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8篇

时间:2023-05-26 15:24:01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篇一: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首先了解一下出镜记者和现场报道的概念;现场报道是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调查

  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什么是出镜记者;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出镜记者的诞生虽然看似偶然,但从这种报道方式引发的强烈反响来看,记者出镜是适应

  电视媒介特性的,是一种可以广泛采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尤其是对突发事件而言,记者出镜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1/1会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通常现场出镜记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现场记者开始入画的拍摄方式有这样几种:

  (1)直接将镜头对准现场记者.第一个画面是现场记者近景镜头,现场记者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移。

  (2)拍摄全景.慢慢地推向现场记者后

  镜头固定,现场记者开始讲话。

  (3)拍摄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

  由后往前走,一般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然后边讲边向前走。

  2/1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是从观众收视的角度来

  进行画面的“现场编辑”。第一种方式多数是用于消息类的报道,后两种方式用于专题类的报道.一般情况下,记者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动太多,因为观众这时要注意听记者在讲什么内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虑到摄象机的活动。

  在现场报道时哪些信息必须说

  哪些又不必说,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一次现场报道,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现场记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

  在西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3/1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者既是报道者又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提供的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他带领着观众亲临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即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

  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

  现场报道中时间要素的运用:

  4/1时间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实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新闻事件的真实过程也不可重现。所以,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叙事的时态通常是过去时的。然而,现场报道要求的时态却是现在时,因为现场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记者本身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要在现场告诉观众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但问题在于,记者并不是每次都能在现场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他们或许是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赶到现场,或许是在事件已经结束后才赶到现场,因此不能完全同步的用现在时来

  告知观众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现场出境记者该如何安排事件的叙述顺序呢?

  对于现场报道而言,现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整个叙事的起点。因此,出境记者的叙事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顺叙,按时间顺序从头说起。2、插叙,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开始叙述。3、倒叙,从事件结束后留下的痕迹开始叙述。

  (所有这些都是以现场为叙事的起点,以现在时来告诉观众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现场报道中要把握的重要时间原则。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使观众感到记者不是在报道已经过去的事情,而是在5/1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这就是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

  现场报道中空间要素的运用

  这里的空间指的是

  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

  以及记者所在现场的空间范围,这两种空间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现场出镜记者而言,不管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多大,他在报道中所要关注的只是他所处的现场的空间范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记者通过看、听、嗅、尝、触摸等

  多种感官体验

  来获取一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现场信息,然后或根据一定的方位顺序,比如从点到面,从上到下,或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给观众指示一条清晰的观察、了解现场的途径,使之对现场空间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的意义。

  6/1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这例子是属于突发性的报道:是汶川地震时候

  央视记者张泉灵的报道:“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道路到这儿就完全终止了,这是我身后的这一块,事实上呢,它不是我们在通往北川路上

  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积了大概

  一万方

  的土量。”

  这个报道开头部分,记者就对所处的位置做了介绍。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也是说明出境记者报道的必要性。“车行20分钟”、“不是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大概有一万方的土量”等细节则丰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

  从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机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边围观。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这一画面信息显然难以理7/1解。张泉灵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现场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情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宽7米左右,往这边下面就是岷江,是一个断崖,你在后面

  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库的这个大坝。那往这边呢就是一个山体。这样宽的一个路面的话,它事实上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工作。”

  这段解说中,记者通过对现场空间的条理分明的介绍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惑,而且准确地传递了道路抢修难度巨大的信息。

  还有一个现场报道的例子:

  观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市民广场灯展中心,大家都知道这个灯展是咱们泗阳第三次的花灯展,也是泗阳知名度最大的而8/1且活动是最多的,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看花灯只要看三点,一个是看最大的花灯,等会我们带大家去现场看看,这花灯到底有多大,我这先保密一下,这里还有我们常见的小红灯,这种小红灯孩子们最喜欢,为什么呢,下面都有张纸条,可以猜灯谜,灯谜的奖品我已经拿两个,大家看看特别好玩,有福娃什么东西的,待会呢我们还要详细的给大家介绍,接下来呢,很快有表演队马上要开始表演了,在我身后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在准备了,今天表演的是我们泗阳第一个舞龙队,你看,他们已经开始了,这是第一舞龙队,舞龙头的王大伯,王大伯能不能改大家展示一下,接着王大伯说没问题,然后就展示了一番,在展示的时候记者不用说话,直接用现场的同期声,快要结束后,镜头回到记者,记者开始说,其实像王大伯他们说,为了这次演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他们舞龙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平均年龄达到了五十五岁,可以想象一下,那么大一群老年人,他们舞的生龙活虎,你根本看不出岁月在他们脸上的痕迹,接下来呢,告诉大家整个舞龙队一共有12支,有什么什么龙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泗阳如此热闹的花灯活动也是我们泗阳几个展示点其中一个,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背景,这个现场有几个点,提供了多少多少个节目,有多少盏花灯,在这呢,我特别希望大家别再电视机前守着了,到花灯当中去寻找你的童趣寻找你的快乐,去感受一下我们泗阳这几年来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一种幸福感,去体会你的幸福吧。另外你可以再看看广场上的大屏幕上,我们泗阳电视台现场直播活9/1动,会随时随地报道最新的信息,等会我们会带大家看整个灯会展当中最大的灯它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期待着。

  在现场报道中,要注意的是,出境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

  迅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信息,而不是进行现场评论。其实记者越深入第一现场,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就越单一,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在对事件背景及事件相关信息掌握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记者很难在现场做出恰当的评论。因此,出镜记者对

  现场空间环境、细节等进行介绍的目的就在于

  要通过第一手材料

  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了解。至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则可以交给后方的演播室去做,不必在新闻现场完成。

