还要大力开发水资源潜力。我国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水产养殖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海产养殖也积累了丰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加大力度,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给潜力。

  不但要考虑人的口粮,还要考虑饲料用粮。近年来肉蛋奶需求节节攀升,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在下降,脂肪供能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不断增加。世界范围看,粮食用于口粮、工业和饲料的消费比例大体已形成4∶2∶4的结构。目前我国口粮自给率超过100%,但饲料用粮缺口巨大,在我国进口粮食中占比达到80%左右。2020年大豆进口首次超过1亿吨,应在继续推行大豆振兴计划的同时,积极鼓励饲草及菜粕生产,寻求多元化的产品替代。

  不但要开发动植物潜力,还要挖掘微生物潜力。动物、植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应重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封闭的“三物”内循环系统,提高农业的绿色化。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思维的理念深入人心。从逻辑上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它把动植物的残渣废料包括人畜粪便分解还原再作为植物肥料进行下一轮生产。没有微生物的参与,便没有农业的生态循环。要大力开发微生物产品,比如食用菌。

  二、充分利用种子资源助力耕地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基因”。我国传统种子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极其有限。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育种工作推进相对较慢:一些仍在大面积推广的粮食品种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更新换代;青贮玉米、特色玉米、鲜食玉米的种质基本来源于美国;种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畜禽品种的优质种质也主要依赖进口。

  三、全力以赴支持种业的发展。

  一方面,建设好种质资源库,将我国传统的种子资源基因保留下来。我国已在中国农科院建有可保存粮棉油果蔬等340种作物、50多万份保存期50年以上的种质资源库,同时在青海西宁还有一座复份库,但还远不能适应需求。资料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来自国外的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大量本土猪种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2013年的存栏量仅仅有100头左右。

  另一方面,推进种业创新,增加对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全力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总面积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将近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对地力的大量消耗。延续这个奇迹,耕地的数量不能减少,质量也不能降低。因此,一定要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建立起保护补偿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还要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的质量。要保护好山、水、田、林、湖、草、空气等农业生产的大环境,重建全社会的“生态道德”。尤其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

  作,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感。

  高效生态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高效。就要借鉴现代工业文明的先进技术,生态就要借鉴传统农业文明的精华经验。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探索创新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立体种养、工厂化生产、庭园立体生态农业等生产模式。二是强化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要提高对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总结提升一些好的传统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套种轮作、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积极发展粮草兼作、农牧结合的种养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利用科技提高食物的能量。

  食物安全不仅有“量”的需求,还有“质”的要求。当前我

  国食物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城乡居

  民的需求不只是要买得起、买得到,还要买得如意、买得放心。传统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食品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我国食物质量安全仍存在诸多隐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发展标准化和品牌化。应不断完善食品标准评价体系,规范推广生产技术,制定以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投入品使用准则为主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持食品协会提升行业标准,引导有条件的食品企业完善企业标准,推动

  食品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在制度建设方面,更要加大力度制定出台促进农业品牌发展的奖励和保护政策,将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品牌形象和利益,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以及食物产业链链主和价值链链主。

  六、确保粮食的流通管理体系。

  疫情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食物不但要产得出,还要运得走、供得上。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运行的宏观调控力度已成当务之急,完善产、加、购、运、储、销供应链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搞好搞活国内农产品购销是做好国内大循环这篇大文章的关键。要不断完善预警和农业应急管理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加大对供应链风险的预测力度,健全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合联动的全产业监测体系,持续提高农产品安全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七、着重培养农业人才。

  劳动力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创新发展的源头和动力。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而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是学历较高的青壮年男性劳动力。2019年的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21~50岁的农民工占73.4%,男性农民工占64.9%。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业农村出现严重的人才荒,很多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接受新产品新技能的主

  观能动性弱,很难跟上发展越来越快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未来不光要向耕地要食物,还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山林草地要食物,而要广泛开发这些领域,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资源。鼓励各地内培外引,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是保障大食物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积极培养农业本土人才。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以电大、技校、高职院校等为载体,构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生产、会管理、善经营、愿服务、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民。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人才回流和引进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和资本流入农村。

  八、保护耕地是基础工作。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18亿亩的耕地红线和16亿亩的播种面积底线必须坚守。而且保护耕地,既要保数量,又要保质量。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研究土壤污染治理等。据农业部门测算,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以提高20%。

  九、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力量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一半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2次品种更新换代,通过集成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单产有望提高5%以上。此外,通过节水农业、旱作技术、循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望大幅提升。

篇三: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具体举措

  1、如何稳定国内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打规模的开展集中种植,对于补贴必须补贴到种植某品种的粮食的种植者,而不是地主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从源头上抓原材料要安全,其次在生产过程当中要加强检验检查,第三要有有法律、法规来做保证。

  3、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中有两个重要关系和四个重点工作:

  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抄发展。

  四个重点工作:

  一是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袭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二是要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可得实惠。

  三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四是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浪费惊人的现实要求节约粮食,着重解决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问题,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其具体可措施的方针是:一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

  五是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

  六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体系。

  七是强化粮食生产发展支持政策。

  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该做什么?

