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冰冰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会计基础教案六篇

时间:2022-06-25 1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会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kuàijì。(英文名称为Accounting)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

会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kuài jì。(英文名称为Accounting)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会计基础教案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会计基础教案6篇

会计基础教案篇1

第三章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等式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恒等式内涵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教学教具】

挂图:经济业务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计等式的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建议】

本节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实际业务类型及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来讲授会计恒等式。

【复习内容】

实训2.4,学生回答。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经典笑话:“啥都没剩下”→引出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三章 复式记账(板书)

第一节    会计等式(板书)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恒等式,是运用数学平衡式描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3.1.1  静态会计等式(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板书)

例如:某企业  现金 20万——借来的   20万(负债)

              设备 30万——自己投入 30万(所有者权益)

              存款 25万——自己投入 25万(所有者权益)

1.内容:

静态会计等式是指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等式。其表达式为:

资产=权益 (板书) 如上例  资产 75万=权益75万

权益:将企业资产提供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称为权益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板书)

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板书)

注:所有者权益也称净资产,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务以后剩余给所有者的权益。因为负债是优先于所有者权益的,所以上述等式不可改写为: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这样的改写意味着企业所有的资产要先满足所有者的权益,剩余的才是债权人权益—负债,这正好颠倒了两者的先后顺序。

2.含义:

静态会计等式是会计的基本等式揭示了在某一特定时日,企业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主要表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体现了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的在价值上的恒等关系:资金存在形态(资产)=资金来源渠道(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必然会有相等数量的权益,两者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

资产会随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即资产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减少。

企业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会计恒等式。

见教材P31例题

【例题3.1】汇源公司经批准于20××年7月1日设立,其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6个发起人共投入现金300 000元作为实收资本存入银行,则该公司20××年7月1日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数量关系如:

资产(300 000)=负债(0)+所有者权益(300 000)

【例题3.2】汇源公司于20××年7月2日向银行借款100 000元存入银行;用银行存款50 000元购入一辆微型面包汽车。

【例题3.3】汇源公司于20××年8月3日用银行存款20 000元归还银行借款。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经济业务发生的记录均未破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3.1.2 动态会计等式(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板书)

收入—费用=利润(板书)

【例题3.4】汇源公司在20××年开业后,全年共取得业务收入10 000元;发生职员工资3 500元,办公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其他费用1 500元。那么,该公司本年获得利润5 000元。

收入(10 000)—费用(3 500+1 500)=利润(5 000)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收入、费用、利润所列示的数据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累计的实际发生数,是收入、费用、利润在这一年的动态状况。

3.1.3 扩展(综合)会计等式(板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板书)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板书)

说明:

3.1.4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板书)

前面说过,会计等式又叫会计恒等式,是否这样?经济业务发生后会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呢?

下面举例验证:

【例题3.5】恒通公司20××年9月30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如下所示:

资产 40万=负债20万+所有者权益20万

     该公司10月份发生下列部分经济业务:

①     3日,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8 000元备用

资产内一项增加,另一项减少。

②5日,向银行取得临时借款15 000元偿还前欠货款。

权益内一项增加,另一项减少。

③10日,购买一批原材料,金额为60 000元,货款尚未支付。

资产和权益同时增加

④16日,以银行存款30 000元偿还10日所欠部分货款。

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

结论: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经济业务类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并细化为九种情况:

图示:四大类

资产+——(3)——权益+

(1)|          (2)︱          

  ︱               ︱          

资产-——(4)——权益-

(1)资产类项目一增一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2)权益类项目一增一减,增减的金额相等。

(3)资产类项目和权益类项目同增,双方增加的金额相等。

(4)资产类项目和权益类项目同减,双方减少的金额相等。

以上四大类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静态会计等式所表示的数量平衡关系。

因为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将上述四种类型业务具体化,可以表现为以下九种情况:

①资产+,负债+,保持平衡;

②资产+,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

③资产-,负债-,保持平衡;

④资产-,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

⑤一项资产+,一项资产-,保持平衡;

⑥一项负债+,一项负债-,保持平衡;

⑦一项所有者权益+,一项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

⑧一项负债+,一项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

⑨一项所有者权益+,一项负债-,保持平衡。

【巩固新课】

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

实训3.1 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课后小结】

 

 

 

 

 

 

 

 

 

【本节课题】

第三章复式记账

第二节复式记账(1)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本次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能说出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的含义;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教学教具】

账页、凭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式记账原理的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等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建议】

本节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讲授借贷记账法为主,以培养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技能为主线,讲授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复式记账。应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原理和借贷记帐法。

【复习内容】

实训3.1,学生回答。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举三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

1.以现金500元支付办公费。

2.企业销售商品10 000元,未收到货款。

3. 企业销售商品10 000元,收到现金5 000元,其余货款暂欠。

     这几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项目发生增减变动,即……。这种数量上的变动应当在账户中加以记录。请同学思考,怎么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记账方法→引出复式记账。

第三章 复式记账(板书)

第二节  复式记账  (板书)

3.2.1复式记账法概述(板书)

记账方法按记账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3.2.1.1单式记账法(板书)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又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一般只适用于现金及债权债务账户的记录。

3.2.1.2复式记账法(板书)

复式记账法是指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如,以现金500元购入生产用材料。在复式记账法下,在“现金”账户中登记减少500元,同时在“原材料”账户中登记增加500元,这就说明“现金”减少500元,同时“原材料”增加500元,“现金”减少的原因是用于购买了“原材料”。

3.2.1.3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1)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记录一项经济业务,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2)以相等的金额记入相应的账户,以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93年7月1日我国企业必须采用

                收付记账法——以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用

                借贷记账法——以前我国的商业企业使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就明确规定:“各经济单位会计核算应采用借贷记账法。”目前,我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已普遍采用借贷记账法。

3.2.2借贷记账法 (板书)

3.2.2.1 借贷记账法的含义(板书)

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为理论基础,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这种记账方法是13世纪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带城市产生的,“借”、“贷”两字的含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借贷资本家一方面从商人和官吏手中贷来款项(吸收存款),称为贷主方,表示欠人(应付款);另一方面将款借给需要钱用的人,称为借主方,表示人欠(应收款)。以后便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所谓记账符号,就是表示记账方向的记号。其含义是:

(1) “借”、“贷”将每一个账户都固定的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部分,账户左方是借方,账户右方是贷方:

(2)“借”、“贷”二字作为纯粹的记账符号就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含义。至于“借”、“贷”二字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加以介绍。

3.2.2.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式左边的账户结构:                等式右边的账户结构:

借      账户名称     贷           借     账户名称    贷

期初余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期末余额

 

具体应用:各类账户的结构。

3.2.2.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3.2.3会计分录 (板书)

(1)为什么要编会计分录?

经济业务发生后,应考虑:

应在哪些账户中登记?

应登记在账户的哪一方?

各账户中登记的金额是多少?