  你要活在现场,不要立在现场。(这是指记者出镜形式)。永远不要被你准备的东西绊住了手脚,现场永远是最有魅力的。记者出镜的目的是使现场采访形成

  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实现这一效果的中介就是镜头。电视记者在10/1镜头前就如同面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一意识叫镜头意识。

  我们现在80%的出镜现场只是一个凝固的照片,从头到尾报道,镜头的景别没有变过,这么一个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这个原因是记者和摄像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记者要陈述什么样的内容,要提前告诉摄像,说什么,得摇到这个,摄像和出镜记者配合很重要。

  在出镜前,如果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出镜记者和摄像可以预演一下或者多沟通沟通。记者把行进的路线,和将说到的内容跟摄像说一遍,在把最后一句清楚地告诉摄像,说到尾句时候,镜头要不要回到记者,如果不回到记者镜头,要告诉摄像,最后一句话大概说到什么,镜头的落幅在哪里,能做到声化对位这样就相对比较完美。

  出镜记者要做的功课是: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11/1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根据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这样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

  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

  注意: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12/1一些出镜记者总结的经验:

  经验一:出镜记者要多说。不断地把看过的新闻和别处听来的新闻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经验二:出镜记者要多写。这不是把你即将要说的话写下来,而是把你平时的感受和经常触动你内心的东西写下来。当你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书面表达者的时候,你填词造句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对现场报道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个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还在想用什么词更好,你就会顾此失彼。

  经验三:出镜记者要多做小结。每次做一个报道之后,写一个大概半页纸只给自己看的小结。比如怎么协调跟技术部门的关系,这个技术应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现场报道的时候,翻一翻上次的总结很有用。

  出镜记者要注意的问题:

  13/1千万不要准备整段的词,这会给你套上一个枷锁

  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比如说,记者首先说天不错,接下来说旁边人很多。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稿子:“今天的天气万里无云,温度是25摄氏度,4级风……什么什么

  一下子忘掉了”忘掉了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这是自己害自己。如果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那么你的脸上永远呈现的是下一句话的表情,因为你永远在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现场千万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比如某个段落,记者从一处走到另一处,移动时这三秒钟可以不说话,因为你是镜头跟随,观众不会觉得这当中断了。相反,你铺满了,你就是一个话唠。千万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出镜;干说背景信息不能说明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出镜。比如最常见的一则常规新闻:“几月几号第四届农业博览会在宿迁农展馆举行”,各种摊位都是农业新技术成果展览的内容,估计有的记者出镜就是“几月几号第四届农展会在宿迁农展馆举行,这次参加的一共175个单位。”

  其实句话用一台摄像机在高角度拍摄一个展览大厅的大画面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出镜了。千万不要把摄像变成死的;80%现场报道的记者的身后摄像是死的,不是摄像的能力不够,而是记14/1者的观念不够,没有把摄像机调动起来,摄像机是记者调动的,而不是摄像机自主的,根据你的语言推、拉、摇、移,把现场大量的信息都丢了。如果背景是运动的记者要运动,如果背景是静止的记者要运动,以为运动的事物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千万不要随便在报道中下结论;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尽量戒绝“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汛情平稳”这样的话,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千万不要不懂装懂,遇到极其专业的问题,可以说我不知道,没有关系。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要出镜报道。

  时空要素作用下的现场报道基本环节

  为了充分体现现场报道

  在及时迅速、真实参与等

  方面的播报优势,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要抓住的唯一核心就是:现场。所有时空要素的运用也都是从这一点出发,从现场开始叙述,叙述现场的情况,这就是现场报道的主要原则。而对于新闻背景或其他相关信息的介绍则可以酌情穿插或干脆交给后方演播室来完成。因此,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主要要完成以下基本环节:

  15/1首先,介绍事件核心内容,告知自己所处的位置。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要迅速了解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观察现场,找到最佳的出境位置,在开始报道的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位置明确的告诉观众。

  接着,叙述现场情况,告知观众这里正在发生什么,或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什么。这是真正的第一手材料,要求记者能运用全感体验来对现场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以一定的顺序指示现场细节,引导观众了解现场,对事件当时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

  完成对现场的叙述后,再进一步告知观众在记者到达现场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一部分通常通过现场采访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进行同期声报道。(如果是预见性事件的报道,那么对现场的叙述必定在事件发生之前或发生的同时,接下来只要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

  16/1在现场报道的最后,有时需要对事件的发展趋势或影响做出分析。这就要注意的是,记者只是一个报道者,他不能对事件进行主观的推测。因此记者可以通过采访现场权威人士

  来说一下事件今后的走向及影响,比如救灾现场的指挥官,车祸现场的交警,事故处理现场的政府官员等等。

  用简单的流程图来表示现场报道的基本环节,就是突出部分要素告知观众

  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事件告知观众现场正在发生什么。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这个事件将怎样进行下去,事件影响。最以归纳式、提问式或背景式等方式结尾。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现场报道的基本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出镜记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熟悉程度穿插介绍新闻背景,或者根据现场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这些对出镜记者的新闻素质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最后总结一下,现场报道主要包括以下元素:

  17/11、记者出镜的地点与时间,即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一般记者出镜在现场,但也不排除事发突然,不能到现场的情况)

  2、简明扼要的概括了突发事件目前的状况。

  3、就现场浓烈的氛围进行了解说。

  4、提炼镜头表达不充分的现场细节。

  5、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信息。

  6、阐明了无法用镜头表现的理性内容,如总结、评述新闻等。以上就是我本人关于学习的一些经验之谈。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18/18

篇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出镜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作者:马晓云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出镜记者是现场报道的重要元素,其担负传达现场信息的重要责任,因此也被称为信息传达的新闻主播。本文主要阐述了出境记者做好现场报道的相关技能,并且探讨了现场报道的行为以及技巧策略,希望给相关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现场直播

