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8-21 13: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5篇

【篇一】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守则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守则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守则心得体会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大大的不同。自律并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益,在几年后,当我们陆续结束自己的学生生涯走上社会的时候会发现它对于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还是学生时,犯了错误我们还有再来一次,从头开始的机会,可是在社会上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每一次失误或者错误负责,承担后果,这使得自律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让我们互相监督,做到自觉自律,为目前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矗

2.

通过学习,我深深懂得: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让孩子们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要求他们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我们做教师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

【篇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看中小学生专题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张悠可同学家长:刘继鸿

2011年4月30日

4月30日,孩子“五一“放假的第一天,和孩子起早看了一个专题教育讲座,虽然围绕的是学生考试方面的问题,但从这一问题入手,反应了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我们大人的教育习惯。记得有一位女士,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想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孩子的家长也是一门学问,是要用心做的。任何敷衍和伪装,都可能给孩子纯洁天真的心灵蒙上阴影,而这种不好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并时刻提醒自己。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苦口婆心的教育,如果没有行动示范,也是徒劳,所以家长要努力做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要让孩子说:那你还怎么样怎么样呢!这对我们也是很没尊严的一件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拿什么来要求一个孩子。同时,我们更要理解一颗作为孩子的心,他们的心是活跃的,是顽皮的,是天真的,是率直的……我们不要总是用家长的心来约束孩子的心,自由成长,给孩子留点让他们自己成长的空间,也许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另外,整个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比如当妈的性格是絮絮叨叨的,他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可是将来他有可能变成一个暴躁的人;比如当爸的缺乏父亲的尊严,那么将来可能孩子会难于管教等等。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我们当家长的确实应该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首先,我们的语言行为习惯要得体,自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何必怒发冲冠,何必河东狮吼,一切尽在自然中!

【篇三】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摘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在灾害发生时要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保护我们的生命。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了解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怎样避险、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
  具体来说,通过观看《讲座》我学到了许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还有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及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或躲在课桌底下,也可以就近躲在狭小空间的墙角处;在遇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口,尽量贴近地面沿着安全路线逃离火灾现场。逃生时要走楼梯,不能坐电梯;夏天游泳时必须和大人一起去,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游泳池里打闹,不要成群结队去河里游泳,当其它小朋友溺水时,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报警;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在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走斑马线,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不要横跨护栏,横穿马路,更不能在马路上看书。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贪小便宜,不跟不熟悉的人走,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遇到坏人时不要被他或她的言语吓倒,要勇敢地大声呼救,做好自己的人身安全防护。
  通过观看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坦然的去面对那些无情的自然灾害;我懂得了在灾害发生时要先自救,有能力的再去救其它的人这个道理。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学会一些逃生和自救的小常识,使自己和他人能避免或减少受到的伤害,时刻把安全铭记在心,让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生命更为重要。我今天观看了《小学生安全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
  地震时,要迅速疏散,这里给我们讲了两个在学校发生地震时,学生按顺序以最快的时间疏散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地震中不要慌张,要躲在坚固物体旁边,等待地震稍止后迅速撤离到空旷地方,抱头蹲下。
  溺水是对我们中小学生生命的最大危害,尤其是在农村中溺水学生最多。这里给我们讲了三个小学生溺水的例子,每一个都是有十分之八的学生葬身河水或江水之中。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到没有安全规划的地方去游泳,不要在水中打闹,下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车祸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生命较大的危害之一,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学生不守交通法规,那些不重视生命的酒后驾车、疲劳驾车。我们过马路时要看好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在灾害发生时要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保护我们的生命。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中学生,安全是一切的保证,所以安全要常记心头,自学习以来,我得到了几点较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心得。
  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 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 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 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 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 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 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 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 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 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 6.骑车不打闹,追逐。
  二、 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 校内安全 1. 体育活动安全 ① 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 ② 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 ③ 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 ④ 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2. 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 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 ① 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② 不互相追逐疯打。 ③ 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3. 校内劳动安全 ① 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② 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③ 严禁学生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4. 学生实验安全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略) 5. 学生住宿安全 ① 不得允许非住宿人员入住宿舍。 ② 不得私自接用电器电线。 ③ 不得疯疯打打。 ④ 不得将贵重物品带入宿舍。 ⑤ 不得在宿舍使用蜡烛。
  三、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xx指示:“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一) 中学生的消防知识 发生火灾的原因: 1. 用火不慎发生火灾。 蜡烛照明、蚊烟香、用电器、液化气灶 2. 用电不慎发生火灾。 电线老化、乱拉乱接、铜线当保险丝、电热毯、电炉故障 3. 用油不慎发生火灾。 油加热温度过高、容器滴漏 4. 燃放烟花爆竹。 5. 吸烟乱扔烟头。 6. 玩火。
  (二)火灾的预防: 1. 家庭防火: ① 安全使用炉火。 ② 安全使用液化器。 ③ 安全用电。 ④ 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⑤ 燃放烟火爆竹要注意场所。 2. 学校防火: ① 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② 不要乱烧废物。 ③ 实验用的易燃物品要妥善使用。 ④ 经常检查电器。 ⑤ 设置消防器材,不破坏消防器材。 ⑥ 宿舍的安全防火。 3. 公共场所防火 学生要做到: ① 不携带烟花爆竹到公共场所。 ② 不准玩与火有关的游戏。 ③ 不准学生在山林野炊。 (三) 灭火基本知识 1. 隔离法:将着火物移开,不与其他物品接触。 2. 窒息法:隔离空气接触火,用干粉灭火器、砂、湿棉被等物灭火。 3. 冷却法:用水、灭火器将火冷却。 4. 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 学生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 1. 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 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 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 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 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四、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主要是肠道、呼吸道。
  预防传染病 1.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 传染病传染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 传染源:病人、病畜、老鼠等 ② 传播途径:空气、食物、土壤、昆虫 ③ 易感人群: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 2.预防肠道传染病 ① 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② 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 消灭苍蝇、老鼠。 饭前便后要洗手。 ③ 预防接种疾苗 3.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因素:气温低、室内活动人群聚集。 人受凉,抵抗力低,易感染。 预防方法: 病人隔离 不随地吐痰 教室开窗通风换气 4.预防虫媒传染病 狂犬病 乙型脑炎 由动物传播 虫子传播 5.预防非典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勤通风 勤打扫 勤洗手 勤锻炼 勤消毒
  五、个人家居安全
  1. 安全用电。 2. 雷雨时不要打电话。 3. 个人在家要关好门窗。 4. 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 5. 陌生人强行闯入,要跑到窗口,大声叫喊。(打110电话) 6. 外出游玩要告诉家长行程去处。 7. 陌生人称家中有急事,要先打电话与家长联系落实。 8. 不单独与陌生人同乘无人看管电梯。 9. 不把家中钥匙挂在胸前。 10.不搭乘陌生人便车。 11.开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保持距离。
  六、玩耍时安全
  1. 不要盲目从高处跳下。 2. 不要在阳台、走廊把身体探出太多。 3. 不要盲目模仿电视武打危险动作。 4. 不玩发射撞击玩具。 5. 做家务要防烧伤、烫伤 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教师、学生、家长、校园、家庭、社会都息息相关。不可忽视安全教育,更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建立“平安、和谐”的校园。
  