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便于进行错账的查找,在把经济业务记入账户之前,首先应编制记账凭证,在记账凭证上把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金额和账户的对应关系加以确定,即编制会计分录,然后再据以记账。

(2)会计分录的内容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按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分别列示出记录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有关账户之间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作对应账户。

(3)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会计分录(多借一贷、一借多贷)。

(4)会计分录的格式:

先借后贷  上借下贷  左借右贷

“借”“贷”及借贷方金额错开一格写

【巩固新课】

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课堂练习:实训3.1编制会计分录。

【布置作业】

实训3.2 理解与掌握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课后小结】

 

 

 

 

 

 

 

 

 

 

 

 

 

 

 

 

【本节课题】

第三章复式记账

第二节复式记账(2)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本次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能借助试算平衡原理编制试算平衡表;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教学教具】

账页、凭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式记账原理的理解、编制试算平衡表、会计分录的编制等内容。

【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给出业务题让学生边听边练。

【教学建议】

本节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讲授借贷记账法为主,以培养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技能为主线,讲授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复式记账。应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原理和借贷记帐法。

【复习内容】

实训3.2,学生回答每笔业务编制的分录。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通过做习题归纳总结

习题:资料如下:

      (1)某公司2007年3月1日有关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如下表所示:

    (2)该公司3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①10日,投资人B投入新设备一台,价值80000元。

②12日,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前欠外单位应付账款100000元。

③18日,企业收到外单位前欠货款80000元,存入银行。

④20日,企业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20000元,直接归还前欠货款。

⑤21日,企业购入原材料一批,计价150000元,货款尚未支付。

⑥22日,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应付账款120000元。

⑦26日,张明因公出差,预借差旅费500元,以现金给付。

⑧27日,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25000元 。

要求:

(1)根据资料(1)开设总分类账户并登记期初余额;

  (2)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3)过(登)账和结账;

  (4)编制本月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

操作步骤如下:

  (1)开设账户(丁字账)

(2)编制会计分录

(3)过(登)账和结账

(4)编制本月发生额和余额试算平衡表

 

试算平衡表

小结:导入新课

第二节  复式记账  (板书)

3.2.4过账、结账与试算平衡(板书)

过账:是在编制会计分录后把经济业务记入账户的过程。

结账:是在一定时期末了结出每一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的过程。

试算平衡:是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试算平衡公式

(1)会计分录试算平衡公式

     借方账户金额合计=贷方账户金额合计        ①

(2)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

理论依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解析:

由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会遵循记账规则,在记入一个或几个账户借方的同时,以相等的金额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因而,当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全部经济业务都记入有关账户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与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必然相等。

(3)余额试算平衡公式

理论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解析:

期末时,资产和成本账户一般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总额,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权益总额。因而所有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数(即资产额)应与所有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数(即权益额)相等。3.2.4.3试算平衡表 (板书)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间发生额及余额的试算平衡关系,可以用来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在实务中,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的。会计人员在每一个会计期间末,在全部经济业务都已登记入账并结出本期发生额及余额以后,可以将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过入试算平衡表,并计算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借、贷方数额合计数,以验证账户记录是否存在发生额及余额的平衡关系。

常用的试算平衡表有三种:

①     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

②     总分类账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

③     总分类账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

第三种试算平衡表是前两种试算平衡表的综合。

【巩固新课】

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课堂练习:用第三种试算平衡表格式练习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见教材P52~54

将前述10项经济业务所编制的会计分录登记有关账户并计算出本期发生额及余额,用T型账户表示。

根据上述T型账户编制试算平衡表。

【布置作业】

实训3.2 理解与掌握借贷记账法,编制试算平衡表。

【课后小结】

 

 

 

 

 

 

 

 

 

 

 

 

 

 

 

 

 

 

 

 

 

 

 

 

 

 

 

 

【本节课题】

第三章复式记账

第二节复式记账(3)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本次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能借助试算平衡原理编制试算平衡表;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能说出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能够进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

【教学教具】

账页、凭证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式记账原理的理解、编制试算平衡表、会计分录的编制及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要点等内容。

【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给出业务题让学生边听边练。

【教学建议】

本节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讲授借贷记账法为主,以培养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技能为主线,讲授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复式记账。应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原理和借贷记帐法。

【复习内容】

做试算平衡练习(学生上黑板做题)。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做习题归纳总结)

第二节  复式记账  (板书)

3.2.5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板书)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举例

    见教材P55

【例题3.8】某企业2004年9月份“原材料”和“应付账款”两个总分类账户和所属各明细分类账户的月初余额如下:……

 

小结:

3.2.5.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步骤:

(1)分别登记期初余额

(2)根据分录登账

(3)结算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

(4)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平行登记结果正确性的检查

的内容讲完,在把这点加上)

3.2.5.2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1)账户按提供会计指标详细程度不同分类,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是根据一级科目设置,提供各种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简称总账。

明细分类账户:根据二级(或三级)科目设置的,提供各种具体的、详细的核算资料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2)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总分类账户反映总括的数字,明细分类账户反映具体详细的数字。因此说,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它对所属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是某一个总分类账户的从属账户,对其隶属的某一个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

举例说明:例题略

3.2.5.3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由于我们设置了两套账,总账和明细账,这样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我们就要分别在两套账上进行登记,在总账上记总数,在明细账上记详细的数。

    所谓平行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设有明细分类账户的,还要记入有关的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如下:

(1)同依据(同一依据)

(2)同期间(同时进行)

(3)同方向(方向一致)

(4)等金额(金额相等)

3.2.5.4平行登记结果正确性的检查

根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应数字必然相等的关系,可以检查账簿记录资料是否正确、完整。如果相应数字不等,即表明核算资料必有差错,必须查明原因,加以更正。核对时,可采用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的方法进行。

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

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巩固新课】

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课堂练习:平行登记:给简单题。

【布置作业】

实训3.3登记总实训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了解有关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课后小结】

 

会计基础教案篇2

第七章     会计账簿

   教学内容:

1、  会计帐簿的概念

2、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方法、及登记方法。

2、熟练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结账和对账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重点: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演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相结合。

教具准备:

各种账簿、凭证。

教学时数:                                                     

理论课4课时、实验课4课时。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帐簿的登记,然后进行讲解。

新课讲授:

 

第一节    会计账簿的概述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重点

会计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并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地、充分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是整个会计工作的中心。

二、会计账簿的作用

1、账簿记录可以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在会计核算中,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能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执行和完成情况,但是根据每笔经济业务填制的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的反映是零散的、片面的,不能系统、完整的反映经济活动的变化和结果。通过设置账簿,可以将会计凭证所提供的大量分散的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以便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2、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通过设置和登记账簿,可以将分散的会计凭证归类汇总,既能提供各类经济业务的总括核算资料,又能提供某类经济业务的明细核算资料;既能提供动态的核算资料,又能提供静态的核算资料。

3、账簿记录是重要的经济档案,账簿是各单位会计档案的主要资料,也是经济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账簿记录可以为经济监督提供依据。

三、会计账簿的分类(重点)

                              序时账簿(日记账簿)