  现场报道主要是出镜记者面对摄像机,同时采取新闻评述以及访问参与者目击者的手段,来向演播室传播新闻图像。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形式,它能够有效跨越传播媒体的特性,能融合即时性以及速报行为特征,将新闻特征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信息感。

  (一)新闻素质

  新闻素质是出镜记者最核心的素养,同时还需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准确的把握。同时也能够有效联系新闻事件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决定了出镜记者的视野,以及自身的报道方式和问题的研判思路。出镜记者不但要嘴上功夫好,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对于出镜文稿,要快速形成底稿,快速排列逻辑信息,利用专业化的口语方式进行解释,单句成段的技巧等等都要具备,这也是出镜记者做好现场报道的必备技能。

  (二)语言素质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语音的连续轻重、停顿和节奏,都与播音室播音具有明显的不同。在现场报道时需要播报记者具有捕捉信息的能力,需要在报道过程中调动全身器官去发现问题的细节,同时也能够将电视机前观众感受不到的细节呈现出来。在必要时刻,现场播报记者可以利用语速以及节奏信息将电视新闻传播出去,使得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现场的实际氛围,形成自身独特的报道风格。

  (三)具有合作意识

  出镜记者不但需要具备深厚的职业能力,同时需要拥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镜头前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合作性,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时,编辑、摄像、主持人以及后期制作等等都需要密切进行联系,如果缺少一项将难以完成新闻的报道。现场报道记者需要站在团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将整个报道团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提高现场报道的水平。

篇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浅论出镜记者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作者:陈婉婷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虽然具有真实性强、现场感强、参与性强等优势,但同时也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探究出镜记者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以期能够为出镜记者从事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技巧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报道形式。它不但具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真实性强、参与性强等优势,同时也最能够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个性。因此,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各大电视台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然而,现场报道离不开出镜记者的介入,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履行着多重功能,出镜记者报道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场报道的质量。由此可见,出镜记者必须掌握精湛的报道技巧才能够做好现场报道。

  現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进行的,因此现场报道要时刻强调“我在新闻现场”。“我”是事件的报道者、目击者和参与者,“我”在现场的目的是为了向观众讲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在观众眼前展开。而“位置”正是给出镜记者的报道者、参与者和目击者身份提供了“存在”的外在表现。纵观大量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案例,可以发现,出镜记者的开场语往往都是对于自己所处位置的交代,例如:“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清晰明确地说明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能够有效地证明“我在新闻现场”,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提高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报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当然,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不只是说明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更要具体地说明地理位置。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的现场,出镜记者不仅要说明自己在某某市某某区,更要说明在某某街道某某段,或者以一些标志性建筑作为自己的位置参考,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对于“位置”的介绍越具体、越细致,提供给观众的位置越准确,新闻信息失实的可能性则会越小。

  出镜记者的报道行为必须依托于演播室之外的现场背景,因此,出镜记者在报道前要事先明确自己在什么地方进行现场报道,在这个地方报道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能反映什么问题,要突出什么主题,可见,出镜背景的选择十分重要。

  出镜背景一方面是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有形证明,另一方面也能够成为传达“映像信息”的载体,因为观众不但可以通过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接收信息,也可以通过出镜记者身后的场景观察到现场的情形、环境和氛围等。因此,出镜背景往往需要选择一个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能够传递新闻现场信息的场景。

  2019年7月18日,京都动画第一工作室发生纵火事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记者王翔在案发12小时后的现场发来报道。由于现场被封锁,记者不能进入案发地点内进行拍摄,但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对现场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记者选择了离案发建筑50米处的空地上进行报道。在报道中,我们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在案发建筑内有消防人员在搜救,也可以通过建筑上烧黑的墙体、破损的玻璃看出大火激烈燃烧过的痕迹,观众对于此次大火的残酷性可谓一目了然。而这一传播目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出镜记者出镜背景中蕴含的画面信息。同样,出镜记者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现场,除了有声语言传达信息外,一望无际的泽国景象,其无声的表现力更可以映衬出灾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出镜背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时候要远远大于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观众能够直接看到现场的状况,再结合记者的解说和补充说明,更加清晰地掌握新闻信息的动态,这样的新闻现场无疑是真实的、有吸引力的。

  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分为两种,有声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有声语言表达是现场报道的根基,决定着现场报道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尤为重要。首先,“口语化”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声语言表达的最大特点。与新闻主播的书面语特征相比,出镜记者的报道语言句式简单、书面语少、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生活化,在保障叙事流畅、层次清晰的情况下,让观众毫不费劲地听明白新闻事实的脉络和层次。其次,出镜记者要注重有声语言表达的交流感。交流感的缺失、交流意识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情绪,因此,在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对句式的使用、语气的把握与体现、受众心理需求的预设等方面皆要表现出强烈的给予感和交流意识,这样才能够拉近出镜记者与观众的距离。

  除了有声语言表达以外,非语言表达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语言表达注重对非语言符号的活用,而非语言符号主要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组成。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也可以起到强化或削弱的作用。首先,从表情语言来看,有的时候,出镜记者还未开口,观众就可以通过出镜记者的面部表情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面部表情中,眼神最为重要,无论是质疑、关切、兴奋、无奈,一系列复杂的情绪都可以通过眼神传达。其次,从体态语言和手势语言来看,出镜记者的站姿以及肢体动作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体验说明型现场报道中,记者的体态语言运用得越是自然、丰富、恰当,报道效果也越明显。第三,从服饰语言来看,出镜记者的着装也要符合新闻的主题与现场的环境,例如在时政新闻的报道现场,出镜记者需要着正装,而在一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现场,出镜记者则有可能要穿雨衣、佩戴安全帽等。除了服装以外,出镜记者的发型和妆容也要符合现场气氛。由此可见,服饰语言同样会影响到出镜记者的报道效果。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都更倾向于有声语言的表达而较少关注非语言表达。如果出镜记者仅仅凭借有声语言完成现场报道,那么信息传播的渠道难免过于狭窄。因此,将非语言符号较好地融入在有声语言表达之中,可以充分调动传、受双方的多种感官参与传播,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

