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事迹材料 >

最美农民事迹材料

时间:2022-10-27 11:55:08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最美农民工事迹材料---记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长郭建军郭建军,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为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岗、艰苦奋斗、无私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美农民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最美农民事迹材料

 最美农民工事迹材料 ---记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长郭建军 郭建军,男,汉族,生于 1974 年 5 月,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为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

 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本着一个 工人应有的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风采。

 一、勤奋好学,技术精湛。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就早早来到了煤矿挣钱,20 岁 那年,自己成为了一名救护队员。初次接触医疗器械、救护仪器和瓦检器自己就莫名的喜欢, 在师傅的带领下,自己学习了如何施救、如何给伤员包扎、人工呼吸等知识。在上班的过程 中,又逐渐学会了救护器的操作和效验,认识了瓦检器,明白了他们在井下的重要性。下班 后,凭借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自己在矿图书室又借阅了相关资料,并对器械自己进行 了拆装,并向老救护队员询问以前矿上发生的几起较大事故,我们救护队员都是怎么做的, 从中寻找自己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处臵。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在入队考试中,自己以 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救护队员。在随后市、县煤炭系统举办的救护大比武活动中, 每次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矿救护队树立了一面大家学习的旗臶。

 二、大胆心细,敢作敢为。1998 年 11 月,邻村殿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请求我矿给予 救援,指令下达后,他第一个要求参加。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他都冲在前,施救、包扎伤 员,技术熟练,动作迅速,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救援工作。事故结束后,殿沟矿 的救护队长说:“井下危险,抢救争分夺秒,你们救护队的这名职工,胆大心细,不顾个人安 危,一直冲在前面救人,我们很感动,这次多亏了你们”。然而,他总是笑笑说:“这是我的 工作职责,都是我该做的”。由于他工作认真,敢作敢为、对同事热心帮助,于 2003 年被推 选为救护队副队长。2004 年邻村东沟煤矿井下着火,他又身先士卒,带领我矿几名救护队员 给予救援。在灭火的过程中,他几次冒着被烧伤的危险,撤出了设备,并冒着生命危险把被 熏晕的职工陈贵富抢球出来背到了通风口,自己却晕倒在地,在同事的帮助下,他和陈贵富 都获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从不敢马虎,经常对队员说:“我们的一个马虎,就可能导 致一个生命结束,所以,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救护技能,大家必须熟,而不是会;我们的监 测数据关乎全矿的安全及生产,是先决条件,所以必须准,不能大概,我们对自己工作负责, 就是对矿上、对职工的生命负责”。

 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熟练的技能和对工作高度负 责的态度,2010 年,被提拔为救护队队长至今。

 三、以身作则,始终如一。要求队员做到的,他首先自 己必须做到,无论自己当班或带队处理事故,只要自己在现场,冲上去的肯定是他。经 过他认真负责,救护队救援仪器达到了全、亮、准、尖、利、稳的规定要求,救护队队员个 个技术过硬,并能及时掌握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矿山救援经验、抢险技能等专业知识,始终为 矿上的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在工作中他认真履行职责,恪尽职守、靠前指挥、求真务实、以身作责、扎实勤奋、团 结队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他不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外,还具有良好的主人翁 精神,在我矿及周边煤矿职工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篇二: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婚后几十年来,夫妻俩在生产 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顾女儿;如今,夫妻俩都六十多 岁了,不但要照顾年近九十的婆婆,还把一百多岁娘家老妈妈接到自家照顾。端饭递水,洗 脸抹汗,嘘寒问暖,尽责尽孝,无微不至。每当看到两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夫妻 俩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每逢农忙时,挖地种菜,为花椒修枝剪叶、施肥浇水,夫妻俩往 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除了回家照顾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 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倍感欣慰。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夫妻俩付出什么都在所不

  惜,心甘情愿。

 说起女儿张利,是吴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

 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忙。吴安芳经常说:

 “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但在这对农村夫妇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为 了供孩子读书,夫妻倆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为的就是庄稼收成能好点,多赚点儿钱,供孩 子们读书。同时夫妻俩也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以身作则,孝敬老人,邻里和 睦,为的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她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他们心中,孩子才是他们 的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这心里才踏实,日子才更有盼头儿。

 女儿也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妇俩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 报。女儿张利几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现留学美国。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 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两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体,每当节假 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夫妻俩心里总是美滋滋 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他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吴安芳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 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他们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 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 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 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 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张泽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 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 气,所以夫妻俩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们的努力也让他们收 获了幸福和温暖。夫妻俩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 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篇三:最美农民工事迹材料

 心系桑梓 带领致富 ——记塘湖镇阁璧村油茶种植大户金定武 金定武,男,现年 38 岁,中共预备党员,塘湖镇阁璧村 1 组人。5 年前,他还是一个的 普通农民工,如今,他是塘湖镇响当当的油茶种植大户。他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 和科学的油茶管育技术,把家乡的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正积极带领着父老乡亲创业致富 奔小康。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 金定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没有值得骄傲的家庭背景。