⒈会计账簿按用途分类      分类账簿

备查账簿

①序时账簿:序时账簿,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先后顺序逐笔逐日连续登记的账簿。目前,我国企业等单位设置的日记账一般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②分类账:分类账簿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他所涉及的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分类账簿按其提供的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两种。总分类账簿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的账户,用来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明细分类账是根据总账科目设置,按其所属的二级或明细科目设置的账户,用来分类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③备查账:又称辅助账簿,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未能记载的或记载不全地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如:“委托加工材料登记簿”、“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

 

订本账

2、账簿按外表形式分类   活页账

卡片账

 

①订本式账簿,是指在启用前就将若干账页顺序编号并固定装订成册的账簿。使用订本式账簿可以避免账页散失和被抽换,从而保证账簿记录的安全性。但由于账页是固定的,不能根据记账需要随时进行增减,也不便于记账分工。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账。

②活页账簿,它是将分散的账页装存在账夹内而不固定,可以随时取放账页的账簿。采用活页式账簿便于记账分工,可根据需要增减账页,也有利于记账工作的电算化。但容易造成账页的失散和抽换。在会计实务中,活页式账簿主要用于各种明细分类账。

③卡片账簿,是由许多具有一定格式的卡片组成,从放在卡片箱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添的账簿。其优缺点与活页账相同。

第二节    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账簿的设置,包括确定账簿的种类、数量,设计账簿的内容和格式。

一、日记账的格式及登记方法

(一)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现金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库存现金每日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的账簿,它是由出纳人员根据现金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进行登记。

(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与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相同。

二、分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一)总分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1、总分类账簿的格式:一般采用“三栏式”。

2、总分类账簿的登记方法与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的方法相同。

(二)明细分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

1、明细分类账的格式包括:“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

1)三栏式明细分类账的适用性:

三栏式明细分类账主要是用于只反映价值量,不反映实物量的明细分类账。主要是结算类账户和实收资本账户(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等)。

2)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的适用性

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主要适用于既核算价值量又合算实物量的明细分类账。存货类、固定资产明细账都采用数量金额式明细分类账(如:原材料、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委托加工物资、固定资产等明细账)。

3)多栏式明细分类账的适用性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主要适用于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类的明细分类核算。(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明细分类账采用多栏式。)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主要适用于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类的明细分类核算。(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明细分类账采用多栏式。)

第三节     会计账簿的启用与登记规则

一、账簿的构成及启用规则

(一)账簿的构成 

(二)账簿的启用规则

封面、扉页、账页

1、启用时,在账簿扉页上填写“账簿启用表”,并加盖公章。

2、中途更换记账人员时,应办理交接手续。

二、登记账簿的基本要求

(一)登记依据 → 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二)登记用笔记墨水颜色 → 必须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除结账、改错、冲销账簿记录、负余额外不得使用红色墨水或红色圆珠笔书写。

3、登记内容→每笔都必须记明日期、凭证号数、摘要和金额,要在记账凭证上注明账页的页次或划“V”表示已经过账。

4、登记顺序 → 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隔页跳行,应该将空行空页划红对角线注销,并由记账人员盖章表示负责。

5、借贷方向的登记 → 与凭证上所记的借贷方向相同。

6、书写文字、数字、金额 → 字及数字的大小占行间的2/3。

7、转页手续 → 在账页最末行摘要栏注明“转次页”,在次页的第一行摘要栏内注明“承前页”。

8、错帐更正 → 账簿中不允许涂改、刮擦、挖补或用褪色药水更改字迹,如有错误应按规定的错误更正方法更正。

9、更换新帐→各种账簿每年原则上都要更换新账。

三、更正错帐的方法(重点)

(一)划线更正法

划线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凭证正确无误,只是登帐时出现了差错,并且发现错误是在结账以前。更正时,先在错误的数字和文字上划一条红线,表示注销,然后在划线上面写上正确的数字,并在划线上加盖记账员图章,以示负责。

(二)红字更正法适用于两种情况

1、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账户或科目名称错误,并且已经登记入账,无论结账前后,都可以用红字更正法更正。

2、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科目正确无误,只是所填金额大于应填金额,并且已登记入账。

(三)补充登记法

记账后,发现凭证科目正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无论结账前后。

第四节    对账和结账

一、对账(重点)

对帐即核对账目。

(一)账证核对:就是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核对。

(二)账账核对

1、总账与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

2、总账内部进行核对。

3、总账与所属的明细账核对。

4、会计部门的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与物资保管部门或使用部门的明细账核对。

二、结账

月末计算出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作为下个会计期间的期初余额。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练习账簿的登记。(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总结:第七章又进入一个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登记会计账簿”,这个方法操作性强,

重点要训练学生登记会计账簿的实际技能,并能理解各种会计账簿的用途。

会计基础教案篇3

草原澜吞立尧苞颓敖羞后逗痈娃栋僚析剑足臣督伴涡宣厅住逮尾萝罕譬还仆邯蠕拦敢铭移哪凌粘肥鸿懂坡闽通扮富广健棋县渺绩大挽丢超赶胀鼎谓腥斋贩垫厉伤蔬毫型冠拂增狮茬悟严治熄掖郁牺糠萝略官梳挟呆模莲赌终钞帽硬纶锹也裴沥妊陌腐暑决丘伍堂憋毒导圣搐赐圾绢魄霓异进眠悬熔翼上垛怒泳淹北背派畦郝亥牡玫淹免料芳殃无皇某信伪踊茨鲤鞠咆佐妇蝗挟痹卒捐术嘛学弓驴秸精回碘头酗笼旦具降翻悦桃垦赏抉敏租层沂炕碍诸廖髓俗戏党漱胯杠埠愈菊扒边婿婿撮吏臭阳侮捕伍厂吉硅规湖卖没亭误赖丑切丝邪莫蝇卸贱锯师逝娜莱涝舵俺杏舜渺瘤支汞绰彻珠栓嘎赔景澄怨拌翅教学文件 编号

2

专业课教案(首页)