  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除了要以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对现场的情况进行描述、解说,更要以报道者的身份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简单的评论。然而,如果没有充分的背景资料作为支撑,仅仅凭借现场信息,出镜记者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现场报道的。因此,为了使报道内容丰富、充实,避免出现信息低谷的情况,出镜记者在报道前必须充分收集事件的背景资料,理清前因后果,把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梳理好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试想,如果2010年江西抚州唱凯大堤合龙的现场直播报道仅仅是“倒了一车石头,又倒了一车石头”,观众便会很快失去收视的兴趣。而这时出镜记者就需要在这些现场信息低谷的时段里,及时运用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历史典故、知识介绍等,将它们与现场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得现场信息增值,让观众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让现场报道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电视新闻以画面形象展示于人,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其身在新闻现场的任务就是把事实信息点以“视听化”形式在画面上予以表现,而巧妙地利用新闻实物,则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迎来了第六次大提速,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根据此主题播出了各地方电视出镜记者发来的现场报道。其中一则现场报道来自位于广州火车站的出镜记者王涵,她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向观众解释火车票最新的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点就是广州车站采用了国际车票惯例,改过去“当日当次有效”为“当日依次有效”。为了证明火车票上出现的变化,她购买了一张火车票,作为该现场报道中的重要实物来使用。而她手中这一张小小的火车票不但使得整个报道主题更加集中、鲜明,同时也让观众对火车票上的变化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出镜记者对于新闻实物的使用,不仅可以起到说明问题的目的,也可以将信息传播的方式处理得更加具象化、人性化、亲身体验化。

  总而言之,现场报道对出镜记者的要求极为严格。身为出镜记者,应该不断地在以往的报道经验中发现、总结现场报道的技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报道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质量,获得观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宋曉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74.[2]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195.

  [3]韩晓宇.浅析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及报道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04):189[4]刘玲华.论出镜记者及其报道技巧[D].南昌:南昌大学,2011:14.[5]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117.

  作者简介:

  陈婉婷(1990-),甘肃兰州人,助教,艺术学硕士。

篇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记者出境现场报道

  篇一:出境记者现场报道复习资料

  1.媒介事件的素材种类、特征、运作规律:

  媒介事件素材:1.竞赛

  2.征服

  3.加冕

  特征:1.干扰性

  2.垄断性

  规律:1.利用自身的媒体条件进行前期宣传

  2.周密策划、认为设计环节为主

  3.突发情况元的准备

  2.新闻主播与出镜记者基本功:

  新闻主播:1.报道

  2.播报

  3.评论

  4.主持

  5.采访

  出镜记者:1.报道

  2.表达

  3.短评

  4.采访

  5.技术

  3.静态报道:指出镜记者报道时,以静态身姿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以固定姿态面对摄像机镜头,报道重点是记者的有声语言内容,报道内容与出镜背景之间不存在相互说明的逻辑关系

  动态报道:指出镜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以动态身姿出现,在川大新闻事实信息时,带领受众以“运动”的镜头,丰丰富

  的肢体语言表现,多样的“动态身姿”所做的体验式出境报道。

  出镜记者: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播、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

  电视新闻细节:指的是在新闻现场中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现场直播: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

  现场报道: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

  预测性报道: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实所作的前瞻性报道,它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4.出镜记者的信息传播作用:

  一.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结构多样化

  二.彰显了电视媒体的实力,展现了出镜记者的魅力

  三.是电视节目在形式上有了新突破

  四.是新闻信息得到直接的传播

  5.出镜记者客观报道准则,记者出镜报道法则:

  一、清楚准确地说出所在位置:1.说出地理位置

  2.具体说明地理位置

  二、出镜背景(典型环境)的选择

  三、多样的出境形式

  四、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和丰富有声语言传达信息

  五、与演播室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交流

  六、出镜记者的状态

  6.出镜记者的新闻素质有何要求:

  1.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2.语言逻辑要强,能根据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评述,保证在现场说的话能直接用到节目中。

  3.要仪表大方得体,穿着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

  4.出镜需要记者和摄像共同配合。

  5.记者要在拍摄之前把自己的采访思路和行进路线告诉摄像师,使摄像师心中有数,拍之有物。

  6.出镜记者要有敏锐观察力和快速现场反应力。

  篇二:浅议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浅议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新野县文广新局电视台记者

  丁建忠

  电视现场报道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真实的形式,在当今电视报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其中,作为电视现场报道的主体——出镜记者来说,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现场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特点

  电视现场报道的样式在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屏幕上则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已由简单的文字配画面方式发展为融合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等多种形式。

  现场报道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解说、表情、神态、动作都有传递信息内容的作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同时传播,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解说与事件的同步和立体感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观众通过屏幕就能感受新闻现场气氛,缩短现场与观众间的距离,增强了真实、可信的传播效果。因此,现场报道凭借时效性快、现场感强、信息量大的电视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毋庸置疑地成为最具电视特色,广受观众欢迎的新闻报道形式。

  从现场报道特点出发,那些内容较单一,时空相对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特别适宜作现场报道。而为了增强非事件性新闻、典型性经验、综合成就式等题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可视性,电视媒体如今也时常采用现场报道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二、现场记者报道具有很强的“在场性”

  现在的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其传播方式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是“新近发生”,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现场新闻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成败问题。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尤其是现场直播报道,更加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其现场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观众的收视为“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尤为重要。

  出镜记者的现场采访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采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一个节目的成败。现场采访有利于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可增强节目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除了串接、引导、传播信息外,在事发现场如果能出现主持人的身影,就能够突出和强化主持人的主持作用,做到贴近受众,实现节目的增值与提升。