  “十连增”后粮食安全可否高枕无忧

  来源:新华网|2013-12-0910:16:44|作者:李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

  然而,这一年来,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

  在“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胁下,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十连增”对我国粮食供给和进出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在国新办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同时产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千

  亿斤的台阶。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来之不易。”韩长赋说。

  韩长赋指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政策有力、防灾有效、指导到位。

  政策是农业生产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了稳定夏粮生产,国家在去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毛钱,这对稳定小麦面积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韩长赋说,针对灾害多发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了40亿元的补助资金,比如支持小麦的“一喷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支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这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说,减灾就是增产。”据韩长赋介绍,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及时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灾情的技术减灾方案,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

  一年来,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此外,农业技术人员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来进行田间管理。

  “十连增”后为何还进口?

  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增产,但我国目前仍在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进口粮食。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

  未来,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怎样的形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达到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17%到18%。

  然而,为何当前粮食进口量却仍在持续增长呢?

  “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韩长赋说,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

  韩长赋分析说,从贸易角度讲,粮食进口量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充足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

  “但我们进口的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韩长赋说。

  未来增产是否可持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十连增”后,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高枕无忧?

  对此,有观点指出,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粮食的增产部分是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结果,这样的增产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议和担忧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韩长赋承认,粮食实现“十连增”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总体稳定,但要素资源确实绷得很紧,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诸多挑战。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实现连续增产后,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吗?

  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韩长赋认为,要保障粮

  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护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有水,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技术;三是要加强环境农业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

  同时,韩长赋还提醒,保障粮食安全,既离不开耕地保护、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本报记者李慧)

  5、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农田保有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要从农田面积、质量的法律保护到农田的复耕、开垦以及提高农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抗拒自然灾害等方面,探讨粮食安全视角下农田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以达到全社会、全民关注农田保护,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自觉地复垦、开垦、保护好基本农田。在此基础上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出效益,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6、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下功夫

  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

  wto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候军岐、秦宏一、粮食安全概念诠释:

  “粮食安全的...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产生严重冲击。世界主要粮食出口...

  7、当前,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什么措施的?怎样才能确保中国得粮食安全呢?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刚刚召开。为期十多天的两会主要的议题就是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细则等国内国际外交方针等政策。每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对国内的粮食生产很是重视的,我们也看到我们连续7年粮食增产,不仅对国内粮食的供求有了保障,也对世界的粮食价格和增长做出来贡献。连续7年粮食增产,得益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改革补助机制,加大了对粮食的统一管理,加大了对农民中粮的补贴政策,农机购买,化肥等关于粮食生产的难题国家基本上都给解决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以上粮食政策顺利实施的同时,还要靠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和调查管理等。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会继续连续增产下去。

  8、当前,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

  &...

  D

  9、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何毅中国的粮食供求波动往往引起经济波动,特别是1993年、2003年尤为显著。在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定条件下,粮食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不是短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转变政府职能要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开源而且要节流。“开源”是指增加和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供求大体平衡;“节流”是指生产的粮食通过低成本的储藏——运输——加工,保质保量地投

  放市场满足相关需求。“开源”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正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而“节流”属于流通领域,还没有稳定的投资来源,相当部分设施陈旧,损失浪费惊人,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开源”与“节流”相互关联紧密。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正常储备规模下降,运输压力增大,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粮食总量过大,也会造成储备规模过大,粮食价格下滑,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同样会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而适度的粮食规模、适量的粮食储备、稳定的粮食价格,供需处于基本平衡才是粮食生产与流通的最佳配置,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理想状态。把粮食安全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使投资建设与粮食安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设想:抓紧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专项规划。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国土安全一样属于国家重大安全内容,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农业、粮食、商务、银行等多重行政管理部门。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抓紧制订粮食安全专项规划,明确粮食安全目标、粮食安全原则、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等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明确和稳定中央对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地处广大农村收纳库建设应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享受相应中央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储粮条件尽快得到明显改善,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严重的状况;安排适量中央投资用于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中央储备和省级储备调节能力,既满足市场需要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将静态储备转为“动态储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财政补贴的压力。建立适度的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粮食安全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既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适度建立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加大对中央和省级储备粮监管力度,使粮食储备处于有效的监控范围内。促进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粮食经营公司,成为粮食设施建设的重要投资主体。国际跨国公司已经先后登陆占点,使粮食流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发挥运作规范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目前中粮、中储粮以及华良物流等中央企业各有特点,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标准体系和预警应急系统。粮食安全不仅体现数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需要有完备的粮食检测标准体系,目前已出台部分新的粮食品质检测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已有相应科研成果和初步的建设构想,需要尽快启动加快建设。探索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管理方式。国债建粮库的实践证明,只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上下结合,管理到位,其投资效果是显著的。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主要是“混合型”投资项目,而且和农业项目一样,布点分散,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调研和试点,探索对这类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粮食安全事关全局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有相应措施予以保障。否则粮食安全出问题,造成损失难以估量,再投入的资金会更多。为此,只有加倍努力,措施落实,才能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作者系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

  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具体举措相关的资料

篇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了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种植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粮食产量。

  改善耕地质量:对土地进行保育和修复,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推广优良品种: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粮食产量。

  加强粮食储备: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对粮食的保护和管理,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粮食短缺。

  减少粮食浪费:加强对粮食的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管理,减少粮食浪费和损失。

  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他们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分享农业科技和经验。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651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