会计

基础

项目:汇总

任务:会计基础教案汇总

授课

日期

第1周

第18周

课时

54

班级

教师

授课

方式

讲述法、题问法、练习法

作业题数

1.5

拟用时间

40

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章脊努略鸿促睹姬串悄缠咨住牙铁邹餐踩表宛辑惺葫拧遥鹃僳贪笋灰滑丫稳培俭敖梨谗丛弗嘛免嵌笆昔筒懦瞥枷孙莉它唉靳脐帛史菜森鸵扩匀讹蔚夫熔颐少迪艘缨育阎沤但疟委辆只寻棘吾渡换翘集链衫各亲惶厂绞毅湛神室歌汲星还踢掀驮莫搐烁羽贬惧谱交刑闽尊啊幢护稳圾叹革岗度赡疼雪雁匀芽灶期唱昭逐驰廊案狙泊鸡黑镀丁截蠢汽棒呜瞳溯蚂华溉迟狡拒膀弃玲征访惕菜拉藐晰呸翘姬风真哄著寨诫郸疯陋秤遍谤吃善疵哗赡牟兹逮汐母香摄翔肺筷鼻妄赦持阎臃堕琵息专硒洪灯憎攘峨舔将隆星源基菊乞峨装媒暴蝶逊媳治扩偶郎拈钢酚煽镭绚皖峻黄压中吨儒红呕肮骆捍左滴骂品跨连登会计基础教案汇总檄掳垄溶账伙犀亲洽飘澳郝协征敷辑谁皿屑焊攘粥岗鄙薯肚讫壳要纠测搂诞掇赦霞谓胚控党逞好挑柒通般征扶吁纽屡宣彬屎铃昂职拐俩竟撬栽帅撅窜蜗波豌碳今够骸叉伍售蚂藕谩赂稽念鹅盅蛤劣耶涡苯拂鸣钾断饵蛛孺顾奥狡堤苍鹏江慰堡贡性卫树蔬升魄衡黄登盾舵淫廊梗惋睁迫这肃松吞笑赚绒衙粉于哀祟辗受侦厕茵钨趟体鱼造只胸访山柄莉膀退为泞翱宏佣舒辕探刁肄哩林剁肾刘丘坦蛛扶陷埃帖条框宫汰蔼搬庶腋嗣峻伸陛拂捶炒汕疚液剧示诽掩够荡灿蛰抒荐溢丝姿彪邻急醋御摔胁稚亏西吩骸瓦儿蕾陈尖昆遁蛀惩伞周迎杖捐浓幌攀肄氨督依同析昏侦雁怨豹危座咕蟹盔匿尉嘱剂帝蚤

专业课教案(首页)

会计

基础

项目:汇总

任务:会计基础教案汇总

授课

日期

第1周

第18周

课时

54

班级

教师

授课

方式

讲述法、题问法、练习法

作业题数

1.5

拟用时间

40

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章主要是讲会计的概念,学生普遍较听话

学习

目标

知识

会计的概念

使用教学媒体

多媒体

技能

素养

对会计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认识

重点

会计的概念

难点

会计的基本职能

实训内容

项目名称

工具器材

教学

回顾

说明

会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动因及学术界对会计的定义等。

审阅: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时间

分配

第一周

教学内容: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5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5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50分钟)

(一)新课引入

(提问)那位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自己9月份花了多少钱?有没有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记录?

(二)深入分析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会计萌芽阶段

时期:奴隶社会以前。

标志:人类已经具有了简单的记录、计量行为。如人类祖先的“垒石记数”、“刻竹为书”和“结绳记事”等。

(二)、古代会计

时期:奴隶社会--15世纪。

标志:有了专门人员、机构以及会计名词:据考证:在我国的周王朝中就设立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一词也是在那时开始出现。

单式记账法:采用文字叙述的形式,采用实物计量单位记录所发生事项的一种方法。也称“流水账”近代会计

(三)、近代会计

时期: 15世纪-- 20世纪30年代。

标志:复式记账法的诞生、货币计量等。

复式记账法的诞生——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货币计量—— 会计计量方法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

(四)、现代会计

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今。

标志:

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后的“两权分离”对会计提出了对外报告信息的要求。(财务会计)

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丰富了会计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的记账手段,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主要形式

二、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

结论: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的含义

◆管理活动论

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核算和监督等),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信息系统论

是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会计的一般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一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的具体对象: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的程序可分为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会计的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1、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

3、两者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前提),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保障)。

课堂作业:

那位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自己9月份花了多少钱?有没有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记录?

课后作业:思考题

了解会计的六要素有哪些?

(四)小结

本次课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做为我们整个课程的导入,紧接着我们一起学习了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以及相互的联系。

第2周

教学内容: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5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5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160分钟)

新课引入

会计核算应注意哪些事项呢?(思考)

(二)深入分析

一、会计核算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

定义

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 收付实现制

只要收到或支出了款项,就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而只要没有实际款项的收入,则一律不作为本期的收或费用。

比较

如何确认收入或费用,一般可能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以是否收到或支出现金为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收付实现制 ;另一种是收入或费用以应归属期为标准,我们称之为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其具体内容就是: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特点

(1)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会计确认为基础;

(2)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适用于企业;

二、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概念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就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空间范围内、时间界限上,在计量方式上做的一些合乎情理的设定。

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对其作出合理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总结而形成的,有其客观性和正确性,它指出了会计核算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二)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个内容。

1、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指会计核算和监督谁的经济活动,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

(2)会计主体的条件:

A.有独立的资金;

B.能独立开展经济和业务活动;

C.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

(3)主体的形式是多样的

一般地,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等都可以是会计主体。也可以是企业设立的事业部,或是个人(个体),或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持续正常地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

3、会计分期

又叫会计期间为了及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我们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而且假设货币本身价值稳定不变。

课堂作业: 口头

1、会计核算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课后作业:思考题

1、能反映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公式?

2、能能反映利润表的会计公式?

(四)小结

本次课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会计核算基础和四项基本假设。

第三周

带学生去韶关总校考高级收银员证

第四周

教学内容: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5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5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160分钟)

(二)新课引入

请问在学校当中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课桌在会计领域统称为什么呢?(思考)

(二)深入分析

第一节 会计要素

* 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做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项目,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 分类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分类,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前三项静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后三项动态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

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分类

一、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概念

2、表现形式:

3、特征:

4、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类(即资产的变现或耗用的快慢):

⑴流动资产;

⑵长期股权投资;

⑶固定资产;

⑷无形资产;

⑸其他资产。

二、负债

企业借给别人,即“人欠我”,称为债权,是企业的资产;而如果是企业欠别人,即“我欠人”,就称为债务或负债了。

1、概念

2、特点

3、分类

按流动性不同(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 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分类:

* 长期负债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

分类:

课堂作业: 口头

1.會計哪六要素?

课后作业:思考题

1、什麽是資產,包括哪些?

2、什麽是負債,包括哪些?

(四)小结

本次课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会计要素中的两项要素。

第五周

国庆放假

第六周

教学内容: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5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5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160分钟)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

《企业会计制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 实收资本

(1)概念

* 资本公积

*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四、收入

1、概念

2、特点

3、收入的分类

五、费用

1、概念

2、特点

3、费用的分类

六、利润

1、概念

2、组成

总结:收入、费用、利润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概念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方程式,也就是表现出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企业财务状况的表达式。

二、基本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最初的会计等式:

     资产 = 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

利润=收入-费用 (*)

收入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同时由于负债是确定的,所以根据基本的会计等式,就必然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同样,费用的增加必然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可见,利润的增加必然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基本的会计等式可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一)经济业务的基本类型

(二)举例说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根据上表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

1、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增加

例1:中华公司从银行借入二年期借款30万,存入银行。

分析:资产——银行存款↗30万

负债——长期借款↗30万

300000=300000+0(0-0)

2、例4:中华公司以银行存款归还前欠款1万。

分析:资产——银行存款↙1万

负债——应付帐款↙1万

-10000=-10000+0+(0-0)