  比如,2010年7月21日,我所亲自经历的一次采访。在河南新野县农村发生了24小时连降暴雨,使该县的王集镇农场的六个群众被洪水围困,接到采访任务后,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安排对有关领导的采访,用他们的语言来叙述这次群众被救的过程,但这一次,我

  想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于是我就跟宣传部门领导商量,让我们的摄制人员全程跟踪一次他们的现场救援,用记者全

  场出镜的现场报道的形式来反映救援的具体情况。那天雨很大,从晚上9点接到求救电话一直到12点多,我们的出镜记者不怕危险,站在半米深的水中在一线的现场作了报道,整个节目的结构就是以我的视线为串连,摄像机作为视觉主体接受,观众就跟随着我们全程感受了整个救援的场景,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好评。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比原来要生动、直观,且更能体现节目及时、直观的报道特点。

  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使新闻信息得到直接的传播

  出镜记者是新闻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调动他所有的器官和智慧,用他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感、嗅觉体味着新闻现场的一切。出镜记者对他所处周围现场的重视和偏爱程度,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出镜记者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来传播现场的新闻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新闻现场的新闻信息?这都是关系到现场新闻信息传播的成功与否问题。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出现,使新闻现场的信息传输更加通畅,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缩短了,新闻记者作为能动的信息渠道,可以灵活的调动新闻的每一要素,如新闻导语、电视画面、新闻配音、同期声等,以出镜记者为中心,把这些信息渠道编排和组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相互映衬。

  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利用“有声语言”这个有力武器传播新闻现场的信息,打破了以往“有声无人”的新闻信息传播模

  式。新闻报道

  中现场报道的比例不断加大,出镜记者就是依托这个电视媒介特有的“有声语言”这一传播渠道向受众传递着新闻现场的新闻信息,“有声语言”也成为了电视现场出镜记者的最独有的武器。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视新闻制作的程序。电视新闻制作通常是经过前期采访、拍摄新闻画面、记者返回电视台之后进行后期制作、配音等程序来完成。而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在现场采集信息、核实信息、掌握新闻基本事实的同时,在现场就需要以出镜形式,以有声语言为依托把信息整合后报道出来,尤其是直播报道形式,更需要采、编、播、制同步进行。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直接传达着新闻信息,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收着记者传达的新闻信息。

  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展现了记者的魅力

  特别是在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中,这一作用体现的最充分。当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电视的速报性、同时性的媒体特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直播,通过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不论受众身处何地都可以犹如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现场报道的记者要有直击意识,要学会将观众直接“带到”现场。即便记者没有露面的电话连线报道,记者也要通过自己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准确描述现场,尽量使用通俗易

  懂、简练平实的口语,向观众提供新鲜、准确、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让观众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

  在播报时,可以多使用“我现在的位置,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等现场感很强的表述和提示,让观众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上海世博会”、“十二届全运会”的全天的现场报道和“钱塘江大潮”的直播报道等,即时传播新闻现场发展状况的电视节目,带给观众的是震撼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出镜记者电视现场报道这一形式,也体现了媒体的能力,表达媒体的观点和视点。

  在具体的采访环节中,体现了出镜记者本身的个性化魅力,也是对出镜记者业务素质的检验。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细节等因素进行组合,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记者还要有良好的驾驭现场的能力,不管记者是否“露脸儿”,现场报道特别突出“我”(即记者)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

  进行现场报道,记者要同时具备“主持人+记者”的双重能力,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若不能做到即席发挥,就要提前精心准备,打好新闻“腹稿”。尽管有些新闻来不及准备很长时间,但一定要有一个报道提纲,在什么地方出镜,在这里要说些什么都要精心准备,绝不能仅靠现场发挥。这就要

  求出镜记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素质,不仅要具备坚实的新闻业务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注意“大新闻概念”下时事资料的积累,还要掌握最基本的现场报道新闻文稿的写作要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语音标准、恰当准确的使用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语言链条与思维链条同步、面对镜头时交流感强;第三,要具有“集体合作意识”,这也是电视媒

  篇三:关于出境记者的报告

  关于出境记者的报告

  含义: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cameracorrespondentand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现状: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记者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目前,九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一是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的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一位小有名气的记者负责报道港督彭定康的活动。事件刚开始一切正常,彭定康依计划乘车离开了港督府。该记者对现场进行了描述,发了感慨,做了评论,报道本可以就此告以段落。但谁也没有料到,记者的话音刚落,彭定康的车子竟然绕了一圈又回来了。该记者只好又拿起话筒,把刚才的一番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又回来了。”

  这次总算对付过去了。但不可思议的是,片刻之后,彭定康又回来了。这位记者只好把刚才的话第三次重复背诵。噩梦还没有结束,彭定康的车子再次缓缓驶入镜头!这一次该记者彻底被击垮。电视观众只能看着无声的画面,自己揣摩了。

  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但出现如此重大的报道事故,究其根源只能怪记者学艺不精。记者的事

  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出镜记者不在这方面下苦工夫,早晚是要吃苦头的。

  二是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在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近成熟的表现。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是采访学里的一个老话题,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如何处理自身情感。应该说在这个信息激荡涌动的年代里牵动记者心弦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首先我们应该对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情感投入持肯定态度。作为人民记者一

  11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作为情感表达。穆青同志说过:“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有(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情感,你(人民)想的也就是我(记者)想的??”我们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讲求记者的情感控制,但决不接受情感狭隘、冷漠自私,内心毫无新闻热情??这是比记者如何控制情感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面对镜头我们的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呢。我们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反对角色扮演,但一定要有角色控制。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一直以沉着稳健、不露声色著称。但也有例外,他在广州采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观众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泪抹鼻子的镜头,但每次情到深处,他都能适时转换话题,把采访引向深入。应该说,这里的情感控制是比较到位的。