 他初中毕业就务了农,小时候一直过着穷日子。但他却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 凭着一股不甘受穷、不甘服输的劲头,凭着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 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1992 年,从塘湖镇中学毕业后就务了农,一家几口人,只靠种几亩薄拉地,勉强维持温 饱生活。他记得,那时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细粮,才能吃着肉,才能买身粗布衣裳。跟 父亲种那几亩地,金定武总觉得有劲使不上,总感到没啥奔头,因此,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不能光守着家里的几亩 薄拉地,过穷不穷富不富的日子,一定要干点啥,挣点大钱。”因此,那时他就天天琢磨 来钱道。

 改变现状下海打工 金定武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走上外出打工这条路,纯粹是穷逼出来的。1993 年

  初,金定武做出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南下广州,投身打工潮。他来到一家 宝石加工厂,开始了十多年的打工生涯。第一份工作就能拿到 2000 多元的月薪,对于初到大 城市的金定武来说,是一份小小的满足。

 在宝石加工厂的四年让金定武赚到了第一桶金,1998 年,“不安分”的他决定北上温州, 和老婆办起了一家皮鞋厂。经过近近十年的苦心经营,皮鞋厂的效益还算很乐观。可是,世 事难料,2008 年世界金融风暴袭来,沿海的私营企业不同程度遭受冲击,自己厂子效益直线 下降,金定武决定急流勇退,带妻子回到家乡另谋出路。

 响应政策返乡创业 “想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与其一年到头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在外打 拼多年的金定武,一心想着自谋致富门路。2008 年,回到家乡通城的金定武决定租赁五里镇 原奶牛场,用于养殖生猪和鸭子,同时,他还包下了 30 余亩地种植高产优质西瓜。经过 2 年的潜心经营,这个种养园给他带来了 10 余万元的收 入,为后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因经营主收回经营权,金定武不得不放弃这个 种羊厂的经营。

 2010 年,金定武得知通城县要打造全国油茶大县,毫不犹豫地拿出十多年的积蓄,返回 塘湖镇,积极争取低丘岗改造项目,租赁荒山 400 多亩开始种植油茶。

 不仅如此,他还承担了咸宁合基集团的 800 亩油茶基地的管理工作,他利用这部分工作 的收入作为自己油茶基地的经营支出,基本上能实现收支平衡。预计过四五年,金定武的油 茶基地能给他带来年均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心系桑梓带领致富 “千山万水都是情,家乡人富了才是富。”展望金定武的创业致富梦 时,他总是这么说。他除了通过租赁荒山为乡亲们增收之外,还聘请困难户有偿参与油茶管 护,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对于热爱油茶种植的朋友,他总是 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油茶种植经验,并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带领下着父老乡亲致富 奔小康。

 在他的带动下,阁璧村村民刘成文、金绪光借低岗改造的东风,主动流转承包荒山 400 余亩,用于种植油茶。同时, 村里众多中老年劳动力在他的带领下,每天忙碌在油茶基地建设的一线。这些村民中大 多数是五十岁左右,外出打工已经没有很大的竞争力,他们现在在金定武的油茶建设队里工 作,每天能拿到 100 多元的劳动报酬,还管饭,村民们都非常满意,也非常感激金定武。

 不断学习加入组织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始终坚持订阅《湖北日报》、《经济日报》、《咸宁日报》等报刊 杂志,购买了《农村政策法规》、《市场营销学》等书籍,一有时间,他总是努力学习,这些 年来,已经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他的视野开阔了,观念更新了,思想得到了净化,胸怀也更加宽广了。前不 久笔者采访金定武时曾问他“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加入党组织的呢?”金定武回答说:“说句 实话,人这一辈子应该有点追求,穷的时候,我追求富裕的生活,这个目标我达到了。富裕 后,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内心时常有种失落感。看到党员能参 加村里的会议,能为村上发展建言献策,我很羡慕,于是,心里也就有了要入党的想法。”他 还说:“有时我还想,我的富裕是靠党的政策给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金定武。

 在我致富的过程中,塘湖镇党委和阁璧 村党组织时刻都在关怀我,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做为回报,致富后我更应该拿出一些 实际行动来,像一个共产党员那样,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 由于金定武有了更加高尚的追求,2011 年年初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后, 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努力的用实际行动去追求着自己的崇高向

  往。2012 年,在塘湖镇“七〃一”大会上,金定武终于经过组织的审核,成为了一名中共预 备党员。

 勤学苦干让他的致富路显得格外平坦。如今,漫山遍野的油茶苗,染绿了一个又一个山 头,在温暖的阳光下,越发显得绿意盎然,荒山如今变成了一座座“金山”。篇四:最美乡村 事迹材料