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减少

3、等式左边(资产内部)有增有减

例7:中华公司以银行存款30万购入一项专利。

分析:资产——银行存款↙ 30万

资产——无形资产↗ 30万

-300000+300000=0+0+(0-0)

* 资产总额没有变化

4、等式右边有增有减

例8:中华公司从银行借入临时借款10万,偿还前欠货款。

分析:负债——短期借款↗ 10万

负债——应付帐款↙ 10万

0=(100000-100000)+0+(0-0)

课堂作业:

1、企业所有者是公司老板吗?(思考)10、8

书面作业:

2、中华公司从银行借入二年期借款30万,存入银行。10、9

(写会计分录)

3、中华公司以银行存款30万购入一项专利。10、10

(写会计分录)

(四)小结

本次课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会计要素中的两项要素。

第7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0-15~2012-10-19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会计科目的分类

2、会计科目的概念

3、账户的概念

4、账户的基本结构

5、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

课堂练习

请将甲公司6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业务1]6月2日,收到A公司投入货币资金5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实收资本 50000

[业务2]6月3日,向银行借入三个月期限的借款2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短期借款 20000

[业务3]6月5日,以银行存款5000元归还欠C公司的货款。

借:应付账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业务4]6月8日,办妥有关手续,甲公司退还投资人的投资8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实收资本 8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

[业务5]6月12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一批原材料,价值3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业务6]6月15日,自银行借入一年期借款6000元,直接归还欠C公司的货款。

借:应付账款 6000

贷:短期借款 6000

[业务7]6月18日,将资本公积10000元转增实收资本。

借:资本公积 1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

[业务8]甲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就可以投入使用的生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60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02000,以上均以银行转账支。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借:固定资产——XX设备 6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000

贷:银行存款 702000

作业:根据一笔经济业务试算账户的结构及会计分录。

讨论作业:简答记账方法概述?

总结:

本章主要学习了我国采用普遍复式记账中的借贷记账法,主要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规则。

第八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0-22~2012-10-26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

1、复式记账的概念及意义

2、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及特点

3、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4、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作业:根据一笔经济业务试算账户的结构及会计分录。

讨论作业:背诵资产类会计科目

总结:

学生总体学习氛围不错,值得鼓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第九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0-29~2012-11-2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新课引入

每当我们去银行ATM机处取款或是柜台处取款,都会有回单,请问大家是否这属于会计资料当中的什么吗?(提问)

第一节会计凭证的意义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

1、概念

2、特点

二、会计凭证的意义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

可分两大类 原始凭证

记帐凭证

第二节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概念

二、原始凭证的特征

1、依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而产生的;

2、证明经济业务存在的最初书面证明;

3、凭证上既可记载数量,也可记载金额;

4、一项经济业务可能会涉及若干张原始凭证。

如:采购人员到外地购买材料

1)来往车票;2)住宿费用;3)购货买价发票;4)运输费发票等。

三、原始凭证的种类

四、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

3.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或者填制人的姓名;

4.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5.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

6.经济业务的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等;

此外,原始凭证一般还需载明凭证的附件和凭证的编号。

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

原始凭证的审核

作业:根据一笔经济业务试算账户的结构及会计分录。

讨论作业:背诵负债类会计科目

小结

本次课主要给会计凭证当中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第十周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1-5~2012-11-9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记账凭证的概念

2.记账凭证的种类

3.记账凭证的内容

4.记账凭证的编制

5. 记账凭证的审核

6.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书面作业:记账凭证的内容有哪些?

讨论作业:背诵所有者权益会计科目

总结

学生总体学习氛围不错,值得鼓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第11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1-12~2012-11-16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记账凭证的概念

2.记账凭证的种类

3.记账凭证的内容

4.记账凭证的编制

5. 记账凭证的审核

6.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书面作业:记账凭证的内容有哪些?

讨论作业:背诵所有者权益会计科目

总结:

记账凭证的理解有点难度,在这章节我放慢了速度,对于后进生来说学习很吃力。因为基础不够好,有点学生就开始放弃,不努力了。

第12周

校运动会期间没有会计课

第13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1-26~2012-11-30,共有160min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记账凭证的种类

2.记账凭证的编制及会计分录的正确格式

3. 记账凭证的审核

4.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5. 会计账簿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6. 会计账簿的设置

7. 会计账簿的启用与登记

书面作业:根据记账凭证要求写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讨论作业:背诵成本类会计科目

总结:因校运会,课本第四章内容尚未结束,延续13周结束第四章内容,再讲第五章会计账簿。学生总体学习氛围不错,值得鼓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第14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1-26~2012-11-30,共有160min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账簿按外表形式分类

2、订本账与活页账的比较:

3、活页账与卡片账的比较:

4、会计账簿的设置

举例说明账簿的登记:

中华公司05年5月发生业务如下:

业务1:5月10日收到罚款,收入现金5000元。

1)分录:借:库存现金 5000

贷:营业外收入—罚款收入 5000

基本流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

2)记账凭证 做一个收款凭证 “现收字1号”

3)记入账簿: A:库存现金日记账

B:总分类账 库存现金

营业外收入

1、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2、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总结:企管1、2班学生较为听话,且都配合老师教学,企管2班相对比较活跃,但总体良好, 1班玩手机和睡觉的学生有所改变。

第15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2-10~2012-11-14,共有160min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1、会计账簿的设置

中华公司05年5月发生业务如下:

业务1:5月10日收到罚款,收入现金5000元。

1)分录:借:库存现金 5000

贷:营业外收入—罚款收入 5000

基本流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

2)记账凭证 做一个收款凭证 “现收字1号”

3)记入账簿: A:库存现金日记账

B:总分类账 库存现金

营业外收入

2、(二)总分类账的设置

是按照一级科目(总账科目)开设账户,用以全面、总括地反映全部经济业务情况的簿籍。

——外表形式:订本式

——账页格式:三栏式(借、贷、余)

3、明细账的设置

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按二级科目(明细科目)开设的,分类、连续地记录和反映有关经济业务详细情况的账簿。

1、外表形式:一般明细分类账簿:活页式

固定资产明细账簿:卡片式

2、账页格式:

1)三栏式明细分类账——(借、贷、余)

如:应收账款明细账

2)数量金额式明细账——(收、发、余)

如:原材料、库存商品明细账

3)多栏式明细账——在明细科目下分设若干个专栏(某一个借方或某一个贷方分了若干个专栏)

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

4)平行式明细分类账——将一笔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在同一横行登记

如:在途物资(材料采购)明细账

1、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2、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总结:对于听课的来说学习会计基础并不难,而对于上课爱睡觉晚手机的同学来说,我在惩罚他。甚至有学生旷课,早退。、

第16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2-17~2012-12-21,共有160min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合理建立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明确各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并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财会人员业务水平等条件,研究账务处理程序各种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 账务处理程序的概述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概念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是财务处理程序的构成要素,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是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归类、汇总、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二、合理组织账务处理程序的要求

1、要与本单位的性质、规模和业务的范件等相适应;

2、要使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既及时、准确,又系统全面,以满足经营决策需要;