  三是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有些记者在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不是求教于他人而后明,俨然法庭法官,采访有如审讯。有时甚至使被采访对象紧张不已,回答语无伦次,一致严重影响媒体的客观公正。在我们的社会

  12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而应该是“平视”。所谓“平视”首先是人文观念上的平等,即对被采访对象的充分尊重。记者采访时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媒体和观众。怎样做到平视呢?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是有变化的。对待强势的被访者应该压抑,对待弱势的被访者应该扶一把。这样才是平等的对话,平等的相互尊重。1同时,由于电视新闻的现场记实性,记者采访时的神态、语气、声调、提问的方式和措辞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记者的采访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这是出镜记者尤其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是在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新闻。

  这种出镜记者多是新手,或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最终的结果是搔首弄姿,贻笑大方。出镜记者一般都会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镜头前自身的形象,一个是进行现场采访。一个成熟的出镜记者会很自然的分清两者的主次关系,但对一个新手来说,由于自信心不足就自然产生心理障碍,首先表现为对自身形象的苛求。

  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曾试用过一个出镜记者,这位记者是当年“荣事达

  ”杯节目主持人大赛笔试第一名,但由于心理素质太差而名落孙山。出于爱惜人才考虑让他出任记

  13者,但他站在平遥古城墙下一脸严肃,满头大汉,声音颤抖,让人大跌眼镜。最后只得弃用。

  记录片《侯家家事》的成功使该片的主人公小有名气,后来她在记录片《侯家兵妹走军营》中客串了一把出镜记者。这位优秀的士兵在镜头前眼神飘忽、笑容僵硬、手势夸张、语言空洞,神采尽失。由于出镜记者的原因使片子的感染力大大减色。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制片人王志曾检讨自己:“如果你过分在意自己的角度或神态,那么你会忘了你要干什么,你要问什么问题。所以出镜时最好的状态是‘忘我’,做一个具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本色记者。”

  五是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现阶段,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应该说开放式提问是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的提问能力。记者的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

  14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2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大量案头工作,你得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做到心中有数。怎么设计采访提纲,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要想取得对手的尊重,只有做出艰苦的努力。

  六是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出镜记者的倾听,首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

  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对方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

  作用:

  一,表明确实现场,表明事态的紧急性和未知性快捷性等。

  二,拿的麦克风有电视台标志吧,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保证

  15自主产权,延

  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十字型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三,嘴型和表情能让观众注意力集中,视听结合,增强信息传递的完整

  性。

  四,真实感,对事态的经过有完整报道的逻辑需求。

  16

篇五: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20191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分析南石(黑龙江新闻社哈尔滨150010)【摘要】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现场录制的同期报道,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出镜记者的现场表现力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感和理解度。因此,本文将从出镜记者的职业素质、报道准备、报道方式和报道法则这几个角度来探讨现场报道有哪些技巧可以运用,让新闻事件传播发挥出更大更广的力量。【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报道技巧由于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越来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是,观众对于获取新一。此外,出镜记者还需要有镜头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出镜记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长期积累后形成特定的报道风格。(四)团队合作方面的意识每一场短短的现场新闻报道的背后,都需要有团队的运作,缺少了编辑,或者摄像,或者主持,甚至是灯光与技术,都无法让报道工作顺利达成。现实生活中的出镜记者除了需要具备自身的功底与素质以外,还要学会站在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擅长沟通,才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现场报道。(五)临场应变的能力出镜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快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现场,也能更容易捕捉到重要的细节。比如在灾难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时长能达到一连十几个小时以上;比如在体育赛事的新闻事件现场,可能出现运动员受伤或者天气突变等无法预测的意外发生;比如做现场采访时,有些被采访对象由于不擅长面对镜头而导致无法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现场采访媒体太多,导致被采访的明星草草应付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素材等等。善于应变,能使出镜记者在遇到危机时保持冷静处理,这需要平时丰富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在出镜报道前做好充分的报道准备。闻信息的质量标准也在提高,而处在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传递媒介,就是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在最短时间内对观众传递出一篇新闻报道的灵魂与精髓,这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话题,希望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帮助。(一)职业操守的素质在做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之前,首先应该是做好一个人,需要自身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关怀意识,同时还应该尊重新闻的事实,做公平公正的新闻报道。(二)文化功底的素质现场报道具有突发性和即时性,需要出镜记者结合自身原有的、长期积累的知识储备来快速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最新进展和预测趋势,内容涵盖范围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丰富的知识储备能让出镜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判断和分析更加立体化,带给观众更加有深度和有意义的传达。同时,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有能力把思考的内容快速整理,使信息能够有逻辑地、口语化地被表达出来,使观众真实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三)表达方面的素质标准、流畅、准确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由于现场报道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出镜记者在现场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必须非常强,才能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现场的问题与细节。必要的情况下,出镜记者需要在语气或者重音、语速等方面调整,为观众传递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即兴口语表达是现场出镜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底之一、出镜记者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二、出镜记者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新闻做报道准备现场新闻报道的性质一般分为突发性,预测性和日常性。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现场报道,出镜记者都需要提前做好尽可能完善的报道准备和信息收集。(一)针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出镜记者在面对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完成的有四大任务:直播连线、现场报道、现场采访和现场述【作者简介】南石,黑龙江新闻社采访部记者。76

篇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出镜记者的“灵活性”现场报道技巧

  作者:王芳

  郝子义

  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22期

  摘要: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不是核心,但却是最重要的角色,因为出镜记者是演播室、受众和现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出镜记者的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决定着一场现场报道的成败。那么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职能,持续性的吸引关注呢,最巧妙的方法就是伴随着现场的变化灵活应对,及时调整,甚至是时时调整,也就是要做到足够的“灵活”。那么如何做到“灵活性”报道,哪些实用性的技巧能够为记者的灵活报道提供保障,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出镜记者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身处现场,身处于真实的环境之中,那么如何把这种真实的“体验”灵活的通过镜头传递给受众,并且能够吸引受众对现场的持续关注,是最重要的。本文就从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如何更好地做到“灵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灵活;报道技巧