 最美人民教师事迹材料 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 16 个春秋。16 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 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十六年来,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我扎扎实实工作。教育生活中,常常为孩子那天真无邪 的笑脸而高兴,为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欣慰,为他们小小的举动而感化,为此我感到有责 任付出我的最好,同时自己坚定信念好好爱他们。有了爱和信念我一直无条件为他们想着做 着。

 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默默耕耘、不断钻研 1998 年 8 月,我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我就把人生的坐标定 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 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 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 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 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 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关爱心灵,耐心帮助。

 2012 年 9 月,得知学校三位从山区转来的孩子同时在我们学校上学,(由于五曲湾乡撤 校他们不得不来关村上学。)据了解家里母亲患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父亲种地 40 多亩在家 务农,无法照看孩子来校学习。他们暂住在本村一家破旧的院子里。由姐姐陈春花照顾两个 弟弟的生活。姐姐上三年级,弟弟一个就读三年级一个就读二年级。听到这个消息人人为之 动容。下午放学,我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不由的打个冷战,房间衣物乱七八糟堆放,不知 夜晚的炕上他们是怎么入眠的。每天放学还得姐姐自己做饭,我们当然能想象到这样的环境 他们吃的怎么样。看到此情此景,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同情与感动,我同情他们的遭遇,同时 也被他们 坚强生命力而感动,孩子太坚强了!我于是帮助他们整理房间,洗衣服,临走时递 给他们一些零用钱,姐姐竟然带两个弟弟深深的向我鞠躬,此情此景我泪水竟夺眶而出,一 把把他们揽在怀里。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你们是很了不起的。就这样两年来,有空为他们洗 衣,做饭,带他们看病。一直关心他们的校内外生活。虽然他们现在已经转学,他们渴望美 好生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心坎上,成为鲜活的教材。

 去年我们班里有一名叫陈志鹏的男孩,他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极不和 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地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 在这次家访中,我了 解到他这种性格行成的原因,原来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父母离异, 与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原因,爸爸外出打工的时间较多,自己照顾自己的生 活起居。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志鹏缺少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母爱的呵 护,才能让这棵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 子心中的缺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刻意的去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如何的聪 明能干、如何的懂事懂礼貌,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好的形象。一次在他腿部受伤时,在工作

  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教给他如何合理利用时间;生活上更是倾心而为,每逢家 里做好吃的就让同龄的女儿请她回家一起吃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志鹏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 也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也很快优秀。尤其是他把老师当成了妈妈一样的知心人。他的爷爷、 奶奶、爸爸更是充满感激,逢人必讲老师的好处。收到这么好的效果,使我对自己的工作信 心百倍,因此常常为那些不注意生活细节的同学,梳头、洗头、洗衣服等。为学习上有困难 学生个别辅导。正是因为这类事,学生和家长对我好评如潮,更加信任和拥戴。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 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 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 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我所在的班级

 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李莹。她绘画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 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在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她谈心, 鼓励她。当发现她的英语很好时,就在英语早读时,让她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语文课上 的一分钟演讲,她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对学生 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我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我时常记住“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十六年来,我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 奉献。历年来,所担任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2 年, 2013 年辅导学生荣获儿童才艺大赛三等奖。多次发表论文获奖。2013 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

 1998 年参加工作以来,本人曾荣获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等光 荣称号。

 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前行 教师从师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学海无涯,业务研究更无限,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 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 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为了给学生提供了榜样,我勤 奋学习,严谨治学。读书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涵养了我的精神之邦,更让我的学生明白了 终身学习的重要。

 我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 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 默耕耘的无悔人生,我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 自己的完美人生。篇五: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2015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 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 少来探望,执教 16 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 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 23835 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 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 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 年来她用

  坏了 5 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 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 16 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 300 多名中专生,50 多名大学 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 年来,为了 14 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 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 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 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 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 20 公里山路,她骑坏了 8 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 14 个孩子,5 个考上名 牌大学、1 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 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 16 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 118 名孩子成才,20 多名考上大学、 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 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 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 学,12 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 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 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 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 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 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 95%。12 年来,她教的孩子有 6 名考 上大学、20 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 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 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 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 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 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 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 5000 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 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 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 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 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 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 8 年。8 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 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 14 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 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

 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 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 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 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 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 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 79 名孩子,大都是傈僳 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

  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

 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

 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 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 30 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 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 1997 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 450 元的工资收入。为 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 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 50 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 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 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 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 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 个留守孩子、220 篇孩子的日记、12 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 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 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 28 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 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 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 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 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 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 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 贤考虑到有 19 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 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 1976 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 一干就是 37 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 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 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 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 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 10 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 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 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 7 名 80 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 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 127 个孩子,8 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 其余七位都是 80 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 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 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 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 80 后吃住 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shijicailiao/433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