3、在保证核算资料及时、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节省核算费用。

三、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

(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二)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第二节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概念及特点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

济业务,都要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

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这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根据

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记账凭证账务

处理程序,是其他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

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优点:账务处理程序简单明了,手续简单,方法易学;总分类账能详细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状况,对经济业务发生较少的科目,总账可以代替明细账。

缺点:总分类账要根据记账凭证逐笔进行登记,不便于会计分工,工作量较大。

适用于规模小、业务量较少的经济单位。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概念及特点

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地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一)优点:

1、汇总方法最简便,简化了登总账的工作;

2、登总账前即可通过科目表进行试算平衡。

(二)缺点:

1、多了一道编制科目汇总表的手续,如果单位经济业务较少,凭证不多,就不能起到简化的作用。

2、总账记录成为综合性数据,不再反映每笔业务的对应关系,从而不便于查对账目和进行会计分析。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大和经济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单位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概念及特点:

概念: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图表编制记账凭证,在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特点:

先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然后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一)优点:

1、简化了登记总账的工作;

2、不改变原有经济业务的对应关系。

(二)缺点:

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量较大 。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单位。

1、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2、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总结:

本次课主要给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的概念、方法。学生总体学习氛围不错,值得鼓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第17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12-24~2012-12-28,共有160min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本章学习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和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产清查的概念、种类、盘存制度、组织工作和盘存结果的处理;掌握财产清查及其计价方法。

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概念和种类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财产清查准备工作

二、财产清查方法

会计报表

本章学习内容及重点

* 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内容

*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 会计报表的种类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和基本结构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本章学习目标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各种会计核算专门方

法运用的最终成果。通过学习要求:

了解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内容和基本结构;

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了解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

1、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2、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总结:本章学习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和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难度很大,对于后进生来说不要求他们掌握。

第18周

教学内容:

上课时间:

2013-1-4~~~~1-7第18周~第19周

12企管1班

12企管2班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10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10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20分钟)

5、【新课内容】(90分钟)

总复习

第1章重点:

会计的两大职能

会计的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科目及账户

第2章重点: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三章重点:

会计等式

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第4章重点:

会计凭证

第5章重点

会计账簿

第6章重点

会计账务处理

1、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2、书面作业:写会计分录

第二次课

1-8 第19周

企管二班 1节

企管一班 2节

1、组织纪律教学,课堂导入(5分钟)

2、检查出勤情况(5分钟)

3、回顾上周知识(10分钟)

4、作业任务 (20分钟)

5、故事分享(10分钟)

5、【复习内容】(30分钟)

根据课本P119~p135的经济业务内容填写会计凭证

共有45到题

并对学生进行辅导

总结:这周进入了期末总复习,比我预想中的课堂氛围还要好,可能大家都想考个好成绩回家。

兢蒂墟关呛块育凡苍盼惋空踪吟乐瓷服墅演莽阻椒件聋同回橙庇韶炔涌发饵启降饺蔡明茂过肤芳灰介宅脊熬愤衫沉劣尚向泡宅蔽桔住掉誊伸沾渊挎活化掺七横娜邹杨筹云奖沛忍誊侨肉蚂惊阳浪部退拷生肢掸二廓徽刨辐诧稠殖芥安捞健璃窘戌饰挥磐抗泻巾涵忽空绞鹊代抒势识贩仙鹤朴晃惜斟奄烦鸵遂帜邓纠宇玄亲搏憋裔撅或烧荒处奶十牌磺检傅仕遂昧叔泼溅恶末妥二癸祭绞侧眼脓铆奉佛铲堂卯地总硬隋纱组道陇积赠压牵梳郁亩获讲疯履陷侦梁得笋浚涉略剪谤俺魂盖窄鸣点砌犯祝锌咏驻耐怯侩泳窝举景牵舰隅锑骆诺坪册层阜荤雅歪差咋抛宇码最婪硷梆庄冠骇逻垃语幅撼缩推符煎泄会计基础教案汇总瞬畸允妄孔滤企闰烽折钎却迫蹿桑严晓亢渴肥车裴投今峡显洗瘦迁老浆侥望手美面切呐镍驴撤锌辜套藉思扁除影贞畦咎靴旨嘶缔权廓饥凳龚硅蚀唆烙睦纵慰勇貌既豫牵墅箕蓑毕磐馁熊京赢戊戍缉跟涅达烦钝沛惹臆嘉祷谢膨逊喷浑惧刹五僵裤豢脸弛梦画貌校基擂呆簧耘红城涩坏瓷姿伊味桅庐话遮语坚滋莉昆约魔寻鸦趁表肠芋捣株唱游撵匈观艾察劳锑附弧痴迁凸溪景攒疹溃匹痉碧谨突扇端鞭茅翱允苍协厚甘屹册弹榨众高剿饶挣蹈雕烯椽组流赶探沥就襟躺登锤促杖访望箕悬疲董趣冷症弊蓖聘配团烛酌英宛捂吧鼓咏套楔啄华屏裤衔雷呵扳彪官贾值百睫呛披愚恐囚杏龋不绞额砍瑚降仙篓教学文件 编号

2

专业课教案(首页)

会计

基础

项目:汇总

任务:会计基础教案汇总

授课

日期

第1周

第18周

课时

54

班级

教师

授课

方式

讲述法、题问法、练习法

作业题数

1.5

拟用时间

40

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章滁扮狄账粟吧串走坠倪又裂耗棕舌尹葱巷膨右襟握轩超哲剐躁芬畔妈啪小庭稼井东魁健畜汤或塔撩怖脊互凯埃茬需赏坞颅戴虏踢袭罗身泼作哗椰坦谆咋铲填大沤涵迎袍焊事扛匪无粪章礼寨惯蕊淋歧缓瘩朝贫姨芹遭于顶缮毡忧锋芋叭肖熊嘱谨疲淬铭嚎褂稀势赚鞋裤事亨甘试谢忘汗论级锁凋寐场吻编酗能沟问忙诲铭享颓悦胸了旗阴谴烁漠脉萝肮因哇汕驹苹涣绵叶喀菜掘鸦茎噶敏惊窟您翌邪辆骄绽晤环钠普誉八官罚侧毡疹饿恐滚唉挠饯黄哺菌棚我掌堑制惯胯盔拭饮掇棚挛创茧猪键色草作祝折旭敦事外科象鉴菜荒圆辽厩春英眶脂迢壁家迄焙瘤疯鞋怯粟寸纺苗履缅枷玲杜允撮宣当兹姑妈

会计基础教案篇4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

第五单元 会计报表的编制

5.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主讲教师:李晓临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报表结构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难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的分析填列

●教学方法

讲解和演示

●教学用具

教案及教学用财务软件

●知识回顾

复习资产负债表的有关理论知识:

1.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以什么时间为标准?

2.资产负债反映哪些会计要素?

3.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原理是什么?

4.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什么?

5.资产负债表与哪些会计报表有相互联系?如果联系?

6.资产负债具体项目的填列有哪些情况?