  一、多方位采访

  无论是突发现场还是可预知的现场,记者到达现场之前,对于现场情况的了解都是有限的,甚至是完全未知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出镜记者到达现场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全方位了解现场情况,一些可视的信息,可以即时的进行记录,但是大多数不可视的信息需要通过采访来获取。信息获取的最优来源就是目击者和当事人,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视角,甚至是不同的利益需求,所呈现出的内容很可能是片面的,为了全方位还原事件,了解真实的信息,就需要记者在现场进行多方位的采访,如不同视角的目击者,同一事件中不同的当事人,处理现场的公务人员等。记者想要更好地完成报道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与这些出现在现场的人员建立交流关系,多方位获取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尽可能拼凑出完整的信息,做足资料的搜集和储备,以保证后期报道的灵活开展。

  一般情况下,现场报道中,留给出镜记者多方采访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短则只有几分钟,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直播中是没有准备时间的,记者到达现场就开始了现场报道的播出状态,因此记者现场报道中“灵活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多方的言论搜集,就能很好的为这种即时性报道做好前期铺垫,帮助记者完成后期总结和评论的素材积累,以保证其后期的总结报道甚至是评论能够做到足够的完整。

  二、动态式关注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所面对的现场一般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大多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如火灾、车祸、爆炸、天灾等,记者现场信息采集的过程中,甚至是正在报道的过程中,每一刻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想要顺利完成报道就必

篇七: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摘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当今电视媒体报道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报道形式。虽然这种报道形式具备真实性、面对面性和参加性等优点,但也给出镜记者带来了一些挑战。出镜记者作为现场报道的主要参与者,需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为公众予以真实的新闻信息。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出镜记者的整体素质。本文将着眼于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探讨进一步提升出镜记者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引言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形式,不仅具备现场感强、参与性强、时效性强、真实性强等优点,更能体现电视新闻的个性。因此,现场报道逐渐受到各大电视台的重视,也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此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将现场的最新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播报,以起到带头作用和披露作用,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出镜记者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报道技巧,才能做好现场报道工作。

  1.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作用

  1.1出镜记者是传播新闻的主要途径

  电视现场直播需要配备出镜记者,所以出镜记者是电视现场报道的命脉,是电视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镜记者被认为是新闻的记录者、讲述者和传播者,不仅能够拉近新闻现场与受众的距离,还能够提高新闻播报的时效性,对新闻报道具备重要意义。出镜记者只有进入电视新闻版图,将新闻个性化、充实化,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接受新闻事件的本质。

  1.2出境记者是沟通观众与新闻现场之间的渠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是记者出镜。用来充当最接近新闻现场的人,他们能够起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作用,拉近公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让广播电视报道更加便捷,又能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同时,出镜记者是公众与新闻相互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能与新闻元素进行直接有效的互动,还能与新闻场景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互动。记者要控制好新闻现场,安抚受访者,为公众予以真实的新闻。

  1.3突破现场报道的电视节目形式

  出镜记者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形态,使电视报道的形式呈现人性化,促进达成了记者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使现场新闻信息更有条理。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履行了第一人称的报道任务,将个人感受和经历的细节充分渗透到报道中,向观众传递真情和善意。出镜记者经常面对面地讲述这个故事,在新闻场景背景的影响下,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产生共鸣。

  2.出镜记者应有的专业素质

  2.1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形式的强大武器是“有声语言”,记者也从以往以图片和声音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转变为“见其人更见其声”的信息传递方式。具体来说,语言规律、语言技巧运用得当准确、口语表达流畅、语言链与思维链同步、面对镜头时强烈的沟通意识,是记者一定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报道新闻事件的关键是如何提炼深思熟虑的思维,使之清晰易懂,并准确地将细微差别和感受传达给听众。

  2.2出镜记者的形象

  从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需要注意他们在镜头前的专业形象。一般来说,为了工作方便,电视记者的着装比较生活化。不过,这样的着装也会对记者在镜头前的形象造成影响。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不仅涵盖对镜头的感觉,还涵盖衣着、面

  部表情等。在不同的新闻场景中,记者的屏幕形象应当与新闻报道的环境相匹配。比如报道时事,记者要着装正式,表情自然,说话要端庄大气。在报道灾害新闻时,出镜记者需要穿一些救生衣、口罩、手套等特殊装备,以保证报道过程中的安全。

  3.提升出镜记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措施

  3.1加强出镜记者对电视新闻的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完成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一些能够预见的新闻事件中,出镜记者只要了解了故事中的主题和线索,就能够全方位解析故事的整体结构,进而对新闻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出镜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应当参照实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要素,确保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典型性。在这个过程中,出镜记者需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度,在选择新闻事件和议题时得以抓住核心,从新闻格局中提炼出重要线索,并提高新闻吸引力。

  3.2加强出镜记者的现场判断能力

  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要学会用眼睛和相机寻找新闻素材,密切观察现场,及时捕捉电视新闻的亮点,传递电视的新闻价值和细节。只有足够的细节才能保证直播报道的吸引力,才能让观众更好地参加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一方面,出镜记者要对新闻事实有良好的判断力,相信自己对新闻格局的判断,发现新闻事件的价值,进而引导公众参与新闻事件。另一方面,出镜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价值判断,确保选择好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及时挖掘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如果想到达这样的效果,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新闻。

  3.3加强出镜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般来说,出现在现场的记者都要具备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适时地选择新闻报道的主题,组织报告的概念结构,并保证新闻报道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是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报道的存在感和真实性,从而提升现场报道的质量。

  同时,出镜记者要参照新闻现场情况选择采访内容,确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效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不断进步予以有效帮助。