  

【篇四】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5篇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如199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注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与注重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两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

  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当代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代的。实践育人是侧重从教育的途径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实现知行合一,离开了实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可能落空。当然,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又是与实践育人相通的。无论是学工学农、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都既是劳动,也是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劳动教育,如学生做理化生实验、进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等,就不能视为劳动教育。不能用劳动教育替代实践育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于2017年9月印发。《指导纲要》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理精神”“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向学校推荐了152个主题内容,其中至少有一半与劳动教育有关。具体如“家务劳动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农事季节我帮忙”“创意木艺坊”等。这些主题既包括手工、陶艺、园艺等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也纳入3D设计与打印、创客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智能劳动项目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既有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也有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涉及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基于探究、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注重责任担当的服务性劳动。如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再如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指导纲要》更多地关注到现代科技背景下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

  第四,在保障条件上,《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为学校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规范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这些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比较具体切实的规划和指导。

  当然,《指导纲要》主要是将劳动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对待,这与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全面设计,它不能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落实。

  从三个方面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

  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聚焦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指导纲要》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有一个初步的进阶设计:小学强调“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求“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高中要求“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如在劳动观念方面,小学生要初步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尊重劳动;初中生应体认到美好生活必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去创造,进而热爱劳动;高中生必须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道理,进而崇尚劳动。在劳动习惯方面,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初中生要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完成日常生活劳动,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高中生能热心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要以目标来统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强化劳动观念与态度目标达成

【篇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 5篇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心得体会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1955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如199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出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注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与注重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两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

  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当代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代的。实践育人是侧重从教育的途径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实现知行合一,离开了实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可能落空。当然,劳动教育在实施途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又是与实践育人相通的。无论是学工学农、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都既是劳动,也是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劳动教育,如学生做理化生实验、进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等,就不能视为劳动教育。不能用劳动教育替代实践育人,两者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于2017年9月印发。《指导纲要》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理精神”“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向学校推荐了152个主题内容,其中至少有一半与劳动教育有关。具体如“家务劳动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农事季节我帮忙”“创意木艺坊”等。这些主题既包括手工、陶艺、园艺等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也纳入3D设计与打印、创客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智能劳动项目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既有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也有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涉及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基于探究、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注重责任担当的服务性劳动。如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再如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指导纲要》更多地关注到现代科技背景下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

  第四,在保障条件上,《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为学校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规范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这些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比较具体切实的规划和指导。

  当然,《指导纲要》主要是将劳动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对待,这与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全面设计,它不能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落实。

  从三个方面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

  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聚焦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指导纲要》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有一个初步的进阶设计:小学强调“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求“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高中要求“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如在劳动观念方面,小学生要初步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尊重劳动;初中生应体认到美好生活必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去创造,进而热爱劳动;高中生必须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道理,进而崇尚劳动。在劳动习惯方面,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有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初中生要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完成日常生活劳动,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高中生能热心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要以目标来统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强化劳动观念与态度目标达成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xindetihui/2541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