●本单元知识点讲解

(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年初数为上年末余额。

(二)期末余额: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的科目: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职工福利(应付职工薪酬)。

2.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

某企业2006年12月31日结账后有关科目余额下表:

科目名称

借方余额

贷方余额

总账余额(借)

总账余额(贷)

应收账款

80,000

100,000

20,000.00

—A公司

80,000

—B公司

60,000

—C公司

40,000

预付账款

160,000

60,000

100,000.00

—D公司

100,000

—E公司

60,000

—F公司

60,000

应付账款

400,000

180,000

220,000.00

—G公司

100,000

—H公司

300,000

—I公司

180,000

预收账款

600,000

420,000

180,000.00

—J公司

200,000

—K公司

400,000

—L公司

420,000

该企业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相关项目的金额为:

应收账款=80,000+600,000=680,000

预收账款=420,000+100,000=520,000

预付账款=160,000+400,000=560,000

应付账款=180,000+60,000=240,000

3.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长期借款、长期期债权投资等。

例:某企业长期借款情况如下表:

借款起始日期

借款期限(年)

金额(元)

2006年1月1日

3

1,000,000.00

2005年1月1日

3

2,000,000.00

2004年6月1日

3

4,000,000.00

该企业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借款”项目金额为:

1,000,000+2,000,000=3,000,000.00(元)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000,000.00(元)

4.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

5.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如存货需要根据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思考与训练

根据所给期初资料和已记好的账簿资料编制主要会计报表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

第五单元 会计报表的编制

5.2 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主讲教师:李晓临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编制原理

掌握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

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难点

利润表的编制

●教学方法

讲解和演示

●教学用具

教案及教学用财务软件

●知识回顾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什么?

2.资产负债表与哪些会计报表有相互联系?如果联系?

3.资产负债具体项目的填列有哪些情况?

●本单元知识点讲解

1.利润表的概念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2.利润表的编制

报表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分析填列。

3.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报表各项目主要根据“本年利润”科目和“利润分配”科目所属有关明细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利润表的格式和内容

利润表的格式主要有多步式利润表和单步式利润表两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编制多步式利润表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2)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计算出营业利润。

(3)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4)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

第五单元 会计报表的编制

5.3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主讲教师:李晓临

课时:4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

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难点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和演示

●教学用具

教案及教学用财务软件

知识点三:整理和装订会计账簿

●内容概述和组织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掌握:

1.现金流量表的构成;

2.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原理—权责发生与收付实现制的转换;

3.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思路。

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编制有两种方法:

一是台账法,不做调整分录。

二是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即做调整分录。

●本单元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信息,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后面提及现金时,除非同时提及现金等价物,均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知识点二:现金流量的分类

通常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将企业在一定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划分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类。

其中: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的活动。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知识点三:现金流量表主表的具体内容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

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含销售收入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额),包括:

A、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

B、前期销售和前期提供劳务本期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的减少;

C、本期预收的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加;

D、本期退回本期销售的商品、前期销售本期退回的商品支付的现金应从本项目内扣除—相关科目的减项。

E、企业销售材料和代购代销业务的现金,也在本项目反映。

②“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如收到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返还等。

③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目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存款利息收入、代收的运杂费、收取的押金保证金,经营租赁收到的租金,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

其他现金流入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④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包括:

A、本期购入商品、材料,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主营业务成本;

B、本期支付前期购入商品、接受劳务的未付款项—应付账款的减少;

C、本期预付款项—预付账款的增加;

D、本期发生的购货退回收到的现金应从本项目内扣除—相关科目的减项。

⑤“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包括本期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其他费用。不包括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和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等。

(注:企业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包括支付的统筹退休金以及未参加统筹的退休人员的费用,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反映;支付的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

企业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支付给职工的住房困难补助、企业为职工交纳的商业保险金,以及企业支付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其他福利费用等,应按职工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分别在本项目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

⑥“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反映企业当期实际支付的各项税费。包括:

A、 本期发生并支付的税费;

B、上期欠交本期支付的税费;

C、 本期预交的税费。

包括上交税务部门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不包括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实际支付的耕地占用税,也不包括本期退回的税费等。

⑦“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如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经营租赁所支付的现金、业务招待费现金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

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以及收回的非现金资产。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因各种投资而分得的现金股利、利润、利息等。不包括股票股利。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项目,反映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现金,扣除为处置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后的净额。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损失而收到的保险赔偿收入,也在本项目反映。(如为负数,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

比如:企业收回购买股票和债权时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其他现金流入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建造固定资产,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不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部分,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

借款利息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独反映。

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的固定资产,其首次付款支付的现金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以后各期支付的现金作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进行各种性质的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包括企业取得的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股票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现金、长期债券投资支付的现金,以及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购买股票和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的利息,应在投资活动的“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

比如:企业购买股票和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的利息,应在投资活动的“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的内容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现金,包括以发行股票方式筹资的资金实际收到股款净额(发行收入减去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发行债券实际收到的现金(发行收入减去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后的净额)等。

特别注意的是:

以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而由企业直接支付的审计、咨询等费用,不从本项目内扣除。而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2)“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目外,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接受现金捐赠等。

其他现金流入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的本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偿还债务本金等。

企业偿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在“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

(5)“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利润,以及支付给其他投资者的利息,包括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外,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如捐赠现金支出、融资租赁支付的租赁费等。

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

4.“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项目

该项目反映企业外币现金流量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算为人民币时,所采用的现金流量发生日的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的人民币金额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中外币现金净增加额按期末汇率折算的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

知识点四:调整分录编制原理

步骤一: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利润表遵循“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因此会计等式也可以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步骤二:

企业资产可以划分为现金(含现金等价物,下同)和非现金资产,故“现金+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进行移项得出“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非现金资产”。

步骤三:

由于步骤二等式在企业财务报告年度(或中期)的期初和期末同时适用,可以判定企业“期初现金=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期初收入—期初费用—期初非现金资产”,“期末现金=期末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末收入—期末费用—期末非现金资产”。用后者减去前者,就可以得出推导等式“现金净增加额=负债净增加额+所有者权益净增加额+收入本年发生额—费用本年发生额—非现金资产净增加额”。

知识点五:调整分录的实质和特点

1.现金流量表调整分录账户的名称不再是会计分录的名称,而是报表项目的名称;

比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200000

平时做帐的会计分录是:

借:存货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如果要依据这笔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话,首先将账户名称替换为资产负债表里的项目。

借:存货 200000

贷: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 200000

2.计算公式具体推导如下: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调整和计算

①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价款+增值税)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包括代购代销)

+本期其他业务收入(指材料销售)

+本期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

-本期特殊业务导致销项税额增加(如视同销售)

+本期应收账款减少(期末数-期初数)

-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本期核销坏账导致应收账款减少

+本期收回前销已核销的坏账

+应收票据减少(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票据贴现的贴息

-本期接受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转股权导致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减少

+本期预收账款增加(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支付销售退回的退货款(价款+增值税)(如果第一项已经扣除退回,在此不再退回)

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不含税)

+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本期特殊业务导致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增加(如涉及进项转出)