  3.4注重有声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

  记者在镜头前经常选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声表达方式和非语言表达方式。有声语言表达是现场报道的基础,决定着现场报道的质量。因此,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口语表达能力尤为重要。首先,出镜记者应在保证叙述流畅、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观众很容易理解新闻的背景和事实的层次。其次,出现在镜头前的记者要注意口头传达的意思。传播意识的缺失会直接妨碍到听众的心情。因此,在现场报道时,记者要运用句式,理解和反映语气,推断受众的心理需求。借助表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沟通意识,能够拉近记者与公众相互间的距离。

  除了包含有声语言表达外,非语言表达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语言表达侧重于传达无声的信息,无法用言语或文字代替,能够增强或削弱有声语言。首先,从表情语言来看,在记者发言之前,听众能够从记者的面部表情中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在面部表情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无论是疑惑、担忧、兴奋还是无奈,一连串复杂的情绪都能够借助眼神传达出来。其次,从肢体语言和手语的角度来看,记者的姿势和肢体动作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现场体验式报道中,更加自然、丰富和得体。记者的肢体语言越多,报道的效果就越明显。最后,从着装语言上看,现场记者的着装也要与新闻主题和现场环境相协调,例如记者可能需要穿雨衣和头盔。由此可见,着装语言也会妨碍出镜记者的报道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因此,要求出镜记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如敏锐的观察力、了解新闻背景、深厚的语言储备和客观的现场评论,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作用。现场报道有助于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真相,引导公众思考、讨论和宣传,这也是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必备功课。

  参考文献

  [1]王曦.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电视新闻中的出镜报道[J].电视指南,2018(10):152.

  [2]马浩艺.浅析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特别直播报道中的现场报道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7(13):137-138.

  [3]韩晓宇.浅析出镜记者的新闻素养及报道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04):18[4]王会玲,刘松涛.提升出镜记者自身素质

  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J].记者摇篮,2015(2):51.

  [5]于洪亮.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J].新闻传播,2015(7):73-75.

篇八: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特点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出镜记者

  □韩玲萍

  出镜记者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演播室主持人以外,在事件现场以报道突发事件或新闻事件为目的,用声音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的电视工作者。

  一、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

  电视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以画面和声音符号为主的信息,作为出镜记者的传播者是与信息共同出现在受众感知里。随着记者的口述,画面由记者不加切换地转入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场景,并跟随记者对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和有关人员进行采访。观众能通过屏幕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景,从而有效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

  二、角色定位准确与否奠定记者出镜成败。

  面对镜头,记者是一个带领(或代替)观众在新闻现场感知信息的人,有责任交代镜头捕捉不到的信息,这表现为出镜记者的职业角色。另外,出镜记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去接触某一事件,不自觉地会做出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如恐惧、感动或惊讶等,这表现为出镜记者的个性角色。

  三、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就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甚至还是参与者。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报道,记者看到听到的,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看到听到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在今年春节的元宵灯会上,我台在各个展区和活动地点都策划安排记者出境,通过各现场的记者报道把整个活动串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真实、丰富、现场感强的新闻报道。

  四、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细节是新闻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所以出镜记者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现场反应力。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白岩松有一段现场出镜是站在“欢迎再到北川来!”的横标前方完成的,当时他这么表述到:

  “在平常的《新闻1+1》节目结束时从没用过一段语言来收尾,但是当我们结束对北川的采访将离开北川县境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牌子(他指着身后的横标),在平常的日子里,它只是当地一个带着热情的客套话,欢迎再来北川!但是今天老北川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欢迎天下所有的客人,将

  来也只是会以地震纪念馆的方式迎来天下的游客。但是,我们又会充满着一个期待:一定会有一个新北川还会在县境处摆放出这样的一个牌子。”

  这段成功的出镜,就是白岩松敏锐地捕捉到在平常看来极其普通的横标这一"核心信息",使其附有多层信息意义,既增加了电视语境的美感,使新闻语言变得生动亲和,又赋予了观众想象的空间。

  五、出镜记者的误区

  尽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效果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市、县级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中出镜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

  1、播音员和出镜记者混为一谈。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甚至领导都认为出镜的记者要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加上地方台人员紧张,因此在需要记者出镜时都派出播音员临时客串。但是"由记者担任主持人和由播音员充当客串主持人,从表面上看似无多大区别,其实质却是不同的。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而主持人的业务技巧则在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于采访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上。"

  2、电视记者综合素质难以胜任。地方台在挑选电视记者时往往是先看笔头(跟报纸电台记者无异),后看个头(要的是活动的摄像机脚架)。并不考虑外形和语言条件,以及记者的风格,这就造成了记者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需要。此外记者在工作中不注重业务的学习和钻研,造成在现场缺乏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驾驭能力,提问的问题千篇一律,造成在出镜时脑子跟不上嘴巴,从而影响了效果。

  除了具备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一般来说,动态或突发事件新闻较为适合出镜,如火灾、交通事故等。而对于常态、非事件新闻就不太适合出镜。但并非绝对,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相比较而言,内容单一、时间空间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特别适宜记者作现场报道。但是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也常以记者现场出镜的形式以点及面进行报道,增强了可视性。

  2、选择合适的时机出镜。许多动态和突发事件的新闻稍纵即逝,因此记者在现场要准确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出镜和采访。例如大型会议开幕时记者在会场内的出镜现场报道,记者就要抓住与会人员到齐和大会宣布开始之间短短的一两分钟,做完出镜工作。

  3、选择合适的背景出镜。除了拍摄技术上的光线、角度外,出镜的背

  景要考虑是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例如采访一位作家,背景在他的书房就比户外的花园好得多。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出镜记者还要要注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举止、仪表等,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语速等。这都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ttp://www.sxkp.com/dzb/KXDBkexueshanxi/html/2011-06/27/content_233750.htm

  山西数字科技报刊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9630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