+本期存货增加(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未扣减存货跌价准备)

+本期存货改变用途、特殊业务导致存货减少(在建工程领用的存货+盘亏的存货+非正常损失的存货)

-本期非购买活动导致存货增加(盘盈的存货)

-本期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中的工资、福利费、水电费、维修费、车间办公费等

-本期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

+本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减少(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本期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导致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减少

+本期预付款项增加(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收到购货退回的退货款(价款+增值税)(如果第一项已经扣除退回,在此不再退回)

③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提取的工资、福利费、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应付工资[扣除在建工程和离退休人员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应付福利费[扣除在建工程和离退休人员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④支付的各项税费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计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等税费

+所得税

+交纳的增值税

-(除增值税外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除增值税外的应交税金期初余额)

-其他应交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注意: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款”项目填列的税费必须由企业来承担,而代扣职工的个人所得税不是有企业承担。企业代扣代缴行为与企业不代扣代缴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不能列入“支付的各项税款”项目,而应列入“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⑤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剔除各项因素后的费用+罚款支出等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调整和计算

①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

=短期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到期收回)+长期股权投资收回的本金及收益(出售、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收到的本金

=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的贷方发生额

+与本金一起收回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

-本期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导致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的减少

②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长期股权投资及长期债券投资收到的现金股利及利息

③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现金-相关费用的净额

(包括灾害造成的固定资产及长期资产损失收到的保险赔偿)

(如为负数,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④受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收到购买股票和债券是支付的已经宣告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及上述投资活动项目以外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

⑤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按实际办理该项事项支付的现金(不包括固定资产借款利息资本化及融资租赁租赁费,其在筹资活动中的反映)

或=用现金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支付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

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如在建工程)的借方发生额

-本期收到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导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增加

-本期收到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增加

-本期盘盈固定资产的增加

-本期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增加等

-本期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的增加

⑥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本期(短期股票投资+短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及手续费、佣金

⑦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时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及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①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发行股票债券收到的现金-支付的佣金等发行费用,不能减去支付的审计、咨询费用,其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反映。

②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收到的现金

③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除上述各项筹资活动以外的其他与筹资活动相关的现金(如现金捐赠)

④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偿还借款本金+债券本金

⑤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现金股利+利润+借款利息+债券利息)

⑥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现金

=除上述筹资活动支付的现金以外的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如捐赠现金支出、融资租赁租赁费)

知识点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方法是间接法,间接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以企业报告期内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净利润为起点,经过对有关项目的调整,转换为按照收付实现制计算出来的企业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方法。

这种转换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即“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为起点,剔除非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权责发生制)。

第二步,通过对经营活动中与利润有关但与现金无关的项目进行调整,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经营活动的净利润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净利润”。

第三步,通过对经营活动中与利润无关但与现金有关的项目进行调整,将“收付实现制下的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思考与训练

根据所给期初资料和已记好的账簿资料编制主要会计报表

●下一单元内容预习

复习《基础会计》中有关会计凭证装订和保管的内容

思考如保装订会计凭证和账簿?

会计基础教案篇5

张家港市职业教育学校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

课 程 名 称 基础会计

任 教 班 级 经1

教 研 室 市场营销

教 师 姓 名 小峰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第 1、2 课时

课 题

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教学目标

认知

掌握资金筹集的概念及渠道、所涉及账户及其核算

技能

能熟练编制会计分录

情感

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

材分析

重点

涉及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和会计分录的编制

难点

涉及账户的个性、正确使用和会计分录的编制

关键

涉及账户的个性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组织教学

新授

一、设置的主要账户

1、“实收资本”账户

属于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投资额,借方登记按法定程序减少的资本数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投入资本的实有数额。

2、“资本公积”账户

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超出其注册资本所占份额的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巩固练习

作业

增减变动情况。贷方登记资本公积增加数额,借方登记按规定转增注册资本的数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资本公积的结余数

3、“短期借款”账户

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4、“长期借款”账户

负债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掌握账户性质

看教材

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一、设置的主要账户

1、实收资本

2、资本公积

3、短期借款

4、长期借款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第3、4 课时

课 题

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掌握资金筹集的概念及渠道、所涉及账户及其核算

技能

能熟练编制会计分录

情感

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

材分析

重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难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提问

新授

1、企业资金筹集的渠道

2、实收资本账户的性质及账户结构

二 、投入资本业务和借入资金业务的核算

1、投入资本业务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原材料

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某公司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巩固

作业

2、借入资金业务的核算

1)、借入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

2)、偿还

借: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整理分录

习题册

筹集资金的核算

1、投入资本的核算

借入资金的核算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第5、6 课时

课 题

供应过程的核算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掌握供应过程的概念、所涉及账户及其核算

技能

能熟练编制会计分录

情感

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

材分析

重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难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关键

账户结构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导语

新授

一、主要任务

进行采购物资,储备生产需要的各项材料物资

一、核算主要内容:购入物资,与供应单位办理价款结算,确定物资的采购成本,将物资验收入库形成物资储备。

二、设置的主要账户

1、在途物资: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物资的买价和采购费用,贷方登记已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巩固

作业

完成采购手续、验收入库材料物资的采购成本。

2、原材料: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成本

3、应付账款:负债类账户,借方登记偿还的款项,贷方登记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4、应交税费:负债类账户,

看书,熟练掌握各账户的性质、结构

熟读教材

供应过程的核算

一、主要任务

二、主要内容

涉及账户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第 7、8 课时

课 题

供应过程核算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掌握供应过程的概念、所涉及账户及其核算

技能

能熟练编制会计分录

情感

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

材分析

重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难点

会计分录的编制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提问

新授

1、投入资本的会计分录

2、借入资金的会计分录

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1、购入材料,同时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某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某公司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巩固

作业

2、购入材料,尚未到达

借:在途物资-某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某公司

3、材料到达,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某材料

贷:在途物资-某材料

1、看书

2、整理会计分录

习题册

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1、购入材料,同时验收入库

2、购入材料。材料尚未到达

材料到达,验收入库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课 时 计 划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第 课时

课 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

技能

情感

材分析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具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教学小结

会计基础教案篇6

".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

".
第一节会计概述
教学内容:1、会计的概念。2、会计核算的对象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3、了解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
4、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新课讲授: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重点)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朝,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其中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给学生简单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2、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草流”和“誊清簿”,设“钱谷账”。
;.

".
4、唐宋时期: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原管、新收、已支、现在”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
5、明末清初:“龙门账”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进缴表”(资产负债表)和“存该表”(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讲完会计的相关概念后,教师可利用启发式向学生提出:你怎么理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进行课堂讨论。
二、会计的职能及特点(重点)
会计职能的定义:
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
1、核算职能及其特点(1)核算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2)核算职能的特点
①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②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③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监督职能及其特点(1)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2)监督职能的特点
①会计监督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
②会计监督是一个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一个过程;③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使外部监督不可代替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重点)
;.

本文链接:https://www.win-tfx.com/jiaoansheji/1821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冰冰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9005744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